试析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

更新时间:2024-04-0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786 浏览:15932

【摘 要】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正式发布了包括48项审计准则的新审计准则体系.在新的审计准则之下,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开展审计工作时,必须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正确运用审计重要性,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应对审计风险,必须收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发表恰当的审计意见,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因此,如何正确理解新准则下的审计重要性和审计风险,正确运用两者及其关系来指导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行为,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 键 词 】审计;重要性;重要性水平;审计风险

随着审计环境的巨大变化和企业财务舞弊重大事件的发生,以及国际审计准则的大规模修改,迫切要求我国大力改进审计准则,增加审计的有效性,防范和化解审计风险,维护市场经济的稳定有序运行.鉴于此,财政部在2005年初提出了我国会计审计准则国际趋同的主张和中国会计审计准则体系建设的目标,并按照科学、、透明和公开的准则制定程序,2006年2月15日,正式发布了包括48项审计准则的新审计准则体系.其中一个重大的突破和创新,就是全面引入了风险导向审计的先进理念和技术,重塑审计流程,提高审计的效率与效果.

在新的审计准则之下,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开展审计工作时,必须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正确运用审计重要性,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应对审计风险,必须收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发表恰当的审计意见.

一、正确理解审计重要性与重要性水平

(一)审计重要性

审计重要性,是指财务报表发生错报的严重程度,这一严重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如果一项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能改变财务报表预期使用人的决策,则该项错报就是重要的或者严重的,否则,该项错报就是不重要的.

我们在理解这个概念时应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判断考虑的角度是报表使用人.审计重要性虽然是注册会计师做出的专业判断,但是其判断考虑的角度却是报表使用人.注册会计师在判断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的错报或漏报是否重要,是以是否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为依据的,而不是从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或注册会计师的角度考虑的.所以,注册会计师在做出审计重要性的判断之前,必须在充分了解报表使用人的基础上评估会计报表使用者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错报或漏报的容忍程度.

判断一项业务重要性与否,应视会计报表中错报漏报对会计报表使用人所作决策的影响而言.若一项业务在报表中的错报漏报足以改变或影响报表使用人的判断,则该业务的错报漏报就是重要的,否则就是不重要的.

2.对审计重要性的判断离不开特定的环境.不同的企业面临不同的环境,因而判断重要性的标准也不同.这个特定的环境包括企业的规模、所处的行业、企业所处的会计期间、会计报表使用者涉及的广度等.

3.运用的领域是会计报表审计.审计重要性只运用于会计报表审计中(即注册会计师审计),其对政府审计(即财经法纪审计)和内部审计都不适用.政府审计是为了评估被审计单位遵守法律法规的程度,对它而言,根本就不存在重要性的判断,只要是错报和漏报都是重要的,不论其金额的大小和其性质,因为只要它是错报或漏报,都违法了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内部审计主要是为了测试对组织内部的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对它而言,也不存在重要性的判断.

重要性概念在审计中是相当重要的,它是审计范围的一个主要决定因素,审计师的审计意见本身就包含了重要性概念.在计划审计和就审计证据对审计意见支持的充分性进行最终评估时,重要性概念尤为重要.在计划和执行审计中,审计测试的精确度需要与财务报表的重要性联系起来;在评估审计证据对审计意见支持的充分性时,审计人员要将错误的精确度上限与财务报表重要性水平相对照.


一般来讲,审计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对于审计实务具有如下重要作用:

一是有利于提高审计效率.由于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被审计单位规模的扩大,企业组织结构日趋复杂,经济事项日渐频繁,详细审计已经不可能.在抽样审计普遍被采用的今天,重要性概念为解决审计人员的抽样决策问题提供了极大帮助,可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选择科学的抽样方法,从而大大提高审计效率.

二是有利于降低审计成本.由于费用预算与时间预算方面的考虑,审计人员必须在成本与效益之间进行权衡.重要性原则的正确运用,可以适当减少审计程序,缩小审计范围,使审计人员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对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决策的方面,避免面面俱到.

三是有利于降低审计风险.在抽样审计下,审计人员对未审计部分要承担一定的风险,而风险的大小与重要性水平的设定、重要性的判断有关.重要性水平的恰当判断对降低审计风险、保证审计质量有重要作用.

(二)审计重要性水平

显然,审计重要性具有质量和数量两方面的特征,也就是对审计重要性的理解要从错漏报的性质和金额两个方面去把握.

审计重要性涉及的错漏报性质,指的财务报表中哪些项目发生了错漏报,在报表要素中的重要性程度如何,是报表责任方的主观故意的“舞弊”所致,还是客观非故意的“错误”引起.

另外,审计重要性所涉及的错漏报,除了具有性质上的差异外,更有金额上的差异.会计的货币计量原则,决定了必须关注报表中的错漏报的金额大小,即所谓的重要性水平的问题.

审计重要性水平,是指可容忍的错漏报数量,即具有重要性的最低金额.也即:达到重要性水平的错弊均需揭示,因为这将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

重要性实质上强调了一个“度”,在财务会计报告中,允许一定程度的不准确或不正确的存在,但是要以这个“度”为界.如果会计信息的错报或漏报可能影响到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或判断,就可认为重要,否则就不重要.在审计实务工作中,审计重要性水平是重要性的数量表示,是一个数量门槛或金额临界点.

(三)审计重要性与重要性水平

审计的重要性与重要性水平,不是两个完全等同的概念,审计的重要性,要通过重要性水平来衡量,而达到某一重要性水平的项目可能包括了许多不同性质的交易与事项、账户余额和列报.重要性水平,既包括某一个项目可容忍的错漏包金额,也包括许多项目可容忍的错漏报金额的汇总数.由于企业的性质特殊性,有些项目天生就是具有重要性的项目,就要求注册会计师必须给予高度的关注,必须作为重点审计领域实施审计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