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盈余管理的公允价值应用

更新时间:2024-04-0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3366 浏览:156083

摘 要 :自2007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转变而来的金融危机波及全球,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不言而喻.此后美国的公允价值在实务中的应用遭到一系列的谴责与质疑,而公允价值在盈余管理的应用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关 键 词 :盈余管理,公允价值,绩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3-0054-02

20世纪80年代美国银行业与储蓄、次贷危机使历史成本模式对金融机构会计的局限性进一步突显,到了90年代,衍生工具的创造与使用持续拓展,历史成本会计模式明显不适应这一时期的经济形式,经济的发展最终促使了公允价值会计的发展及在相关业务中的广泛使用.而此次美国次贷危机中,各界人士纷纷将矛头指向公允价值并认为其在市场大跌的情况下,导致金融机构过分对资产按市价减计,从而加剧了次贷危机,并最终导致了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而这场危机的到来是的公允价值在盈余管理中的作用充分显现出来.

1.盈余管理和公允价值的基本界定

1.1 盈余管理的相关理论的论述

对于盈余管理的含义,一直以来都有众多的看法存在.WilliamR.Scott(1997)在其名著《财务会计理论》把盈余管理定义为:检测定经营者可在一系列的会计政策(如公认会计原则)中自行选择,很自然他们会选取使自身效用或公司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Paul M.Healy & James M.Wahlen (1999)认为,盈余管理发生在管理当局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和规划交易以变更财务报告时,旨在误导那些以公司的经营业绩为基础的利益相关人的决策或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数字为基础的契约的后果.他们主要是从盈余管理的动机和后果来定义盈余管理.国内学者魏明海(2000)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为了误导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经营业绩的理解或影响那些基于会计数据的契约的结果,在编报财务报告和“构造”交易事项以改变财务报告时做出判断和会计选择的过程.在盈余管理契约论的观点下,以Watts和Zimmerman的“实证会计理论”为开端,会计政策选择和盈余管理的研究被赋予了新的涵义,即更加强调各种契约影响下的管理层动机如何影响公司的会计政策选择和盈余管理行为.

1.2 公允价值的相关基本理论

公允价值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出现,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此次金融危机过程却被提出质疑.尽管SEC对此做出回应,并提出一系列的意见和缓和措施来应对社会各界对公允价值的声讨和.FASB在AS157中作了定义,并重点研究了用来研究计量公允价值的方法和有关披露为问题.SEC在公允价值的具体应用中,也指出了其应用过程中的三个阶段的相应的注意事项.

而我国也在相关的会计准则作了相关的规定,1999年起,我国首次在会计准则中引入公允价值,虽然该计量属性很快被勒令停用但是还为我国公允价值会计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2006年我国会计准则中重新启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该准则中重新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作了规定.本着同国际会计接轨的原则,我国新会计准则将公允价值应用具体分为三个层次:

(1)市价法,

(2)类似项目法,

(3)当要确认的项目不存在或只存在很少的市场信息时,就要考虑用估价的方法来确认公允价值.

通过以上对描述公允价值的应用及相关特点,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公允价值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市场信息和管理层的主观判断,该计量属性的特点为其在盈余管理中的应用提供了机会和条件.

2.公允价值在盈余管理中的应用

通过以上的描述可以很清楚的了解到公允价值在应用的过程中,需要管理层大量的主观判断,而这对于其对于进行盈余管理又有着无法抗拒的魅力.通过以下三个方面看一下公允价值在盈余管理的应用.

2.1 在收入中应用公允价值进行盈余管理

美国在上世纪十年代已经将公允价值应用于多种交易与事项,在上世纪末与本世纪出美国的相当多的上市公司出现了关于公允价值在收入中的应用.毋庸置疑公允价值的运用极大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克服了历史成本脱离现实的种种弊端.但是由于其应用过程的主观性过大,以被管理层应用于盈余管理.如美国在线,利用公允价值借助循环交易虚构收入规模,来实现其达到预期业绩的目标.而高管之所以能够应用公允价值进行这样的操作,正是基于公允价值需要主管的判断而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2.2 在企业合并中应用公允价值进行盈余管理

2006年,我国新颁布的会计准则中对公允价值在企业合并中进行了相应的规定,然而在全球第四次的并购浪潮中该计量属性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企业合并过程中,并对于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发挥着其他方法无法替代的作用.世界通信在利用公允价值的在企业合并中应用盈余管理是一个典范.

2.3 公允价值在金融资产中应用进行盈余管理

面临2008年的金融危机,企业持有的大部分股票证券如同过山车,管理者将其投资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或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对企业的利润的影响差异巨大.但是若投资者从资产负债表角度看问题,综合收益的组成结构不同,但其结果相同.本次金融危机更让我们体会到用资产负债表观比利润表观更能洞察企业的业务以及对企业的影响,因为有些金融资产的确认与计量要依赖于企业管理层的判断(动机),不同的判断(动机)对企业的利润影响不同.

就拿雷曼兄弟的利润表分析一下公允价值在金融资产中的应用.雷曼兄弟的主要业务是资本市场业务、投资业务和投资管理业务,因此雷曼兄弟的主要收入也来源于资本市场业务.在2007年第二季度以前,资本市场业务对其净收入的贡献率一直保持在65%以上,而之后资本市场业务收入和企业净收入同时出现拐点.而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则是该公司因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大额计提减值损失所造成.在看一下其资产负债表,从资产的角度,在2008年的前三季度,在扣除商誉、可辨认的无形资产以及其他低风险资产中分别有18.7%,18.5%,14.7%属于抵押贷款、担保证券和其他置产担保证券.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对公允价值在盈余管理中的应用,可以清晰地里看出公允价值易于进行相关的盈余管理,正式由于期较强的依赖于主观判断,而管理层则是进行主观判断的主宰者,那么公允价值被管理层用来进行盈余管理的工具便是无可厚非了.

3.防范管理层利用盈余管理的方法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资本市场的完善,而且鉴于自2006年我国新颁布的会计准则强调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相关具体准则的应用,这些国际的经验教训必然给我们一下经验教训以及应用启示.

3.1 不断完善资本市场并适当的对公允价值应用的范围进行监管

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并不断完善市场的监督机制,从而为公允价值的应用提供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使得投资者和利益相关者获得更加相关和及时的财务信息.当然在完善市场的同时,我们需要不断发展会计准则的相关方面使得其能够更好的提供相关的及时和可靠的会计信息.金融危机背景下,国际会计界对公允价值应用的讨论与变更,对我国会计界进一步探索研究,寻找更适合国情的公允价值计量运用方法,以便更好地与国际趋同提供了时机和资料.

3.2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制定科学的绩效评价和激励机制

要防止盈余管理的泛滥,必须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已充分实现对相关的权利、责任和收益的安排.国外的大量实证研究表明,管理层之所以能够进行盈余管理,这与公司治理结构有关.而治理结构与激励机制是盈余管理的主要动因,因此,通过合理科学的制度安排起到对经营者的监督制约是必要的.

不可否认公允价值是当前经济发展的产物,相对与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它可以提供更加及时相关的信息.但是由于其本身的缺陷,大量依靠主观判断,从而使得其较容易的被高管应用于盈余管理.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