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负债观、公允价值与会计稳健性

更新时间:2024-02-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806 浏览:13992

摘 要 :本文以2007年至2009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选取此间在样本公司披露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以及“资本公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数据,研究公允价值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结果显示:总体上公允价值的使用降低了会计稳健性,而分项检验结果则是:“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和“资本公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降低了会计稳健性,“公允价值变动损失”提高了会计稳健性.从会计稳健性单向的不对称确认到公允价值计量双向的对称确认,公允价值的修正作用提升了会计信息质量.

关 键 词 :公允价值 会计稳健性 资产负债观

一、引言

长期以来,会计奉行稳健性原则,要求报告盈余对坏消息的反映比对好消息的反映更加及时和充分,对收益和费用的确认实施不同的可证实标准,以确保内在于商业环境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被充分考虑.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在坚持历史成本基础的前提下,将公允价值作为会计计量属性之一,并不同程度地运用在17个具体会计准则中,新准则的制定思想已经从收入费用观转向了资产负债观,改变了主要以强化稳健性原则运用的思路, 扩大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使用范围.资产负债观直接从资产和负债的角度确认与计量企业的收益,认为收益是企业期初净资产和期末净资产比较的结果,这种观念强调经济交易的实质,要求在交易发生时弄清该交易或事项产生的相关资产和负债或者其对相关资产和负债造成的影响,然后根据资产和负债的变化来确认收益.所以该理论认为,不需要区分交易与否这种形式上的差异,而只需要考虑企业净资产在实质上是否发生变化(所有者的投资及对其的分配所引起的净资产的变动除外),因而该理论认为收益的实质是企业在某一期间净资产的增加.这种理论要求在计量属性上尽可能采用公允价值,不主张采用历史成本原则;强调交易实质的特性而不管交易是否实现.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甚至乐观地认为“资产负债观为经济实质提供了最有力的概念描述并成为准则制定过程中最合适的基础.”1976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公布的一份讨论备忘录《会计报表的概念框架》首次提出资产负债观.资产负债观将会计要素核算以资产和负债的确认、计量与报告为核心,要求根据企业未来期间经济利益流入和流出情况对相关资产、负债等进行确认并采用现行价值或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在具体操作上,以三个级次确定公允价值,第一是活跃市场中的报价;第二是同类或类似资产的公允价值加以一定调整;第三是运用估值技术.可以看出,公允价值具有如下几方面的特点:首先,资产负债观的全面收益计算模式需要公允价值属性.其次,资产负债表观体现了受托经济责任与决策有用等目标对于未来流的关注,体现出公允价值的预期性与市场性特点.再次,由于风险或不确定性的存在,资产负债观要求全面反映这些变化,体现出公允价值的波动性或动态的过程.最后,公允价值提供的会计信息被认为更具有相关性,而可靠性较差.实际上,在稳定的市场下,公允价值会计信息是二者兼而有之的;相反,会计信息相关性强而可靠性差.资产负债观的采用,突破了在传统的历史成本模式下受实现原则和配比原则限制而不能进行确认的多个内容,进而使会计收益的概念更接近真实收益或者现实收益,公允价值对于未来预测与未来利益驱动被选择的可能性大,符合投资者的期望.以此同时,随着资本市场发展尤其是证券市场的深入发展,股权极度分化,根据信息不对称理论和用脚理论,这些分散的股权投资者不仅关注企业过去的经营业绩,而且更关注企业未来的经营情况,尤其是企业未来创造流量的能力,从而能够客观地反映当前经济环境下资产和负债的真实价值,决策有用性更高.然而,自从2007年下半年美国次贷危机露出端倪以来,随着房贷违约率的不断上升,由房屋贷款衍生出来的资产抵押类证券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结果使持续下跌,引发交易性恐慌,有人认为这场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是会计“惹的祸”,而公允价值是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会计界虽然坚决否定了公允价值是金融危机的主要根源,但对公允价值顺周期效应也存有不同声音(张荣武、伍中信,2010).而会计稳健性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的特征,是对收入费用观下资产的“历史成本”进行一定的调整,使其更加符合资产的未来收益观.但由于稳健性原则只考虑了资产由于持有所产生的减值问题,而没有考虑由此而产生的增值问题,仍然是不全面、不完整.国内外会计学术界、实务界就会计计量原则在稳健性和公允价值计量之间如何权衡问题一直进行着争论.这场争论随着各国会计准则越来越多的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而逐渐升温,迄今缺乏一致的看法.本文基于资产负债观的视角,选取2007年至2009年上市公司披露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以及“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数据,检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入对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下的会计稳健性的影响,并得出公允价值与会计稳健性的关系基本结论.

二、文献综述

(一)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研究 大量研究表明,收益指标是使用者尤其是投资者最为关心的会计数据.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是计量企业收益的两种不同理论.Penman和Xiao-jun Zhang(2002)认为,只有当资产负债信息准确反映了真实价值信息时,盈余信息才有可靠保障.张踩峰(2007)从价值运动的角度比较资产负债观与收入费用观确认收益的不同,研究得出资产负债观下确定的收益,是以价值计量为基础,尽量排除了一些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更具有决策价值.张玉香(2007)从会计计量属性的角度分析我国新会计准则的资产负债观取向,认为公允价值计量能够真实地反映特定时点企业各项资产负债实时的公允价值,全面反映报告期内所有交易和事项的交易实质,并进而由之计算确定企业报告期的收益,是资产负债观的充分体现.很多研究都表明公允价值计量相对于历史成本计量更具有优越性.路晓燕(2006)认为公允价值由于其高度的相关性,己受到各界的高度关注,公允价值会计极有可能成为21世纪资产和负债的计量基础.曹越、伍中信(2009)认为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结果真实”导向比历史成本会计信息的“程序真实”导向更具有产权经济意义;以价值为基础的公允价值会计比以成本为基础的历史成本会计更符合逻辑(石本仁、赖红宁,2001);在理想条件下全面的公允价值计量使会计学收益向经济学收益逼近,而历史成本计量使会计学收益偏离经济学收益,必将扭曲会计界定产权和保护产权的功能,进而降低产权资源配置效率.历史成本计量属性难以对企业产权价值运动过程、结果及其所体现的产权经济关系进行有效的反映与控制,界定产权和保护产权的职能难以充分发挥,于是引入会计稳健性原则(惯例)对历史成本计量属性进行部分弥补(张荣武、伍中信,2010).

(二)会计稳健性的相关研究 稳健性原则又称为谨慎性原则,起源于中世纪的欧洲.Bliss(1924)将早期会计稳健性思想明确表述为“不预计利润,但预计所有损失”.FASB在AC2中指出:稳健性原则是指对不确定性的审慎反应,以确保对经济活动中内生的不确定性和风险给予充分考虑.Basu(1997)将稳健性定义为“会计人员倾向于对当期好消息的确认比对坏消息的确认要求有更严格的可证实性”.近年来的经验研究发现,会计稳健性在许多国家都存在.Basu(1997)研究发现美国资本市场存在稳健性,并且在实务中,稳健性不断增强.Givoly和Hayn(2000)同样验证稳健性的存在,并且在过去的30年有逐渐增强的趋势.李增泉、卢文彬(2003)、陈旭东、黄登仕(2006)等也验证了我国上市公司存在会计稳健性.


(三)会计稳健性与公允价值计量权衡的相关研究 长期以来,国内外会计学界就会计稳健性和公允价值计量如何权衡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论,这场争论随着各国会计准则越来越多的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而逐渐升温,迄今缺乏一致的看法.Givoly和Hayn(2000)把稳健性原则看做是企业财务报告中一项重要的惯例,认为其是传统会计中的最基本的计量原则之一,但Staubus批评稳健性作为一个原则是与财务报告中的可靠性、中立性和可比性的目标不一致的,并进一步提出稳健性应该作为一个定性的目标(刘珊珊,2010).陈宏明与季瑶(2008)认为由于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的变化,传统的稳健主义(即蓄意地低估股东的净资产)作为受托责任会计下的一项重要原则,随着会计目标从向所有者报告经营责任转为向投资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会计稳健性可能变得不适宜.Devine(1963)指出,如果企业利润因为稳健原则而被低估,现在的股东可能选择卖出股票,本来要写的投资者可能选择不写这家公司的股票.Penman和Zhang(2002)与Lev(2005)直接衡量了一些会计稳健政策对盈余和股票价值评估的影响,研究发现,稳健的计量方法都导致了当期的费用增加、利润降低,导致企业的资产被低估.他们都发现,在企业投资处于增长阶段时,稳健的会计处理方法降低了当期的利润,同时为未来期间产生了盈余储备,当增长放缓时,未来盈余反而人为地提高了.而投资者往往意识不到当期盈余和未来盈余的关系,因此低估了当期企业的价值,当增长放缓时,又高估了企业的价值,而这些预估又影响到了投资者的投资策略.Bushman、Smith和Piotroski (2005)从国家横截面角度检验了稳健的财务报告体制对企业投资决策的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更稳健的财务报告体制下,企业对投资机会下降做出反应的速度更快.杨华军(2007)指出过度的稳健性会损害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提高信息不对称程度,进而降低会计信息的有用性,这意味着稳健性也是有成本的.这些研究都表明,稳健的会计制度也存在问题,会使投资者丧失应该投资的机会,而这些后果对资本市场是不利的,因此,姜国华、张然(2007)认为会计准则应该更加公允地反映企业的内在价值,而不是故意低估企业的价值.同时指出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毫无疑问提高了企业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但同时却也会引起企业经营业绩的波动,对企业盈余的稳健性造成影响.武凝(2009)认为,公允价值与会计稳健性在目的上是一致的,公允价值是对会计稳健性的扬弃,是对会计稳健性所导致的投资决策失误的修正.

综上,稳健性作为会计的基本原则已经由来已久,但由于会计稳健性对收益和风险的非对称确认,可能会对会计信息质量(相关性、可靠性等)产生重要的不利影响.尤其是会计目标由受托责任观转向决策有用观后,对稳健性的需求与过去相比有所降低.公允价值作为一种新的计量属性,相比历史成本计量体现出了更多的优越性,它立足现在、面向未来,以价值计量为基础,全面反映资产、负债的价值变化;以决策有用为目标,能够为经济决策提供相关的会计信息.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时间尚短,对公允价值的研究还只是停留在对公允价值相关概念的理解、对公允价值相关的基本理论的研究以及对公允价值的理论基础的研究等方面(王建成、胡振国,2007),基于公允价值的应用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影响的实证研究甚少,因此,寻求公允价值计量对我国资本市场影响的经验证据,探讨这些影响背后的原因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检测设 Watts(2003)将稳健性产生的原因归结于契约、股东诉讼、管制和税收四个方面,最近出现的稳健性存在的原因的分析主要集中于契约的需求, 其中债务契约是稳健性产生的最主要的原因.随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社会分工扩大,企业的所有者不再是经营者,而是将企业委托给具有专业知识的管理者.受托人为了解脱其受托责任而向委托人提供反映企业经济状况的会计信息,为了抑制或减少写作技巧人出于自身利益而对会计信息进行随意操纵的“道德风险”,受托责任观引发了一种极端的裁决形式――法律诉讼,受托人高估收益和净资产比低估收益和净资产更会遭受诉讼风险(Watts,1993).因此,受托人出于解脱受托责任的目的更有动机提供稳健的会计信息.同时,由于企业与债权投资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当债权人向企业提供债务时,为了保证能够收回到期债务,债权人要求企业采用稳健的会计政策,尽早地确认可能的损失,但是推迟确认可能的赢利,这使得资产负债表汇报的资产价值是企业资产可变现价值的低限,只要资产高于债务值,债权投资者面临的风险就很小.但是在现代经济中,股权极度分散,企业和股权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要大于企业和债权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目前,会计信息重点应解决企业和(分散的)股权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姜国华、张然,2007).股权投资者关注的是企业持续经营的价值,而不是企业清算价值,股权投资者需要准确的价值评估信息,因此稳健性原则对投资者决策产生不利的影响.在资本市场介入的情况下,股权极度分散,资源所有者对受托资源的管理淡化,转而更关注资本市场的平均风险与报酬水平以及所投资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风险与报酬,此时投资者更希望会计信息的生成和报告应该满足他们投资决策的需要,决策很多时候是面向未来的,所以企业提供的信息在时间的分布上更多地表现为将来的信息,未来常常意味着许多的不确定.为了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在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方面,新会计准则强调了会计信息应当“真实与公允”兼具.2006年新会计准则颁布的主要目标是实现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采纳了资产负债观的制定理念,扩大了公允价值的运用,弱化了稳健性原则的影响(周繁,张馨艺,2009).资产负债观下公允价值计量要求会计人员每期必须进行新起点的重新计量,以确保资产和负债的价值是充分考虑不确定性和风险的现时市场价值,能够及时地反映企业资产和负债价值的波动,真实地反映企业资产、负债的经济价值,向投资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张馨艺和朱松新认为新会计准则下会计信息能够更加公允地反映企业价值,公允价值的运用会降低企业价值“低估”的程度,降低由于稳健性造成的估计误差(周繁、张馨艺,2009).由此提出:


检测设1: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使会计稳健性降低

我国《基本准则》中将公允价值的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清偿债务的金额计量”.企业期末的资产、负债反映的是资产、负债现时的真正价值,公允价值的波动反映为企业未实现的利得或损失,体现了全面收益观.在新会计准则中,投资性房地产、生物资产等至少17项准则中应用了公允价值计量,企业交易性金融工具、套期工具、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企业长期股权投资、债务重组、非货币换、企业合并公允价值变动计入“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企业减值损失计入“资产减值损失”.企业资产减值损失主要是基于稳健原则而不是公允价值计量,企业投资性房地产、长期股权投资、非货币换、债务重组、企业合并等业务中公允价值的应用受到严格限制,因为新会计准则中除了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能够直接应用公允价值外,其他项目都要满足一定条件才能应用(徐晓庆,2009).稳健性会计原则要求损失及时确认,利得分期确认,确保内在商业环境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充分考虑,体现了盈余反映坏消息的速度比反映好消息的速度更快,在面临不好的经营环境时企业需要对资产计提减值准备,但在经营环境好的时候并不转回,导致会计对好消息和坏消息的反映程度不一致,即会计稳健性要求会计师确认利得等好消息时所要求的可验证程度比确认损失等坏消息高(Basu,1997).会计稳健性通过延长收入确认,加快费用确认,使累计的报告期盈余达到最低(Wolk、Francis,1989;Didson、Stickney,1985),系统性地造成了企业净资产账面价值远远低于其市场价值,因此,会计稳健性的报告特性反映为确认会计收益和损失时的“不对称及时性”以及对净资产的“系统性低估”(Feltham&Ohlson,1995,1996; Beer &Ryan,2000);从利润表看,稳健性原则相对地导致提早确认费用、成本、资产减值,而推迟确认收入、利得、资产升值,使企业盈利系统性地低于实施中性会计原则所要汇报的盈利.“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是公允价值计量在利润表上反映,通过公允价值收益或是公允价值损失影响当期利润的增加或减少.在确认损失方面,公允价值计量与会计稳健性要求是一致的,它们都对损失及时确认,低估当期利润.但在收益确认时,会计稳健性要求只有在利得实际发生时才予以确认,而公允价值计量只要有确凿的证据表明资产升值了就会确认利得,不管是否为实际发生.公允价值计量避免了稳健性原则下企业只能汇报资产价值减少, 而不能汇报资产价值增加的偏向.由此提出:


检测设2-1:按新准则编制的利润表中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披露的收益计提规模与会计稳健性负相关

检测设2-2:按新准则编制的利润表中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披露的损失计提规模与会计稳健性正相关

《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定:在资产负债表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公允价值变动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在实际出售时,须将计入“资本公积”的公允价值变化额转入“投资收益”.在当前会计理论界流行的资产负债表观下,注重资产的真正价值,因此,对资产价值的变动都应处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并非短期持有,其公允价值变动不涉及流,是资产价值的变动,属于“账面财富”增长.因此作为“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或损失”,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不影响当期利润,绕过利润表直接进入资产负债表,影响每个资产负债表日的股东权益,待其实际处置,产生流时转出,进入损益表,影响当期损益,更加真实地反映企业的收益,极大地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从而满足了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要.实物资本观认为,只有资产的经营能力保持在期初经营水平之上,才能获取利润,如果资产价值变化不影响资产的经营能力,则企业内在价值也未发生变化,对企业不产生流入、流出的影响,同时根据谨慎性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要求,资产价值变动对权益也不产生影响.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权益显然不符合实物资本观.会计稳健性最直接的表现是对资产价值低估,对负债价值高估,从资产负债表看会计稳健性造成对净资产的持续低估,使企业价值持续低于企业真实价值.对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在资产负债表日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其公允价值变动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资产负债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与真实价值差别越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净额越大,企业未实现的权益越大.根据资产负债观下全面收益的原则上市公司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列示;由此提出:

检测设3: 按新准则编制的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净额的规模与会计稳健性负相关.

(二)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基于数据的可得性,只有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以及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能够从CAR或上市公司公布的年报中直接获得,因此本文只研究公允价值计量广泛应用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以及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项目的公允价值变动.在这个前提下,本文的样本范围是2007年至2009年期间所有在沪市和深市的A股上市公司,并按照如下的原则进行样本的筛选:剔除了同时发行B股或H股的A股上市公司;剔除了金融、保险类行业公司和ST、PT类( *ST类)公司;选取能够获得每股收益、股价、个股月回报率数据的公司,缺失任一类数据的公司被剔除;鉴于公司在IPO 年份的会计盈余与其他年度存在较大差异,本文剔除当年IPO的公司;剔除了虽然运用公允价值对相关资产进行计量和列报、但在2007年至2009年期间均未产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的上市公司.本文的会计数据和股价数据取CAR数据库和上市公司年报手工搜集.为了尽量降低极端值的影响,本文对所有连续变量,如每股收益、年度个股超额回报率、市净率、资产负债率、公司规模等按照1%和99%的分位进行了Winsorize缩尾处理.本文运用SAS9.1和Excel对数据进行处理.

(三)模型建立和变量定义 根据Basu(1997)、Ball el al.(2000)对稳健性的定义,如果公司的会计政策比较稳健,会计盈余对于“坏消息”能迅速、及时地做出反应,而对于“好消息”的反应程度没有对“坏消息”反映程度大,根据有效市场理论,如果市场是有效的,股票能及时反映所有公开的信息.关于我国资本市场是否有效,很多学者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吴世农(1996)、陈小悦等(1997)、沈艺峰、吴世农(1999)等研究都倾向于接受我国资本市场已达到弱式有效,盈余和股价之间关联关系研究模型在我国市场中应用有其理论基础.Ball el al.(2001)、李增泉、卢文彬(2003)、孙铮等(2005)都应用了Basu(1997)的盈余反回归模型考察了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稳健性,这说明该模型在一定程度上适应我国资本市场的制度环境.为了验证检测设1,本文采用了Basu(1997)盈余和股价回报关系模型(1):EPSit /Pi,t-1等于β0+β1DRit+β2Rit+β3Rit×DRit+β4DYEAR2007+β5DYEAR2007×DRit+β6DYEAR2007×Rit+β7DYEAR2007×Rit×DRit+εt.

在模型(1)中,负的年度个股超额回报率表示经济损失(“坏消息”),正的年度个股超额回报率表示经济利得(“好消息”),变量解释见(表1).β2度量了2004年至2006年公允价值规避阶段会计盈余确认“好消息”的及时性,β2+β3 度量了会计盈余确认“坏消息”的及时性,即β3度量了公允价值规避阶段的会计稳健性.β2+β6度量了2007年至2009年公允价值广泛使用阶段会计盈余确认“好消息”的及时性,β2+β3+β6 +β7度量了2007年至2009年公允价值广泛使用阶段会计盈余确认“坏消息”的及时性,即β7度量了2007年至2009年公允价值广泛后会计稳健性.如果检测设1成立,β7显著为负.同时为了验证检测设2、3,本文采用2007年至2009年的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净资产度量法对会计稳健性度量.净资产度量方法主要是企业立足于稳健性的基础上、在充分考虑可靠性与相关性的前提下会延迟对收益的确认以及及时对损失进行确认,会尽可能低估企业资产和高估其负债,最终会体现为对企业净资产账面价值的低估.净资产度量方法主要包括Feitham和oh1son(1995)的估价模型法和市净率法,其中市净率法得到了更多的应用.净资产度量法是用作对企业总体稳健性的度量,对于条件稳健性和无条件稳健性不加任何区分.本文参考Beer、Rlyan(2000)对影响净资产低估因素的讨论以及秦勉与王玉蓉(2007)的研究模型, 构建模型(2): MBRt等于β0+β1WDt+β2Rit+β3

LEVt+β4SIZEt+β5DYEAR1+β6DYEAR2+εt .

模型(2)中因变量MBRt为净资产的市值与账面价值之比,用来计量会计信息的稳健度,该值越大,意味着会计信息的稳健程度越高.模型右边的自变量主要由可能影响会计盈余稳健性(净资产低估)的若干因素组成.其中WDt为本文需要考察的变量,即上市公司计提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和计入权益的可供出售的公允价值变动作为公允价值计量应用的替代变量,为了控制其它的可能影响稳健性(净资产低估)的因素,还在模型中加入了Rt、 LEVt、SIZEt、年度等控制变量.其中Rt为个股年度超额累计收益率作为“好消息”和“坏消息”的替代变量,LEVt为公司的资产负债比代表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SIZEt代表公司规模用公司平均资产余额的对数来加以度量.变量及其定义见(表1).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稳健性意味着在当期盈余中会及时确认坏消息产生的影响,而对好消息产生的影响却是逐步确认的,如果盈余是稳健的,可能会导致会计盈余产生左偏.由(表2)可以看出,2004年至2009年全样本中EPSit/Pi,t-1的偏度为负值,即会计盈余为负偏,R的偏度为正值,即股票回报率为正偏,根据会计稳健性的存在会导致会计盈余更多的反应坏消息的影响,出现盈余、应计盈余出现负偏,可以初步判断我国上市公司存在会计稳健性.企业整体资产价值观认为,净资产是指企业全部资产减去全部负债后的余额,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过去形成或已实现的应该由所有者享有的经济利益,是企业过去形成自创无形资产及所有者投资的成本并且包括机会成本,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就是股权市价,非上市公司而言,要采用技术评估的方法,确认所有者权益的真实价值.MBRt为净资产的市值(即所有者权益)与账面价值之比,用来计量会计信息的稳健度,会计稳健主义的存在使企业净资产的账面值通常低于市值,该值越大,意味着会计信息的稳健程度越高. 从(表3)中可以看出,三个检测设中MBR的偏度均为正,表现为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稳健性;三个检测设中WD的偏度均为负,反映了我国上市公司对于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采用谨慎的态度.


(二)回归分析 模型1和模型2的回归分析结果见(表4)和(表5).(1)检测设1的检验.(表4)模型1对所有样本回归结果显示:调整后的R2值为0.0605,F值为59.79且在0.01水平下显著,说明模型拟合度较好,模型对自变量有较强解释力.DRET*R 的系数β3>0并且在0.01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说明我国上市公司存在会计稳健性.DRET*DYEAR*R的系数β7<0,且通过了0.01水平下显著性检验.这说明采用2007年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之后,这些上市公司会计盈余对坏消息的反应落后于对好消息的反应,盈余稳健性水平显著降低了,检测设1得到证实.(2)检测设2的检验.(表5)模型2对2007年至2009年计提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大于零)样本的回归结果显示:调整后的R2值为0.2123,F值为24.09且在0.01水平下显著,模型拟合度较好,对自变量有较强的解释力.WD系数为-0.08790,且通过了0.1显著性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由此,检测设2-1通过检验.对2007年至2009年计提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小于零)的样本回归结果显示调整后的R2值即Adj_R2的值为0.2906,F值为30.36且在0.01水平下显著,模型拟合度较好,对自变量有较强的解释力.WD系数为0.02732,但未通过0.1显著性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对会计盈余的解释里不足,可能原因是:我国作为新兴市场和转型经济的国家,在引入了公允价值时,坚持了以历史成本为基础,对公允价值的使用规定了严格的限制条件,并且主要集中在股票、债券、基金、投资性房地产和企业并购重组等方面.从新会计准则实施以来计提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2007年至2009年分别占利润总额的比重为0.86%、-4.5%和0.6%,所占比重比较小,这可能就造成了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对会计稳健性的解释力不足.(3)检测设3的检验.对2007年至2009年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计提公允价值变动样本的回归结果显示调整后的R2值即Adj_R2的值为0.3637,F值为861且在0.01水平下显著,模型拟合度较好,对自变量有较强的解释力.WD3系数为-0.02178,且通过了0.1显著性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检测设3通过检验.

五、结论

本文首先以2007年至2009年沪、深两市A股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考察了公允价值计量与上市公司会计盈余稳健性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使用后会计稳健性下降.这可能是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股权分散程度的提高,导致了会计目标由受托责任观转向决策有用观,降低了对会计稳健性的需求,更注重资产或负债的真实价值,体现新准则从收入费用观转向了资产负债观的制定思想.然后本文以计入利润表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和计入资产负债表的“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为主要研究变量,进一步研究公允价值计量是如何对会计稳健性产生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公允价值变动收益”降低了会计稳健性,“公允价值变动损失”提高了会计稳健性,但解释力不足,而“资本公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降低了会计稳健性.由此可以看出,公允价值计量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与会计稳健性单方面的反映企业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相比,公允价值计量始终面向未来,以市场为基础,力求对市场风险及不确定性进行及时真实的反映.也就是说,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使资产(负债)的价值不局限于初始计量金额,随着时间的流逝,其价值可能发生增值也可能发生减值,带来的经济后果可能是收益,也可能是损失.在公允价值计量下,对带来未来经济损失和收益的不确定性均予以确认,这种计量属性全面如实的反映资产的价值变化,对未来经济利益的预期进行全面确认.从会计稳健性单向的不对称确认到公允价值计量双向的对称确认,公允价值的这种修正作用有助于提升会计信息的质量,使企业提供的信息更符合会计目标的要求.综上,从单向反映不确定到双向反映不确定性,相对于会计稳健性来说,公允价值计量对不确定性进行比较全面的反映,对称反映了不确定性.因此,公允价值计量是对会计稳健性的一种修正(武凝,2007),这种修正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更有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参考文献:

[1]陈宏明、季瑶:《谨慎性原则在新会计准则中的应用》,《财会通讯(综合版)》2008年第4期.

[2]曹宇、李琳、孙铮:《公司控制权对会计盈余稳健性影响的实证研究》,《经济管理》2005年第14期.

[3]曹越、伍中信:《产权保护、公允价值与会计改革》,《会计研究》2009年第2期.

[4]陈旭东、黄登仕:《上市公司会计稳健性的时序演进与行业特征研究》,《证券市场导报》2006年第4期.

[5]杜兴强、杜颖洁:《会计准则、公允价值与会计稳健性》,《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

[6]姜国华、张然:《稳健性与公允价值:基于股票反应的规范性分析》,《会计研究》2007年第6期.

[7]李远鹏、牛建军:《退市监管与应计异象》,《管理世界》2007年第5期.

[8]李增泉、卢文彬:《会计盈余的稳健性:发现与启示》,《会计研究》2003年第2期.

[9]刘珊珊:《会计稳健性的制度属性及其运行机制研究――基于制度演化观的解释》,《财会通讯》2010年第9期.

[10]路晓燕:《公允价值会计的国际应用》,《会计研究》2006年第9期.

[11]秦勉、王玉蓉:《资产减值与会计盈余稳健性的实证分析》,《财会通讯学术版》2007年第5期.

[12]石本仁、赖红宁:《公允价值会计――理论基础与现实选择》,《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4期.

[13]陶晓慧:《会计稳健性、债务契约与债权人保护》,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14]王毅春、孙林岩:《银企关系、股权特征与会计稳健性》,《财政研究》2006年第7期.

[15]王建成、胡振国:《我国公允价值计量研究的现状及相关问题探析》,《会计研究》2007年第5期.

[16]徐玉德:《公允价值计量理论与实务》,商务印书馆2009版.

[17]徐晓庆:《公允价值在我国上市公司中的运用状况研究》,《江苏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18]杨华军:《会计稳健性研究述评》,《会计研究》2007年第1期.

[19]张踩峰:《资产负债观与收益费用观比较研究》,《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20]朱茶芬、李志文:《国家控股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研究》,《会计研究》2008年第5期.

[21]周繁、张馨艺:《公允价值与稳健性:理论探讨与经验证据》,《会计研究》2009年第7期.

[22]张荣武、伍中信:《产权保护、公允价值与会计稳健性》,《会计研究》2010年第1期.

[23]Basu S.. The Conservati Principle and the Asymmetric Timeliness of Earnings.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997.

[24]Ball R.,S.P. Kothari and A. Robin .The Effect of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al Factors 0n Properties of Accounting Earnings.Journal of Accounting&Economics,2000.


[25]Beer W.H. and RyanS.G.. Biases and lags in book value and their effect on the ability of the book-to-market ratio to predict book return on equity .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00.

[26]Bushman R., A. Smith and J. Piotroski.. Capital Allocation and Timely Accounting Recognition of Economic Losses : International Evidence. Working paper University of Chicago and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2005.

[27]Feltham J and J A Ohlson. Uncertainty Resolution and the a Theory of a Depreciation Measurement.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96.

[28]Givoly D. and C. Hayn. The Changing Time―Series Properties of Earnings,Cash Flows and Accruals: Has Financial Reporting Bee More Conservati .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0.

[29]Lev B, B. Sarath and T. Sougiannis. R&D Reporting Biases and Their Consequences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2005.

[30]Watts R.L..Conservati in accounting Part 1: Explanations and implications. Accounting Horizons, 2003.

[31]Wolk H. I., Francis J. R. and Tearny M.G..Accounting theory :A Conceptual and institutional approach . PWS-KENT Publishing Company, 1989.

(编辑 虹 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