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效益原则的运用

更新时间:2024-02-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025 浏览:18888

摘 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目的在于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必然要讲求成本效益.无论是会计工作还是管理活动都需要遵循成本效益原则,但其在这两大领域的功效、意义略有不同.本文通过该原则在两大领域的运用情况进行比较分析试图说明这一点.

关 键 词 :成本效益原则会计管理

成本效益原则是指以尽可能少的耗费和支出,获取最大经济效益或目的的一项原则.在会计中成本效益没有被列入核算原则,也没有对该原则做出详尽的解释和具体定位,但它的思想却贯穿这整个会计工作流程.在管理学中如何平衡成本与效益是管理当局最关心的一大问题.在《哈佛经营决策学》第三章经营决策的基本原则中提到“节约性原则”,并对该原则解释道:经营决策必须以经济效益为核心,要尽量以较少的劳动消耗和物资消耗来取得最大的成果,如果一项经营决策所付出的代价远远超过其所得,那么这项决策就不是成功的决策,这描述的正是成本效益原则的精髓.

而当今社会会计的角色早就从单一的“簿记”演变为参与企业战略决策、业绩评价、成本管理等管理活动的“财务官”,鉴于会计与管理的紧密关系以及其共同关注的成本效益原则,下文将从会计与管理两大视角进行比较分析,试图说明该原则分别在两者中的地位与意义.

一、从定义看,成本效益原则在两者中发挥功效不同

会计学中把成本效益原则定为一切会计工作的最高指导,以其为核算目的;而管理学中期望通过成本效益原则实现各集团的利益,以其为手段.

会计的含义是人们对会计这一事物根本性质的认识.清代学者焦循在《孟子正义》中对会计的解释是:“零星算之为计,总合算之为会”,可见当时是把会计当作一种计量技术在使用.随着生产的发展不仅要求会计进行数量的核算,还要求根据这些数量的变化情况指导企业的生产活动,对各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监督、预测和参与决策,以取得最优经济效益.该定义描述中以“最优经济效益”为落脚点,即是在综合考虑企业所发生的各项成本、费用、收入、利得的情况下以实现倒U型抛物线的最高点为目的.这正是成本效益原则中所指出的“以尽可能少的耗费和支出,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对“管理”一词的定义尽管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给出了诠释,但归结到一个中心就是指管理主体运用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对组织的资源进行有效配置,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动态过程.管理学中认为人是理性经济人,那么显而易见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满足和协调各个集团的利益需求.定义强调在管理的过程中要以“资源的有效配置”为手段,在企业中这表现为用最少的资源耗费,生产出最适用的商品和劳务.这个过程正是成本效益原则运用的真实写照.

二、从表达方式来看,成本效益原则在两者中实现形式不同

会计学中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多是通过数据运算得出结论,然后比较选取最优方案;而管理学中遵照成本效益原则的实际运用多建立在已有的理论基础上,只需根据具体情况分析选取最恰当的理论执行即可.

会计核算中最具典型的成本效益原则的运用就是管理会计的核算,以特殊订货决策为例.特殊订货是指企业生产能力尚有剩余的情况下,以优惠的接受客户一定批量的订货.此时有两种情况可供选择,一是企业不必追加投入的特殊订货,而是需要追加投入的特殊订货.会计需要对两个方案中直接人工、直接材料、固定成本、追加投资等相关成本进行核算,并分别预计两种情况下有可能实现的收益,通过比较最终选取最优方案,这样的比较是建立在具体金额、数量大小的基础上的,直观易理解.

而管理学中各个阶段的工作都已形成较成熟的理论基础,多数情况下只需运用时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选择使用即可实现以较少的耗费取得最大的效益 .例如一个企业的组织结构该怎样布局?有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矩阵制、网络型组织结构,究竟选择那种方式才能减少管理费用、提高企业内部效率,帮助企业实现最大利益.这之间的取舍既不是要靠数学运算,也不能直观得出结论进行比较.其主要通过分析各结构的利弊和企业自身的特点,并在成本效益原则的指导下进行选择.

三、从适用范围看,成本效益原则在两者使用中有交叉有矛盾

会计中的成本效益原则只需要单一的运用在会计工作环节,实现该环节减支降耗的目的即可.而在管理实践中管理对象包括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和信息等多种因素,成本效益原则的应用范围更广.

既然管理实践中包括会计工作的内容,并且在在众多管理对象中要实现成本耗费与收益之间的平衡,有时难免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会计工作中所遵循的成本效益原则.例如:2006年财政部颁布了39项会计准则(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这次准则体系的改革涉及面广,影响较大.一是颁布的新准则对企业核算实务产生较大影响.准则的变更和修改直接影响到相关会计核算方法的变更,会计人员在新准则与旧制度之间需要重新确定和调整会计核算、账套更换等等额外新增加的工作.二是颁布的新准则对会计人员提出更高要求.为了贯彻实施新准则势必要进行相关人员的培训、扩大继续教育的范围等内容.

虽然新准则从管理全局出发,力求更全面、更高效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增加了会计工作成本和社会资源的浪费,违背了成本效益原则.历史上我国1997年至2001年间前后5年间,共颁布了16项具体会计准则.鉴于此,相关部门每次颁布具体会计准则,可以适当考虑颁布的次数和数量,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四、从具体操作看,成本效益原则在两者中应用方式不同

会计中成本效益原则的应用多体现在对一个事项的处理方法上.而管理实践中强调一件事情整体效益最大化,是对结果综合评价的考量.

在会计工作中对选择会计核算方法、 进行会计处理时,成本效益原则的运用多着眼于可以准确衡量损益的“微观”事务.例如:关于存货中低值易耗品的摊销,对于其价值的分摊是核算的重点.如果按照权责发生制以及配比原则,每次领用都做一次分录,摊销三年,且金额都非常小.这种核算过程会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应考虑一次转销法进行摊销. 还有提取各种准备金、折旧方法的确定等问题都要充分考虑成本效益原则.

管理实践中更注重从“宏观”角度考虑其成本效益的均衡.例如:我国财政部通知将于2013年1月1日将实行《小企业会计准则》同时废止2004年发布的《小企业会计制度》,这种有差别的会计信息揭示制度能够帮助小企业在一定程度上简化核算、降低其信息披露成本,利于小型企业发展.只是在具体新旧制度转换过程中,可能会带来很多新麻烦.


总之,在成本效益观念下,成本绝对数并非越低越好,关键要看成本的发生所带来的效益是否大于该项成本支出.成本效益观念是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重要基础,也是贯穿会计理论及工作的重要原则.通过以上的比较分析,不难发现,虽然在会计和管理中都强调并遵循成本效益原则,但是无论是理论层面还是实际操作中该原则在两大领域的效用和表现方式都有所差别,甚至在有些情况下还会相互冲突.因此,在实际运用中相关部门人员应当综合考虑成本耗费和可能取得的收益之间的均衡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