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局限性

更新时间:2024-02-2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2986 浏览:106059

【摘 要】在会计界,对公允价值的研究已经成为了一个热点.在各种会计计量属性中,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性质量特征无疑得到了广泛的认可,然而其可靠性却不断被质疑.公允价值有着较大的优越性,然而其不足之处也有待改进.本文着重探讨公允价值在会计计量方面的不足之处,同时提出的一些建议以抛砖引玉.

【关 键 词 】公允价值计量;局限性;主观性

一、公允价值计量的提出

对于公允价值的定义,会计界已基本达成共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公允价值,指在一项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自愿的双方交换一项资产或清偿一项债务所使用的金额.”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公允价值,指在当前交易中,自愿的双方写入或卖出一项资产(负债)所使用的金额.”我国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公允价值,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我国财政部2006年2月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将公允价值作为第五种计量属性.

2006年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对会计计量属性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规范,新准则第四十三条规定: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由此可见,准则要求计量属性的选择应以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为前提.

二、公允价值的局限性

现代会计环境下会计观念正在进行彻底变革,公允价值能够体现相关性和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然而其不足之处也显而易见:首先,公允价值具有主观随意性,可靠性难以保证,且极有可能成为调节利润的工具;其次,公允价值计量对财务报表尤其是利润表有重大影响,引起财务报表的波动,加之利润操纵者的操纵,误导财务报表使用者;第三,公允价值反映的只是资产的现时,是一种资产的价值估计,并不是企业的真实内在价值.


(一)公允价值具有主观随意性,可靠性难以保证

公允价值虽然能够提供相对及时、有用的会计信息,但它却不能保证信息的可靠性,尤其在市场机制不完善以及缺少相同产品或类似产品市场的情况下,其主观随意性更为明显.

1.公允价值的理论前提很难满足

(1)在交易市场中很难界定某种交易行为是否公平,因为交易的双方最终互有盈亏,对哪方是公平的难以确定.

(2)交易双方很难界定是否熟知交易对象,事实上市场总是存在信息的不对称性,一方可能比另一方知道的信息要多.

(3)交易市场上总是存在强者与弱者,公允价值在现实市场很难得到反映,理想的市场交易环境与现实的市场交易环境有着相当大的差距. ,

2.公允价值数据不易取得

尽管公允价值可以依靠相同项目的市场报价及相关估值技术确定,然而其数据的来源参差不齐,其取得的过程也有较大主观性,易发生操纵行为.如若公允价值计量的市场交易不够活跃,交易市场化程度不高、交易行为不规范,公允价值数据的获取更为困难.

3.信息质量可靠性难以判断

选择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这样一个非确定性、变动性的模糊计量概念作为会计计量的手段,相对于确定性、客观性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虽然在财务报告中能提供更为相关的信息,但是往往无法判断其信息的真实可靠程度.另一方面,对于报表编制者与报表使用者来说,与资产或负债的风险和收益相关的信息具有很大的不对称性,信息质量的可靠性难以保证.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金融危机的环境下更是难以使人信服,有些学者也认为金融危机的部分原因是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公允价值的一级估计应是在活跃市场中产生大量自愿而不是被迫的交易所形成的报价.这种在当时更难以使人相信其是公平、公正的.此时不仅公允价值的一级估计和二级估计变得不可靠,就是运用估计也有困难,且更不可信.

(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财务报表的调节

FASB决定以公允价值对资产与负债进行初始确认和后续计量,从开始到现在已有10余年,其主要针对衍生金融工具业务产生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以及少数其他非金融资产等.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对公允价值的应用主要体现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资产减值以及债务重组等方面;在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中主要体现在商誉、资本公积、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营业外收入(支出)、资产减值等方面.

以公允价值计量的众多对象,在初始计量后还必须进行后续计量,因而必然发生重新计量后的变动,而这种变动是未实现的利得或损失.新准则规定衍生金融工具一律以公允价值计量,并从表外移到表内反映,此类规定对银行等金融企业的影响是巨大的.

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频繁变动以及将表外业务纳入到表内反映,所引起的报表波动性如果是对公允价值的公允反映应是无可厚非的,我们不可因为利润的不平滑而去否认利润的真实性.但必须承认的是,虽然准则在要求运用公允价值时必须要有确实的理由、事实和依据,但仍不能排除其中包含着大量的主观判断.在非市场化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计量方面,只要对估价的程序、方法等做些改变都可能对计量结果造成重大的影响,更有些利润操纵者在金融资产、债务重组、资产置换等方面借此虚调利润,粉饰报表.有些观点认为,会计是对过去的事项进行计量,而不是对未来将要发生的事项进行计量,否则财务会计将变成财务预测,公允价值计量将未实现的公允价值变动记入利润,违背了会计核算的权责发生制原则.

(三)公允价值反映的不是企业的内在价值,而是资产的市价和对真实价值的估计

1.公允价值并非真实价值

会计学中所讲的“公允价值”并非真正的价值,而是基于新古典经济学的或马克思所讲的交换价值,公允价值的提法忽视了价值与的区别.会计学中的公允价值主要从短期的资产需求方面解释的形成,却相对忽视了长期供给方面的作用.因此,公允价值实际上是在资产负债表日根据当时的交易状况对有关资产或负债价值所进行的点估计,而不是真实价值本身.企业的实体内在价值应近似于未来流量的现值,在永续增长模型下,实体价值=下期实体流量/(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永续增长率).

2.公允价值与资产定义

公允价值计量反映是资产的交换价值,即一种商品在市场上与其他商品进行交换时所体现出的,是人们在某一时点购写商品所愿意支付的用货币计量的成本.在现值计量模式下,资产的价值属性体现是在用价值,指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流入量折现的金额.从现行的资产定义来看,现值计量模式最符合资产的定义及属性,体现资产“未来经济利益”的本质特征,是一种最为科学、客观地反映资产内在价值的计量方法.

三、结论及公允价值在运用中的建议

(一)结论

以上论述公允价值的局限性,并未有否定公允价值优越性及重要性之意,问题的关键在于完善这种有用的计量属性或者创造有利的条件以改善公允价值计量所存在的环境.正如葛家澍所言,“公允价值计量的产生是金融创新和主体之间经济业务创新的产物.它发展了财务会计的计量属性.现在还不宜匆忙予以否定.”

(二)公允价值计量在实际运用中的建议

1.建立规范、标准、实用的公允价值获取体系

公允价值的数据获取较为困难,其现有的局限性更易被利用,建立规范、标准、实用的公允价值获取体系是完善这一计量模式的重点.完善公允价值计量操作指南,包括公开交易市场的指定、评估机构的认定、评估方法及参数的具体运用等一系列影响公允价值计量要素的确定方法,保证公允价值计量可操作性,尽可能降低主观因素对公允价值的影响.

2.加强相关部门的监管力度,强化信息披露

新准则规定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监管部门在日常监管中,应对企业发生的金融资产后续披露、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投资性房地产、企业合并是否符合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条件进行严格的实质审查,防止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滥用.监管部门应从提高信息披露质量的立场出发,强化企业在公允价值计量下的信息披露,要求企业对以公允价值进行初始或后续计量的交易进行细致分析,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于此同时,应充分发挥企业主管部门、行业自律机构、相似度检测机构、审计部门、新闻媒体等单位的监督作用,严惩滥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行为,促使企业严格遵守会计法律法规.

3.加强公允价值相关理论研究

国际方面,美国在公允价值计量理论研究方面投入的时间之多、付出的代价之大堪称世界之最.在1990年到1999年的十年间,FASB发布的32项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中有23项涉及公允价值计量应用,2003年9月,FASB更是将“公允价值计量”项目列入议程,致力于研究制定统一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相比之下,我国会计界对于公允价值的研究却是十分有限.新准则已经发布多年,但理论界和实务界对于公允价值相关的一些理论还存在着争辩.对理论研究的不足,将极大地阻碍公允价值的应用与发展.因此,加强公允价值的理论研究,建立相关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