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慎性原则的局限与改进

更新时间:2024-01-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858 浏览:16807

摘 要 :谨慎性原则指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但是由于谨慎性原则自身的局限性,在实际运用中存在滥用谨慎性原则进而操纵利润的现象,因此要采取必要措施趋利弊害,保证会计信息质量.

关 键 词 :谨慎性原则 局限性 过度谨慎 信息披露

关于谨慎性原则,《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二章第十八条这样规定: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外部环境给企业带来的风险日益增加,作为企业经营情况客观反映的会计也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对未来不确定事项的确认、计量和披露越发重要,谨慎性原则的应用成为必然.但是由于谨慎性原则自身的局限性,在实际运用中存在滥用谨慎性原则进而操纵利润的现象,因此要采取必要措施趋利弊害,保证会计信息质量.

一、谨慎性原则的起源于发展

谨慎性原则起源于中世纪的财产托管业务,受托人为了降低自身的责任,对受托财产的增值部分不进行任何反映.这种财产托管人减轻责任的谨慎方式逐渐为会计界所认同,最著名的是1924年Bliss对谨慎性的阐述:不预计可能的收益,但是预计任何可能的亏损.

上世纪80年代以后,决策有用观逐渐取代受托责任观成为会计的目标,美国FASB在财务会计概念公告(AC)第2号中,定义为:谨慎性是对不确定性的审慎反应,以保证充分识别市场中固有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二、谨慎性原则在中国的应用

我国在1993版《企业会计准则》中第一次提出谨慎性原则.2001版《企业会计制度》中再次强调谨慎性原则,随后陆续引入基于谨慎性原则的各种会计方法.2006版《企业会计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在基本准则中对谨慎性原则再次予以明确,并在具体准则中得以广泛体现,举例如下.

(一)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新准则中关于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基本上包括了资产负债表上的所有非类资产,要求企业应当视情况对金融资产、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投资性房地产、生物资产甚至建造合同形成的资产及递延所得税资产等计提减值准备.

(二)劳务收入的确认

新准则第14号-收入第十四条规定,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提供劳务交易结果不能够可靠估计的,如果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预计能够得到补偿的,按照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金额确认提供劳务收入,并按相同金额结转劳务成本;如果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预计不能够得到补偿的,应当将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计入当期损益,不确认提供劳务收入.这充分体现了不高估收入,不低估成本的谨慎性原则.

(三)加速折旧

新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第十七条规定,企业应当根据与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实现方式,合理选择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可选用的折旧方法包括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等.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即加速折旧法,此法下每年折旧与修理费用的总和比采用平均年限法更加平稳,防止高估资产低估费用,体现了谨慎性原则.

三、谨慎性原则的局限性

谨慎性原则的出现和运用有其必然性,但同时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一)谨慎性原则与真实性原则的冲突

真实性原则又称客观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而谨慎性原则只关注可能的费用或损失,而忽视所有潜在的收益和利得,结果就是很可能造成企业利润和资产的低估,直接影响企业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的客观体现.

(二)谨慎性原则与一贯性原则和可比性原则的冲突

一贯性原则又称一致性原则,要求企业采用的会计政策在前后各期保持一致,不得随意改变.可比性原则又称统一性原则,指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确保会计数据口径一致,提供相互可比的会计信息.而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加大了企业在选择会计政策和做出会计估计时的灵活性,这种灵活性极易导致对谨慎性原则的滥用,进而使一贯性原则和可比性原则失去意义.

四、谨慎性原则的应用改进

(一)健全相关法规制度

会计准则及相关解释中对体现谨慎性原则的条款应具体明确,增强可操作性.比如作为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标准,首先需要确定“可变现净值”,而“可变现净值”的计算受制于各种因素,实务中往往主观性较强,又缺乏必要的可验证性,这给企业创造了借以粉饰报表的条件.因此,应就“可变现净值”的确定问题指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标准,以指导企业的会计实践.同时,对于滥用谨慎性原则的判定标准应予以明确,以便于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二)完善相关信息披露

企业会计所处的内外部环境都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谨慎性原则是对于不确定性所持的一种态度,继而产生了基于此的各种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不同的态度决定不同的判断,也影响着会计政策的选择和会计估计的作出,最终导致反映出不同的会计信息.因此,必须将谨慎性原则的运用与会计信息的充分披露有机地结合起来,凡是与谨慎性原则运用有关的、将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对目前和未来做出理性判断的信息,都应在财务报告中做出全面深入的阐述,包括体现谨慎性原则的若干具体会计处理方法应用的背景、缘由、产生的影响等.

(三)提升相关人员素质

从认识层面,企业管理者应当明确谨慎性原则所强调的“不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不低估负债或者费用”,绝不等于“可以低估资产或者收益、可以高估负债或者费用”,正确把握谨慎性原则的理论内涵,防止借谨慎性原则之名,行调节利润之实.在业务上,应加强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提高职业判断能力,减少主观随意性,掌握好运用谨慎性原则的“度”,做到诚信为本、适度谨慎.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