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控建设”热潮冷

更新时间:2024-01-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730 浏览:7717

农村信用社内控机制是一种对经营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进行预防和控制的管理制度,主要是对业务活动本身风险的分析、控制和对由于人为因素导致风险的监督控制.近年来,农信社强化管理,掀起了一场内控机制建设的热潮,如内部组织结构建设、信贷资金风险控制建设、会计系统控制建设等.然而,“热潮”过后冷静分析,哪些问题尤存?又应如何自救?

冷眼观:问题尤存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具体表现在:在操作上,对内控制度重视不够,一些干部职工缺乏严格照章操作的意识;在认识上,把健全内控机制简单地理解为建章建制;在指导思想上,部分农村信用社的干部职工将健全内控机制与发展业务对立起来,重工作实绩,忽视风险管理.

二是制度设计不到位.实际工作中,农村信用社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制度不健全、制度建设滞后等现象.如,制度未能覆盖所有的重要业务流程和风险点,业务无章可循.同时,随着信用社业务的不断发展,新的业务品种不断开发和应用,制度建设表现出滞后性.

三是制度执行不到位.实践中,部分信用社从局部利益、个体利益出发,执行内控制度力度不强,自我约束不够.有的信用社主任以个人意志代替内控制度,职工只能唯主任是从,使内控流于形式;有的信用社执行财务制度不严肃,存在违规截留收入、虚增成本、营业外收入不入账等现象.

四是均衡发展不到位.其一,考核体系不完善.各信用社工资、绩效奖金只与工作任务挂钩,存在着重工作任务、轻内部管理的现象.其二,信用社主任经营行为短期化.部分信用社主任整天忙于外出跑业务,对内部控制过问较少,有的连定期查库都委托会计主管进行.

五是风险监测不到位.部分信用社还没有形成自我协调、及时监测风险的内控体系,在内部控制上存在三种倾向:重事后补救,轻事前控制;治标不治本,没有从健全风险控制体系上着手;整体风险监控偏软,没有建立科学、高效的风险预警体系.

六是内控监督不到位.如,内部稽核监督检查往往采取定期抽查的形式,成效不明显;有些信用社的会计主管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不严格问责,使问题屡查屡犯;有的信用社只注重违规问题的检查,没有建立各项业务的风险评价、内部控制的检查评价和内部违章问题的事后处罚机制.


静思考:自救有路

一是加强培训教育,提高员工对内控制度的认识.根据内控机制建设的有关规定,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岗位练兵、业务竞赛等方式,多渠道、多形式提高干部职工的风险防范意识和责任意识.对从业人员就内部控制的政策和要求进行宣传,开展案例教育,使干部职工吸取案例中的教训,做到警钟长鸣.

二是认真履行内控监督职能.要把品质好、业务能力强的职工充实到审计队伍中来,增强信用社审计人员的力量.要明确稽核部门的职责和权限,督促审计人员认真履行稽核职能,对隐藏不报、上报虚检测情况等行为要追究责任.要进一步加强内部监督力度,通过开展全面稽查、重点检查、专项稽核等活动,将问题和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三是健全内控机制,建立科学、高效的内控体系.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责任制,把内部控制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有步骤、有重点地进行实施.要根据内部控制的原则、规定,结合实际工作情况,找出问题和差距,对现行内控制度及时修改调整.要完善岗位责任制,健全一线岗位双人、双职、双责的第一道防线和相关部门、相关岗位之间相互监督制约的第二道防线.要将各信用社内控状况作为重要的考核内容,督促信用社主任将内控制度落到实处.

四是建立严密的会计控制系统.完善现有的农村信用社会计制度、会计工作岗位责任制度,制定会计工作业务操作规程和奖惩办法;严格坚持会计控制系统规范化原则,会计人员进行账务处理完全按会计制度的要求规范操作,坚持授权分责原则;加强会计监督制约能力,规范会计核算程序,完善会计内控制度.

五是严格规范和完善信贷内控体系.要严格规范信贷行为,严格按照《担保法》和《贷款通则》的要求业务,严格执行贷款“三查”制度和审贷分离、分级审批制度,在审贷分离的基础上严格执行贷款第一责任人制度.要建立贷款风险管理制度.依据风险程度决定贷款的审批权限、金额大小、利率高低和期限长短.逐步减少信用贷款,限制担保贷款,发展抵押或质押贷款,以降低贷款风险权重,并加强稽核监督,科学管理每个贷款环节,加强风险防范.要建立预警机制,根据贷款人的风险等级和贷款方式,确定贷款风险程度,以此决定贷与不贷.要健全内部稽核监控指标管理体系,对贷款操作的合规性、手续的合法性、风险程序预测的准确性、资金运用的合理性、信贷资产的安全性等进行监督,最大限度地防范风险.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