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更新时间:2024-01-0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2425 浏览:154241

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提高自身经营管理的效率、保证信息质量的真实可靠、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等,由企业的管理层与企业员工共同实施的一个权责明确、制衡有力、动态改进的管理过程.企业内控标准体系的建设是为了适应不同发展进程的经济社会而逐渐形成的,大致经历了内部牵制、内部会计控制、全面风险控制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计划经济占主导地位,第二阶段是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建立,进入本世纪之后,由于内部控制的失灵,美国的安然、世通等巨头公司都轰然倒塌,其暴露出的一系列的内部控制问题对内部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内部控制需要针对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更好地应对各种风险,为推动会计控制向全面风险控制发展,控制体系建设进入了第三阶段.2006年7月15日,财政部、证监会、国资委、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发起成立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标志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正式拉开了序幕.

现如今,随着风险导向内部控制时代的来临,人们除了关注传统的以财务报表为中心的内部控制以外,更关注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与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因此,现在内部控制的职能、模式、重点以及角度等方面都发生了一系列的改变.内部控制职能以监督职能为主转向以提供内部管理机制咨询怎么写作的管理职能;内部控制的模式相应地由传统的被动式的控制导向转向新的主动式的风险导向;企业内部控制的工作重点由以前的“控制”向“风险”转变;内部控制的角度由关注微观执行层次向宏观战略层次与微观执行层次并重转变,从以往的合理和合规性的控制转变为责任控制,甚至延伸到更高层面的控制,从关注企业战略决策和战略目标执行情况的角度,安排和实施企业的各个方面;控制的目标也由查错防弊向风险控制与防范转变.

一、新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意义

1.推动我国会计与国际会计趋同

新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立足于我国的国情,借鉴国际惯例,科学地界定了内部控制的基本内涵、目标、原则与要素,对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运行、规范资本市场的秩序以及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完善我国会计的法规制度、推动我国会计与国际会计趋同的必然保障.

2.提高会计质量信息

上市公司查重与违规操作行为不断发生的原因主要是内部控制存在缺陷,通过建立健全企业的内部控制可以保证会计信息的采集、归类、记录与汇总的顺利进行,有效规范会计行为,提高会计的信息质量,强化企业的经营管理,控制经营风险,防止错误与舞弊的不断发生,体现资本市场的“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3.维护财产与资源的安全与完整

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有利于科学有效地监督与制约财产物资的采购、计量、验收等环节,从而确保财产物资的安全与完整.与此同时,还能够利用会计、统计等各个部门的规划与报告,使企业的生产、营销与财务等部门的工作结合起来,使各个部门紧密联系起来,充分发挥整体的作用,以达到企业的经营目标.

二、有效构建内部控制规范体系

1.内部环境

内部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一般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企业文化以及人力资源政策等.只有内部环境的各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奠定内部控制的基础.企业应当结合自身的特点与内部控制的要求设立内部机构,编制内部议事规则,明确决策、执行与监督等方面的职责权限,形成有效的职责分工与制衡机制;在董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负责监督与审查企业的内部控制及其实施的有效性和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等;成立专门的机构具体负责组织协调内部控制的建立实施与日常工作;合理地设置内部机构,并明确其各自的职责与权限,加强内部审计工作;指定和实施有利于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与员工培训的事项,强化员工的风险意识与法律观念.


2.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指企业根据已收集的有关内容对议定的内部控制目标的风险承受度的评估.风险承受度是指企业能够承受风险的限度,主要包括整体层面的风险承受能力和业务层面的风险承受能力.企业应当按照设定的控制目标,持续全面系统地收集相关的信息,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形,及时进行风险评估.及时识别并系统地分析企业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合理地确定风险应对措施,有利于促进经营目标的实现.在风险评估的过程中,企业应当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区分企业的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按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与影响程度等,对已识别出的风险进行分析与排序,确定关注的重点与优先控制的分析;依据风险分析的结果,并结合相应的风险承受度,权衡风险和收益,有针对地进行风险规避.另外,企业还应充分吸收专业人员,组织风险分析团队,确保已分析和了解的企业所面临风险的准确性并且进行适时的处理.一个企业如果在经营过程中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此时企业应当对这一环境变化进行风险评估,并及时调整风险应对措施.

3.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是指企业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降低至可承受的范围之内.控制活动主要包括: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运营分析控制和绩效考评控制等.对于不相容职务分离的控制,要求企业必须进行系统的分析,梳理所有业务流程中所涉及的不相容职务,并对不相容职务实施相应的分离措施.对于授权审批控制,要求企业应当根据常规授权与特别授权的规定,明确各个职位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与相应的责任.对于会计系统控制,要求企业应当严格执行会计法、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要求,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明确会计凭证、账簿与财务报告的处理程序.对于财产保护控制,要求企业建立日常管理和定期检查盘点等制度,采取财产记录、实物保管、定期盘点和账实核对等措施,确保财产的安全.对于预算控制,企业应当按照规范预算编制、审定、下达和执行的程序来进行,强化预算的约束力.对于运营分析控制,企业应当对运营的情况进行定期的分析,并及时进行经验总结,对于不当之处应当查明原因并且予以改正.对于绩效考评控制,企业应当建立考核制度,定期进行考核评价并给予奖惩.另外,企业还应该建立重大风险的预警机制与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明确风险预警的标准,对于可能发生的重大风险或者突发事件应当制定应急预案,明确责任人员、规范处理程序,确保突发事件能够得到及时、妥善的处理. 4、信息与沟通

信息与沟通是指企业及时、准确、完整地收集、传递与企业经营管理、内部控制相关的各种信息,采用适当的方式确保信息能够在企业的内部、企业内部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企业应当建立信息与沟通的制度,明确有关内部控制相关信息的收集、处理与传递的程序,并对收集的各种信息进行有效的筛选与整合,以提高信息的有效性.

5.内部监督

内部监督是指企业对于内部控制的建立以及运行情况进行的监督管理,评价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时发现其存在的缺陷并加以改正,这不仅有利于促进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运行,还能对其进行逐步完善.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制度,明确内部审计机构与其他的内部监督机构的职责权限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规范内部监督的程序、方法与要求,并制定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标准,分析在监督过程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的性质以及产生的原因,提出合适的整改方案并采取适当的形式适时地向董事会、监事会或者是经理层报告,以追究相关责任部门或是责任人的责任.内部缺陷主要包括设计缺陷和运行缺陷.设计缺陷主要是指设计的内部控制程序或措施不恰当,即使企业完全按照规定运行也无法实现预定的控制目标;运行缺陷主要是指企业关于内部控制的程序设计是科学的,但是没有按照规定运行或者在运行中发生了错误或是偏差.内部监督一般包括日常监督与专项监督.日常监督主要是指持续性、常规性的监督检查;专项监督主要是指针对某一方面或者是某些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监督检查.企业应当结合内部监督的情况,定期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并且要出具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报告.

三、结束语

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控制风险、实现企业总体战略目标的根本保障.企业内部环境建设、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五个方面共同构成了企业内部控制的全部内容.可以看出,企业的内部控制是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可以使企业的各项经济业务按照预期顺利的完成.因此,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各项控制体系,健全内控制度,认真执行贯彻内部控制流程与程序,从而保证内控制度的有效运行,进而实现企业的战略与目标,促使企业的发展战略得以实现.另外,企业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成以后要立即组织运行,严格执行规定,不能只流于形式.企业的领导层需要以身作则,树立严格执行制度的榜样,带动和影响企业的全体员工共同执行.

【参考文献】

[1] 涂艳:对《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几点思考[J].财政监督,2008(16).

[2] 李仁献:刍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实施的意义及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09(4).

[3] 夏玉萍:如何认识和实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J].中国集体经济,2009(26).

[4] 钱玲:学习《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一些体会[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s1).

[5] 秦成君:浅析内部控制与企业的发展重大关系[J].财务会计,2010(3).

[6] 晋晓琴: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的发展评点[J].财会月刊,2011(3).

[7] 池国华: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实施机制构建:战略导向与系统整合[J].会计研究,2009(9).

(责任编辑:张琼芳)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