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理念下社会责任会计体系建设与

更新时间:2024-04-0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1692 浏览:145212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循环经济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开展社会责任会计核算对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发展循环经济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社会责任会计的研究与实践还处于不断摸索阶段,为此有必要在回顾总结已有社会责任会计研究、实践的基础上,讨论我国循环经济理念下社会责任会计体系建设与创新问题.

一、社会责任会计研究进展分析

(一)企业社会责任研究1924年,美国的OliverSheldon首先提出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概念,但对企业是否应该承担社会责任,美国学者曾为此发生过激烈争论.20世纪30年代,AdolfA.Berle与E.Merrick Dodd两位教授为此引发了著名的“哈佛论战”.AdolfA.Berle(1931)、米尔顿,弗里德曼(1987)、F.A.哈耶克(2000)等运用传统企业理论、企业利润最大化等观点坚决反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而E.Merrick Dodd(1932)、哈罗德孔茨(1993)等则从商业道德、福利经济学等角度赞成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目前,企业应承担社会责任已被人们普遍接受.世界银行、欧盟也关注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分别对此进行了阐述.美国全国会计师协会1974年发表的“企业社会行动领域”研究报告指出企业社会行动分为参与社区活动、人力资源开发、实际资源利用及环境维护、提供产品或劳务四个部分.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提出的“全球协议”要求企业承担维护人权、正当劳工和环境标准责任.我国学者绝大部分赞成企业应承担社会责任.刘俊海(1999)、卢代富(2002)、李立清、李燕凌(2005)等分别从法学、企业性质、政治学、社会学等角度分析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合理性.我国大多数学者(宋献中等,1992;吴俊,1994;刘华、曹钻,2003;等等)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包括对职工的责任、对社会及本地区的责任、对改善生态环境的责任、对消费者或顾客的责任和其他社会责任.另外,宋献中(1997)、刘秀琴(2003)、李健(2006)等指出企业还应承担诚实信用的商业道德责任和对政府的责任.

(二)社会责任会计理论框架研究关于社会责任会计理论框架问题,国内外学者涉及的研究内容较为广泛,其研究重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一是社会责任会计的内涵与本质.美国会计学家Did F.Linowes-指出社会责任会计是会计在社会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等社会科学中的应用.Did进一步提出了“社会责任会计是衡量和分析政府及企业行为的社会公共部门所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果”,奠定了社会责任会计研究内容的基本框架.S.C.Mobley(1970)认为社会责任会计是整理、衡量分析政府及企业行为所引起的社会和经济结果.Ahmed Belkaoui(1984)则认为社会责任是测定和报告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对一般带来不利影响时防止和处理这些消极因素并加以恢复和补偿的有关事宜.可见社会责任会计的使用范围从公共部门扩展到整个社会,最终将企业与社会间的相互关系作为研究的重点.托尼,蒂克(1984)对社会责任会计产生的背景、社会责任的内涵及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模式进行了论述.特雷佛,干布林(1984)除了对社会责任的概念进行探讨之外,还对未来社会责任会计方向进行了预测.在吸取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国会计学者发展和补充了一些新观点,陈今池(1998)提出社会责任会计是从宏观经济角度计量反映企业社会目标的执行情况.葛家澍(2001)提出社会责任会计是把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的努力与成就通过一定的会计方法加以衡量和报告.而相当一部分国内学者(宋献忠等,1992;吴俊,1994;刘秀琴,2003)认为社会责任会计是社会责任与会计学的有机结合,是把企业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当作社会责任并以此为中心而展开的会计.可以看出,对于社会责任会计主体,有的认为既包括政府又包括企业,有的认为仅包括企业.阳秋林(2003)对此的看法是,社会责任会计应用的范围是企业,而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则是全社会.

二是社会责任会计的目标.1966年美国会计学会(AAA)发表《基本会计理论说明书》提出的第4个会计目标要求会计应该有利于保护资源并报告其管理情况、有利于履行社会职能和社会控制.1973年,Trueblood委员会提出《财务报表的目的》报告中要求企业会计报告企业活动影响社会环境的信息.Gray etal(1987)认为社会责任会计是采用一定方法向更广泛的利益相关者计量并报告其履行的社会责任情况.我国关于社会责任会计目标的研究主要有一元论和二元论,其中大多数学者(宋献中,1997;钟子亮,2001;刘华、曹钻,2003)认为社会责任会计的目标包括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基本目标是提高社会效益;具体目标是提供社会责任信息.而李冬生、阳秋林(2006)则将上述两个目标称为最终目标和基本目标.有关社会责任会计目标一元论的观点基本上是上述二元论观点的基本目标或具体目标中的一种.陈今池(1998)认为社会责任会计的目标是对各会计期企业经营活动所实现的净社会效益或社会收益进行鉴别和计量;喻小明、万玉兰(1999)认为社会责任会计的目标是计量、揭示企业的经济行为所导致的社会费用(社会成本)和社会收益(社会效益).许家林(1997)、张亚梅(2001)指出社会责任会计的目标是计量和报告企业各项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为相关客体提供社会责任会计信息.

三是社会责任会计的检测设与基本原则.李昕(2002)认为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依然是社会责任会计的基本检测设与前提,但在其内涵上要赋予有别于财务会计的新内容.赵娟(2005)指出社会责任会计检测设对传统会计检测设既要继承,也要有所修正和扩充.基于此,宋献中(1992)、钟子亮(2001)、李昕(2002)、赵娟(2005)等认为社会责任会计的检测设包括扩展的会计主体检测设、可持续发展下的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检测设、多重计量检测设以及环境价值检测设.在会计原则研究方面,宋献中等(1992)、邓小洋、胡宏亮(1996)、李昕(2002)等认为社会责任会计除适用传统企业会计原则外,还应强调社会性原则、充分揭示性原则以及政策性原则.姚正海、孙自愿(2003)、阳秋林(2005)等则提出了强制和自愿相结合的原则.另外,姚正海、孙自愿(2003)提出了可控性原则、灵活性生原则、预警性原则;阳秋林(2005)提出了谁投资谁受益、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以及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四是社会责任会计的对象与要素.社会责任会计的对象首先要增加社会责任内容.宋献中等(1992)认为社会责任会计的对象是社会责任,即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时的社会净收益.文建平(1999)认为社会责任会计的对象是社会收益.吴俊(1994)、喻小明、万玉兰(1999)认为社会责任会计的对象是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及其履行的情况.另外有学者(祁新娥,1999)从资金运动的角度来阐述社会责任会计的对象,认为社会责任会计的对象包括企业经济活动引起的社会资源的消耗即社会成本和企业经济活动对社会的贡献即社会效益两大方面.社会责任会计的要素主要有“四要素论”、“五要素论”、“六要素论”三大观点.“四要素论”认为社会责任会计要素包括社会交易、社会资产、社会负债和社会损益四项内容.“五要素论”认为社会责任会计要素包括社会资产、社会负债、社会效益、社会成本和社会净收益或净损失(何红渠,1999).“六要素论”是在传统会计要素加以扩展增加社会责任内容,即社会资产、社会负债、社会产权、社会效益、社会成本和社会收益或社会净收益(文建平,1999).阳秋林(2005)认为,社会责任会计除了核算企业对社会的贡献外,还应反映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收益四个方面的内容,建议将其作为会计要素加以正式记录并列人会计报表.由于社会责任会计增加了社会责任内容,必然有着自己独特的概念体系,所以许多学者(宋献中等,1992;陈今池,1998;钟子亮,2001;李昕,2002)对此进行了探讨.综合起来,社会责任会计使用的会计概念主要包括社会经济业务或社会交易、社会成本、社会效益、社会收益、社会产权、社会资产以及社会资产净额.由于社会责任会计最终要反映净社会效益,因此要求鉴别社会成本和社会效益.祁新娥(1999)认为社会成本包括人力资源耗用的社会成本、环境污染成本、社会管理成本和其他社会成本;社会效益包括对社会的贡献、对人力资源开发的贡献、对环境和资源的贡献以及对产品质量的贡献.而岳彦芳、袁晋芳(2005)认为社会责任成本包括环境成本、资源成本、消费者责任成本、社区公益成本和其他责任成本.邓小洋、胡宏亮(1996)、宋献中(1997)、刘秀琴(2003)等认为社会成本包括社会物耗成本、社会人工成本、土地使用费、资源损耗成本、环境污染成本、社会管理费和其他社会成本等,而社会效益包括产品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就业效益、社会保险及教育效益、外援效益以及其他效益等.

五是社会责任会计的计量与报告.由于社会责任会计研究内容的广泛性和游离性,而且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往往并不进入市场交易,没有交易,使得许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难以计量和确认(李昕,2002).对于社会责任会计计量单位,绝大多数学者主张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以货币计量为主,同时兼用实物单位,甚至文字说明等多种计量属性.对于社会责任会计计量基础可以是实际成本,也可以是现行成本、重置成本、机会成本、替代成本等.Laurent Leduc(2001)的《社会责任计量》对社会责任计量进行了研究.刘华、曹钻(2003)将社会责任会计的计量方法分为货币计量法和非货币计量法两大类.非货币计量法主要是指文字表述法.而对于货币计量法,刘华、曹钻(2003)认为主要有支付成本法、成本收益法、替代品评价法、恢复或避免成本法以及社会公正成本法或法院裁决法;邓小洋、胡宏亮(1996)等认为主要有客观历史成本与主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机会成本法、间接评价法、社会公正法、预防成本法、影子法等;此外,宋献中(1997)、何红渠(1999)、李昕(2002)提出了调查分析法,根据调查的方法不同又可以分为投标博弈法、比较博弈法、无费用选择法、优先性评价法;而阳秋林(2003)则分资源种类介绍了多种社会责任会计计量方法,即针对不同的资源分别采用上述不同的计量方法.

由于社会责任会计的具体目标是提供社会责任信息,因此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定必然影响到社会责任报告的内容.Mathews(1995)指出社会责任会计应报告企业有关产品、职工利益、社区活动及环境影响的信息,Gray etal(1987)、Mathews(1993)对这些信息的具体内容作了研究.我国绝大多数学者(吴俊,1994;宋献中,1997;喻小明、万玉兰,1999;刘华、曹钻,2003)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应反映和核算对职工的责任、对社会及本地区的责任、对改善生态环境的责任、对消费者或顾客的责任以及其他社会责任.张惠中(1994)指出尽管其他社会责任越来越受重视,但却不应减低对企业收益的重视,企业所应履行的社会责任,首先应能满足业主或股东的要求,保证企业获得收益.所以张惠中(1994)、何红渠(1999)等指出企业还应同时承担和反映收益方面的贡献.另外,宋献中(1997)、李健(2006)指出企业还应承担诚实信用的商业道德责任;刘秀琴(2003)认为企业应该履行和报告对政府的义务.而且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企业应履行的社会责任也会产生某些变化,其内容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刘长翠,1997;田昆儒,1998;刘华、曹钻,2003).

与其他会计信息相比,社会责任信息计量单位不限于货币计量方式,社会责任会计应同时采用定性披露和定量披露多种方式得到一致认可,也有学者将其称为非会计基础型披露和会计基础型披露,并尽可能地采用会计方法进行披露.总的来说,社会责任会计报告可以分为简单模式、中级模式和高级模式(宋献中,1992;何红渠,1999).简单模式包括叙述性反映、在现有报表添加新项目、附注.中级模式是指运用一定的独立报表反映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如污染报告、社会责任年度报告、环境交易报告.高级模式的社会责任报告结构完整,以货币单位对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进行计量,并编制有关的社会责任报告,如社会资产负债表、社会损益表和增值表.刘秀琴(2003)、罗金明(2006)建议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应循序渐进地由简单模式逐渐向高级模式推进,并实行强制与自愿相结合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制度.阳秋林(2005)则认为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采用独立社会责任报告的形式将是未来发展趋势.为了增强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和完整性,宋献中等(1992)、Hess,Did(2001)等建议制定社会责任会计、审计与报告标准.

(三)社会责任会计实证研究美国等西方国家社会责任会计的研究与实践相对较早.Kottert和Hesktee(1992)发现企业文化建设好的、以职工和顾客为导向的公司财务反应远远优于企业文化差的公司.Rao&Hamilton(1996)、Frootman(1997)、Terry L.Besser&Nancy Miller(2001)、Homer H.Johnson(2003)研究表明,在一定范围内承担社会责任并报告相关会计信息能够增加企业的利润和提高公司价值,不合法的和不承担社会责任的行为能够对公司的财务表现产生负效应.Bermaneral(1999)通过分析公司与履行社会责任有关的财务表现,得出的结果没有规律可循.我国社会责任会计还处于起步阶段,有关社会责任会计的实证研究相对较少.阳秋林(2002)分析了2000年5家公司的年报,表明我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总体水平不高,经营效益好的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要好于效益差的企业,国有企业及集体企业要好于私营企业.黎精明(2004)分析了6家公司的案例,指出我国企业披露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内容很不全面而且主要是叙述式说,明.肖淑芳、胡伟(2005)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2002、2003年环境信息披露的实证分析指出,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目前存在着环境信息披露比例不高;披露内容不完整,披露方式不规范,行业间可比性差;环境信息质量较低,实用性差,缺少对公开披露环境信息的必要鉴证;有关环境信息披露的法律法规、准则不够完善等问题.陈玉清、马丽丽(2005)通过查阅2003年78家电子通讯行业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季报、半年报和年报,发现无一家自愿披露定量的社会责任信息,自愿披露定性社会责任信息情况也甚少;我国上市公司披露的真实社会责任贡献信息与股价的相关性不显著,对股价的解释能力较弱,信息使用者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不关注.郭锐等(2006)通过对辽宁省上市公司2003年年报的分析发现,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对股票无明显影响,市场对社会责任信息反映不灵敏;上市公司对公益、环保等社会公众利益的重视程度不够.从上述实证研究可见,我国上市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总体水平不高,社会责任会计信息还没有引起信息使用者的足够关注,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市场效果不明显.为此不少学者(刘秀琴,2003;刘长翠、孔晓婷,2006)建议我国应建立完善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和审计制度,强化相关法律法规,指导并监督企业开展社会责任会计与报告实务.

(四)环境会计与资源会计研究环境会计研究曾是社会责任会计的一项重要内容,后来逐渐成为一个单独发展的会计理论分支,但在部分内容上仍存在一定交叉,故其研究成果也会影响社会责任会计研究的某些内容.国内外环境会计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已有成果为我国研究循环经济理念下的社会责任会计体系建设问题奠定了一定基础.与此同时,环境会计确认、计量以及规则方面研究不足的教训也可为研究社会责任会计提供借鉴.


环境会计发源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的英国,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美国、加拿大和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会计界(Jensen D.&C.Unger,1991;Lehman,Glen,1999;NicolasAntheaume,2004)都积极进行环境会计的研究,逐渐形成了具有各自特色的环境会计理论和方法,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已颁布《环境负债会计》等公告,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已颁布《环境成本与负债:会计与财务报告问题》、《环境绩效报告》.Brian B.Stanko etal(2006)对美国环境会计规范的发展及要点进行了总结,并进行了客观评价,指出目前环境会计实务的难点仍是环境负债的计量和报告问题.有关国际经济组织和会计职业组织也采取多种措施来推动这一专门领域的研究与实践,如联合国会计与报告国际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已连续在几次会议上讨论了环境会计报告问题并出台了专门性文件(《环境成本和负债的会计与财务报告》、《企业环境业绩与财务业绩指标的结合:生态效率指标标准化的方法》),并建议各国研究相关的会计准则.我国对西方环境会计思潮的介绍与认识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多数学者认为,葛家澍教授等的《九十年代西方会计理论的一个新思潮――绿色会计理论》一文是我国开始环境会计研究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会计学会已设立“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来推动环境会计的研究,研究成果也较为丰富.已有孟凡利(1999)、李连华(2001)、许家林、孟凡利(2004)等出版专门论著对此进行研究,一大批学者(王立彦等,1998;耿建新、焦若静,2002;李建发、肖华,2002;等等)撰文对环境会计理论结构、环境会计报告等进行了理论和实证探讨,许家林、蔡传里(2004)还对1994年至2003年间我国学者在环境会计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总结.结果表明我国环境会计基础理论的研究内容基本成型.

资源会计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其研究范围虽然较为广泛,但从其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资源核算等方面看,亦与社会责任会计的研究内容有很大关联.对资源核算问题的研究,会计理论界早就给予了一定程度的关注,并且取得了很多成果.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及其他职业团体、研究机构在石油天然气会计问题上做出了不懈的努力,至今已先后颁发了多份与石油天然气会计核算问题有关的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及研究报告,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也制定并实施了其本国的油气会计准则或规范.Sidney Didson(1970)的《现代会计手册》介绍了美国会计理论界在资源会计方面的研究成果.Lee J.Seidler等的《会计师手册》、HarryI.Wolk等的《会计理论》也专门介绍了石油天然气和其他自然资源会计问题.我国学者(翟新生,1997;许家林,2000、2004、2006;林金高,2002)在资源会计特别是石油天然气会计研究方面也已取得丰硕成果,部分成果已经体现于我国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7号――石油天然气》中.资源会计研究取得的成效,也为我国确立在循环经济理念下研究社会责任会计体系建设创新问题,并将其研究成果逐渐移植于相关会计规范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路.

二、社会责任会计研究的不足

国内绕社会责任会计问题的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但总体上社会责任会计还处于不断发展和摸索阶段,尚未形成完善、严密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南,目前社会责任会计研究存在以下方面的不足:

 (一)缺乏从发展循环经济的角度研究企业社会责任和社会责任会计的成果由于文化、法律、经济等的差异,特别是对可持续发展模式认识的差异,国内外学者和机构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并不一致,即使我国不同学者的认识也存在差异,最终导致了众多学者对社会责任会计报告内容认识的分歧.目前对社会责任会计的研究包括对环境会计和资源会计的研究,主要是从传统经济发展的末端治理模式出发来研究会计问题,不能适应发展循环经济对会计发展的要求.如上述研究主要侧重对资源的开发利用,而忽略了再生资源的利用和资源再循环,没能很好地将遇到的循环经济问题纳入会计研究的范围.

(二)缺乏对体现循环经济理念的社会责任会计要素、会计概念系统严谨的研究首先,目前对社会责任会计概念的研究较少且不够严谨,如社会责任会计究竟有哪些要素还存在严重分歧,社会成本、社会效益究竟包括哪些内容还远没有形成共识;其次,由于目前研究主要从传统经济模式或末端治理模式角度研究社会责任会计问题,对社会责任会计要素及会计概念的研究很难体现循环经济的要求.因此,要推动体现循环经济理念的社会责任会计工作,就必须解决好社会责任会计相关概念问题.

(三)缺乏对社会责任会计确认与计量的研究社会责任会计最终应该能够计量并报告企业的社会收益,而社会收益是社会效益减去社会成本后的余额.前述研究对如何确认、计量社会资产、社会成本和社会效益研究不足,社会责任会计的计量方法缺乏可操作性,这些必然影响到社会责任会计的实施.

(四)缺乏对社会责任成本分配的研究企业生产产品时由于耗用资源、污染环境等要承担社会责任成本,此时就存在两种以上的产品要共同承担某一项社会责任成本的问题,因此需要对该项社会责任成本在不同产品之间进行分配.若不考虑各种产品耗费的资源多少或环境的影响大小,直接按传统的产品成本分配方法,可能会导致资源环境友好型产品丧失市场份额,从而引起企业的次优化决策.所以在循环经济理念下,必须考虑产品耗费的资源多少或环境的影响大小等因素来进行社会责任成本的分配,但目前此类研究甚少.

(五)缺乏对体现循环经济理念的企业综合业绩考核或生态效率评价方法、指标的研究建立社会责任会计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实现企业目标和社会目标的统一,意欲通过提供社会责任信息引导企业、投资者及其他相关者做出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的决策.采用什么指标来考核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综合业绩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然而目前此类研究较少.

(六)缺乏对社会责任会计报告、制度准则以及监督机制的研究目前西方国家的社会责任会计主要围绕计量、报告问题,最终提供有用的社会责任会计报告,并建议制定报告及审计标准(Hess,Did;2001),我国研究社会责任会计体系建设问题也应该在此方面有所突破,以指导并监督企业开展社会责任会计与报告实务,促进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和完整性.

三、社会责任会计体系建设与创新构想

(一)循环经济理念下社会责任会计体系建设的基础理论研究这一研究的目标是确立地位,界定内涵.主要针对目前人类所共同面临的环境和资源问题,立足于推行循环经济理念,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理论、大循环成本理论、社会成本理论和生态经济学等理论,厘清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企业社会责任和社会责任会计之间的理论关系,明确社会责任会计的建立和完善对实现可持续发展及推行循环经济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解除目前理论界、实务界对企业社会责任和社会责任会计的模糊认识.在此基础上,初步界定企业社会责任、社会责任成本、社会责任负债和社会责任效益的内容,以便为进一步准确界定社会责任会计要素概念提供理论铺垫,弥补目前对社会责任会计某些要素认识的分歧.

(二)循环经济理念下社会责任会计体系建设与执行的实证研究这一研究的目标是了解现实,总结经验.主要是对一些发达国家和我国的社会责任会计体系建设与执行进行实证研究,客观地评价各国在社会责任会计体系建设与执行方面体现循环经济理念要求的情况,并总结经验教训,如是否认同循环经济理念、强调循环经济下企业应该承担哪些社会责任、会计如何反映和监督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如何考核企业履行循环经济理念下的社会责任业绩等.通过调查访谈和实地研究的方式了解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供求状况以及企业贯彻循环经济理念、承担社会责任的情况,为构建符合我国实情的社会责任会计体系框架和规范建设提供基础数据,为设计相应的社会责任或企业综合业绩考核指标创造条件.

(三)循环经济理念下社会责任会计理论体系框架研究这一研究的目标是构建框架,创新体系.主要是结合会计学、循环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综合知识,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立足于我国国情,以会计学基本理论为基础来研究建立我国循环经济理念下的社会责任会计理论体系框架,阐明循环经济理念下的社会责任会计目标、会计要素与概念体系;在厘清循环经济理念下企业产品成本的构成、企业资源的价值构成与,确定方法以及企业资源损失的构成、确认、计量原理与方法的基础上,研究社会责任成本、社会责任负债和社会责任效益的构成、确认、计量原理与方法,创建体现循环经济理念的社会责任成本分配方法;完善循环经济理念下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构成与报告模式,构建体现循环经济理念的企业综合业绩考核或生态效率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以正确评价企业业绩.

(四)循环经济理念下社会责任会计规范体系建设与实施研究这一研究的目标是完善规范,推进实施.主要是在前述研究的基础上为我国社会责任会计规范体系的建设与实施提供政策建议.包括如何建立体现循环经济理念的社会责任会计准则与制度以推动其实施,如何建立健全其他相关法规,如颁布《循环经济促进法》、在《公司法》中强化循环经济理念、强化企业社会责任等;如何建立并完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监督和检查机制,以及如何健全产品定价机制,引导体现循环经济理念的绿色消费,使“企业公民”与社会责任理念能够体现于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如何健全企业及企业管理人员业绩考评机制,将与社会责任会计相关的考核指标纳入其考核指标体系之中,并使其落到实处等.

 (编辑 熊年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