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

更新时间:2024-03-0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108 浏览:8987

【摘 要 】 本文分析了我国会计电算化的现状,从中总结出现阶段我国会计电算化存在的五个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 键 词 】 会计电算化 会计信息系统 财务软件

一、引言

会计电算化起源于美国.1954年10月,美国通用电气公司使用计算机进行工资核算的处理,从此计算机成为了数据处理的主要工具.我国会计电算化是上世纪70年代后期才开始的,起步较晚.1981年8月财政部和中国会计学会在长春市召开的“财务、会计、成本应用电子计算机专题讨论会”上,王景新教授正式提出了“会计电算化”一词,将电子计算机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简称为“会计电算化”,并解释为“由计算机代工记账、算账、报账,并能部分替代人脑完成会计信息的分析和判断的过程”.会计电算化是整个会计发展史上一次重大的革命,它不仅改变了会计做账的方式,把广大会计人员从繁重的重复劳动中解脱出来,而且深刻地强化了会计的管理职能,使会计信息真正能够及时地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会计电算化作为企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渗透到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但是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客观地分析会计电算化所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不仅对会计电算化工作,而且对整个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工作,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二、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的现状

我国会计电算化虽然起步较晚,但引进国外技术的速度较快,大体上正处于实施阶段向管理信息系统阶段发展的过程中.我国会计电算化经历了由企业自行开发或与软件公司合作开发专用会计电算化软件的阶段进入企业购写商品化会计电算化软件的阶段.企业使用的会计电算化软件也由一般的财务核算软件过渡到了集企业管理在内的管理型软件.由于软件操作的复杂性,软件公司一般会为用户提供一定程度的培训,以方便软件的使用.会计电算化的普及为企业财务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使企业的财务信息更及时地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怎么写作.但是现阶段我国会计电算化仍存在以下问题.

1、我国会计电算化普及力度不够且不平衡

随着通用会计电算化软件的普及,我国使用会计电算化软件做账的企业越来越多.通用会计电算化软件大大降低了软件公司的开发成本,也降低了会计人员学习会计电算化软件所耗费的精力.会计人员不再因为换工作而重新学习另一种会计电算化软件了.这反过来又促进了通用会计电算化软件的普及.有些大中型企业已经开始使用ERP软件(企业资源计划系统)为企业管理怎么写作.虽然会计电算化软件的通用性和商业化为企业电算化的普及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但是我国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力度明显不足,其速度明显落后于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现阶段实行会计电算化的企业仍然不多,而且分布极不平衡,主要分布在经济较好的城市或者大中型企业,中小企业有很大一部分会计仍然用手工做账.

2、会计电算化软件的运用在总体上还处于低层次水平

我国会计电算化软件的运用在总体上仍处于低层次的水平.我国已经引入会计电算化的企业中,有半数以上的企业仍然使用传统的“核算型”会计电算化软件,主要是用电脑代工从事会计核算工作.采用“管理型”和“决策型”会计电算化软件的企业较少,ERP的使用率过低.有些企业虽然已经引进了大型的ERP软件,但却不去使用,企业内部甚至也没人会用,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会计仍然保持着手工做凭证和登往来明细账的习惯,形成了以手工账为主、电脑账为辅的做账形式.会计电算化软件只起到了一个简单数据统计的作用,ERP的功能未能完全发挥到企业管理中.

3、会计和计算机专业复合型人才缺乏

由于学科性质的不同,会计相关专业和计算机相关专业跨专业培养的复合型人才缺乏.会计专业的学生一般属文科,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一般属理工科.由于两种专业固有的思维模式不同,相互跨专业深造的学生有限.这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尤其表现出高端人才的缺乏.截至2011年,我国会计电算化博导仅一位.在企业内部也存在部分会计人员对计算机知识不感兴趣、排斥电脑的现象,特别是年龄偏大的会计并不积极更新自己在计算机方面的知识.会计是一门对经验要求较高的专业,年龄偏大的会计往往经验丰富,在本企业的会计工作当中起导师作用,他们的意见将会影响整个企业会计电算化工作的进程.另外,计算机专业人员的会计知识同样也很缺乏.会计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必须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积累才能逐渐成熟起来,因而计算机专业人员要想精通会计业务难度也很大.

4、会计电算化安全情况堪忧

我国会计电算化安全情况令人担忧.我国引入会计电算化的企事业单位一般对财务信息的保密仅限于对财务部门外部,对财务部门内部通常并不注重保密,财务部门内部人员之间互相知道对方的现象相当普遍.会计电算化的引入为会计人员将单位的财务资料完整地带出财务部门提供了可能.只要将单位账套备份就可以轻易地拷贝到U盘带出去,在任何一台装有同款财务软件的电脑上就可以将备份的账套引入后打开.另外,现有的会计电算化软件中,以用友U8和金蝶K3等比较流行,一般是由后台数据库和前台财务软件组成,财务软件中的数据都是存放在数据库中的.比较普遍的数据库是SQL SEVER数据库,用友和金蝶软件的大部分版本都是用的SQL SEVER.SQL SEVER数据库软件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数据库软件,只要在这个数据库软件中拥有足够的权限,存放在SQL数据库中的财务软件数据一样可以轻易得到.可见,一般企业只重视在会计电算化软件中设置用户,却忽略了设置数据库软件中的用户.

5、会计电算化软件本身的问题

由于会计电算化软件的编写人员多是计算机专业人才,没有足够的会计知识,因此,会计电算化软件还存在一些问题.从用友软件U8预设的报表模板来看,其格式设置不够严谨.以往来科目为例,资产负债表中企业应收账款金额,应该是应收账款明细账的借方余额加上预收账款明细账的借方余额减去坏账准备的余额.而模板上一般设置成应收账款的借方余额减坏账准备的余额,这个项目是不可能成为负数的,但是在现有的报表格式下计算的结果却有可能出现负数.另外,会计制度在不断完善修改中,很多企业不重视或不懂软件的维护和二次开发及管理环境的改善,导致软件公司不能及时地解决会计制度变化造成的问题.

三、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对策建议

1、加快我国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力度

会计电算化的普及是目前我国会计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社会由于信息量越来越大,会计人员作为企业信息的管理者必然要借助电脑这个工具来加快信息处理.普及会计电算化首先应从学校抓起,目前绝大部分会计类专业都开设了会计电算化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但是大多处于核算类的操作层面,学生学会的仅仅是用电脑做账,因此,应深化会计电算化课程,重视会计电算化的管理和决策功能.其次,普及会计电算化可以通过会计后续教育的形式实现.最后,普及会计电算化可以通过举办各种比赛来增加会计人员对电算化的兴趣.

2、提高会计电算化在企业管理中的影响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管理人员掌握了完整及时的信息就会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占尽先机.会计信息是企业的重要信息,占企业信息量的70%,因此企业管理层应加强对会计电算化的重视程度,为企业信息化进程提供充足的资源.企业应定期对员工进行电脑培训,提高全体员工运用计算机的水平.只有这样,会计电算化才能充分发挥企业管理的作用,为企业管理人员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

3、通过学科交叉的模式培养复合型人才

现行教育提倡“专”和“精”,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跨专业学习增大了学生的学习成本,提高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对学生而言存在着一定风险;另一方面,跨专业学习为学生将来深造或就业留下了隐患.许多高校招收研究生或企业招聘时往往不愿收跨专业的学生,担心他们的专业知识不扎实,这从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跨专业人才的培养.但是会计电算化属于边缘学科,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养应提倡通过学科交叉模式培养.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专业交叉模式培养的复合型人才往往有很强的社会适应性,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当然不同学生的发展方向是不同的.计算机专业较强的学生学习会计,适合往会计电算化的维护型人才方面发展,而会计专业学得较好的学生学计算机,适合往会计电算化的操作型人才方面发展.

4、强化企业信息的安全意识

财务部门内部人员必须制定并严格执行企业的会计信息管理制度.会计信息管理制度应当明文规定,财务部门内部人员未经批准不得将账套私自拷贝带出企业,平时使用会计电算化软件应严格按照授权标准进行操作,无权限不得进行操作,以免泄露企业的商业机密.另外,在企业安装会计电算化软件时要特别注意,后台数据库的安装应设置系统管理员,防止企业财务信息从数据库软件拷贝出去.


5、及时更新现有的会计电算化软件

任何软件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不可避免地要进行升级,会计电算化软件更是如此.会计电算化软件公司应随着《企业会计制度》的更新,开发现有会计电算化软件的补丁,及时地发布在上.另外,会计电算化软件公司还应该对用户定期回访,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会计电算化软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四、结论

总之,会计电算化取代手工账的做账方式,会计由传统的做账角色转变为企业信息管理角色是必然的.短短几十年中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虽然取得了辉煌成就,但是会计电算化完全代替传统的手工账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会计电算化软件和会计人员的磨合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在电脑账向手工账转换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问题,我们必须不断地找出问题并逐一解决,才能使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持续健康地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 张慧德、郭长城:会计电算化[M].科学出版社,2009(9).

[2] 周松、李伟:浅析我国会计电算化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财税统计,2009(16).

[3] 王娜:企业会计电算化现状与解决途径[J].经济研究导刊,2010(10).

(责任编辑:胡冬梅)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