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会计标准运行评价

更新时间:2024-02-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6749 浏览:120983

【摘 要】 立足于新会计准则的特点,详细分析了新会计准则实施对企业、金融市场和证券市场的具体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和总结了会计标准实施对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作用机制,并对当前我国新会计准则的运行情况进行了评价.

【关 键 词 】 新会计准则 会计标准 运行评价

新会计准则在内容和会计体系构建方面,基本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 在会计基本准则和会计政策选择等方面,新会计准则大胆的借鉴了国际准则的相关规定和方法. 此外,新会计准则从我国经济体系运行的实际情况出发,在部分准则的制订和方法运用上保持了我国会计准则的特点.

1. 新会计准则的具体影响分析

1.1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影响分析

1.1.1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

第一,新准则规定存货记账方法一律使用先进先出法. 新准则下,存货记账方法将取消后进先出法,一律使用先进先出记账.此规定对于原先采用后进先出,存货较大,周转率较低的公司,会造成其毛率和利润的不正常波动.第二, 新准则重新应用了公允价值. 我国在 2001 年修订的《非货币易》准则中取消了公允价值计量,而在新准则中公允价值重新得以应用. 新准则规定,如果交易双方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交换具有商业实质和换入(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则此非货币性资产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 其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这项规定的重新应用有利于上市公司增加利润.第三,新准则对稀释每股收益的披露. 新准则规定,除了计算基本每股收益外,还必须计算稀释每股收益. 根据该准则,上市公司在发行新股、回购股份及发行有可转债、权证时,每股收益的计算将产生重大变化. 当上市公司发行新股、回购股份时,其时间将影响每股收益. 对于发行可转债、权证而可能影响股本规模的公司,稀释每股收益与原每股收益将有明显不同.

1.1.2对企业决策行为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 可能会改变企业管理层的行为和决策,由此导致企业价值的变化.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大股东的重组.原准则规定不允许债务人将债权人的让步确定为重组收益,而新准则规定债务人可以将由债务人让步所获得的收益直接计入当期收益;而且以实物抵债时,将以公允价值计量. 这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大股东的重组热情, 其可通过债务重组向 ST 公司注入优质资产,或以优质资产置换劣质资产的方式向 ST 公司输送利益,从而提高当期 EPS 和整体估值水平.

1.1.3对企业并购重组的影响

由于我国资本市场还不成熟,从而难以形成有效的发现机制,导致在并购过程中,相关方缺乏公允的参照系数. 而新会计准则重新应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可以提高数据的公允度,从而有利于企业并购和重组.

1.1.4对企业所得税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废除了应付税款法、递延法、损益表债务法等,全面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资产负债表法注重对暂时性差异的处理和披露,充分反映企业所得税的核算和缴纳过程,能提供更为全面的所得税会计信息. 且由于暂时性差异是资产负债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累计的差额,因而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反映的是账面价值,可以揭示报告日存在的资产或负债在未来期间因所得税导致流入或流出企业的情况,有助于信息使用者根据财务报告对企业财务状况和未来流作出恰当的评价和预测.

2. 会计标准对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作用机制

会计标准属性分为“技术观”和“经济后果观”.对应这两种属性, 会计标准的建设就有两种逻辑起点: 一种是以会计标准的技术属性为逻辑起点, 提出会计标准的建设应采取“理论导向法”.以会计标准的技术属性为逻辑起点, 要求用科学的会计理论来构造科学的会计原则, 然后再用这些会计原则来指导和检验会计惯例的科学性.可以看出, 这种方法强调会计理论的科学性, 被称为“理论导向法”.另一种是以会计标准的经济后果性为逻辑起点, 以会计标准的经济后果属性为逻辑起点, 要求会计标准制定过程中对可能的经济后果进行权衡, 强调利益的协调过程, 这被称为“偏好集合法”.这种以会计标准的技术属性为逻辑起点提出的“理论导向法”和以会计标准的经济后果属性为逻辑起点提出的“偏好集合法”为会计准则运行提供了方法撑和评判其运行效果的理论依据.


从会计标准的技术层面看,会计准则国际化在其进程中分为会计准则协调与趋同.趋同不同于协调,趋同是指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作为统一标准,由 IASB 主动推行,各国被动接受的过程,这是一种单主体、单方向的过程;而协调是以平等、独立、自愿为前提的,没有任何一方能强制性地推行某种标准,协调主体将通过沟通机制,在各方认可的基础上逐步消除会计标准差异的过程,是一种多主体、多方向的过程.IASC 在改组为工 ASB后提出要建立“全球会计准则”的目标时, 运用到了“趋同”一词,以此表示今后将在以前的工作基础上实现更高层次的协调.对我国而言,这是一个主动、双向和逐步地减少会计标准差异的过程.

3. 我国新会计准则运行评价

3.1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同的成本与收益分析

标准节约了交易成本和搜寻成本.所有的人都受到了标准化的利益,但实行标准化的成本却必须由那些其偏好的选项没有被选作标准的人来承担.欧盟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直接使用国际会计准则,节约其制定准则的搜寻成本.但是,准则的转换成本各不相同.国际会计准则适用的会计环境倾向于资本市场发育较完善、经济水平发达的国家,至于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阶段的制约,其原有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差距较大,在参与准则国际化协调过程中又处于劣势,因此在准则国际化趋同过程中,其转换成本是巨大的.

3.2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同进程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

标准的统一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效率,国际会计准则作为各个国家会计准则趋同的标准, 判断其效率应从两方面来衡量.一是准则的质量,高质量的会计准则标准是其会计信息的质量符合相关性与可靠性的特征;二是准则实施范围具有广泛性,只要相同经济业务类型适用的准则就应当是一致的,国际会计准则在世界范围应用的效果节约了各个国家的准则修订成本.标准化的直接分配结果可能相当不公平,一些主体为向标准靠拢需要花费巨大代价.一旦花费时间与金钱并逐步适应了新的标准,他们就不再愿意改变现状.从这方面看,国际会计准则本身的制定与修订更需要慎重.

3.3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经济后果的实证检验设计

从会计标准的属性看,技术属性是可以超越国界的,而经济后果属性大多和社会特性联系在一起,前者表现在会计标准规范的原则规定上,后者主要表现在会计标准规范的描述性规定上.由于不可能公平地分配效益和成本,因而有极少数的几个会计准则能够得到所有人的支持.没有哪一种制定会计准则的机制不受可能使用会计准则的利益集团的操纵,从而导致各个国家对会计准则经济后果的关注.会计准则国际化经济后果包括正面经济后果和负面经济后果.经济全球化使得统一的会计准则更能促进国际投融资和国际贸易的发展,这种经济利益是会计准则国际化的正面经济后果及其根本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