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委员会特征与会计稳健性

更新时间:2024-04-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3302 浏览:57494

摘 要 :本文选取2008年至2011 年沪深两市 A 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审计委员会特征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审计委员会独立性和专业胜任能力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显著为正,而审计委员会规模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不显著;进一步区分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后发现,审计委员会独立性和专业胜任能力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关 键 词 :审计委员会特征 会计稳健性 Panel Date模型

一、引言

公司治理理论,审计委员会通过执行事前控制、事中沟通与协调以及事后监督的职能,可以有效解决两权分离产生的写作技巧冲突,提高公司财务报告质量.因此,审计委员会对财务报告质量具有重要影响.那么审计委员会对于作为财务报告质量衡量标准之一的稳健性的影响如何?不同产权性质下审计委员会特征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是否有所差异?已有研究很少涉及这方面的探讨,而这些问题对于审计监管机构以及公司风险控制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鉴于以上分析,本文从审计委员会的规模、独立性和专业胜任能力等方面,实证分析了审计委员会特征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检测设 审计委员会的重要职责是监督外部审计师与经理层,从而形成一种制衡力量以减少两者的利益合谋,提高公司信息披露水平.审计委员会规模、独立性和专业胜任能力等特征是影响其运行效果的重要因素.

(1)审计委员会规模.Beasley(1996)研究发现,审计委员会规模与财务报告质量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我国学者兰艳泽(2011)从财务重述角度研究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特征对财务报告质量的影响,得出的结论与Beasley类似.审计委员会规模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审计委员会的履职能力.审计委员会规模越大,意味着审计委员会对经理层的日常监督力度越大,发现盈余操纵的概率越大;且会有更多精力来询问和督促经理层更正已发现的问题,从而提高会计稳健性.基于此,本文提出研究检测设:

检测设 1:审计委员会规模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显著为正

(2)审计委员会独立性.审计委员会独立性通常用审计委员会成员中独立董事所占比例来衡量.Klein(2002))发现审计委员会中独立董事比例越高,公司盈余管理程度越低;唐跃军(2008)发现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和活跃性对审计意见的影响更为显著;刘雷等(2012)发现,审计委员会独立性越强,会计信息质量越高.由于大多数独立董事是社会上的知名人士,因此在“光环效应”影响下,独立董事会积极履行监督职责,维护股东利益,减少经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基于此,提出检测设:

检测设2: 审计委员会中独立董事比例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显著为正

(3)审计委员会专业胜任能力.审计委员会专业胜任能力通常用审计委员会成员中拥有会计或财务专家的比例来量化.Krishnan(2005)发现审计委员会成员中财务专家比例与内部控制缺陷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周兰(2010)发现审计委员会专业性和活跃性与审计收费正相关.审计委员会专业胜任能力从本质上代表了审计委员会的履职能力,审计委员会中拥有会计或财务专家,意味着审计委员会在履行审核公司财务信息职能时,能有效识别和防范公司财务舞弊行为,提高财务信息质量.因此检测设:


检测设3: 审计委员会专业胜任能力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显著为正

(二)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08年至2011年沪深交易所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作为初始样本,然后分别剔除当年 IPO 公司、ST、*ST、SST 和 S*ST 公司以及数据不全的公司,最终选定的样本公司为4203家,其中2008年为1035家,2009年为1054家,2010年为1038家,2011年为1076家.本文单独选择一个行业可以减少行业差异的影响,使稳健性检验更有效力;而且制造业门类多,种类全,更具有代表性.本文审计委员会特征的相关数据手工收集于巨潮资讯网公开披露的上市公司年度报告和董事会决议内容,其他相关的财务数据来源于锐思数据库(.resset.).本文相关的数据处理主要采用EXCEL和EVIEWS 6.0统计软件.

(三)变量定义和模型建立 本文选取如下变量:(1)会计稳健性的衡量.目前学术界会计稳健性的测量,使用较多的有盈余-股票回报计量模型(Basu,1997)和盈余-应计流计量模型(Ball and Shivakumar,2005).由于我国资本市场是弱势有效市场,加之我国证券市场在2007-2009年剧烈波动,导致上市公司股票回报率波动较大,因此使用盈余-股票回报计量模型可能导致较大偏差(李凯 ,2010).因此,本文采用盈余-应计流计量模型衡量会计稳健性:ACCi,t等于?琢0+?琢1CFOi,t+?琢2DCFOi,t+?琢3CFOi,t×DCFOi,t+ξi,t (1)

式中:ACCi,t表示i公司t年初总资产平减后的应计项目,即(净利润+财务费用-经营活动流量)/年初总资产;CFOi,t表示i公司t年初总资产平减后的经营净流量;DCFOi,t为虚拟变量,当CFOi,t小于0时,DCFOi,t取1,否则取0.由于应计项目具有缓解经营活动流量的噪音和及时确认经济损益的作用,因此应计项目与负经营活动流量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更强(张兆国,2012),如果存在会计稳健性,则CFOi,t×DCFOi,t交互项的系数?琢3预期显著为正.(2)解释变量与控制变量.本文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研究需要,并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将审计委员会特征界定为审计委员会规模、审计委员会独立性和审计委员会专业胜任能力三个方面.本文选择的控制变量为:董事会规模、董事长与总经理是否两职合一、资产规模、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资产负债率和成长能力.变量的具体描述和定义见表(1).根据本文的研究思路,为考察审计委员会特征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本文对盈余-应计流计量模型进行修正.限于篇幅,只列出各变量的一些主要交互项. ACCi,t 等于 ?琢0 +?琢1CFOi,t+?琢2DCFOi,t+?琢3CFOi,t×DCFOi,t+?琢4QANi,t+?琢5QANi,t ×CFOi,t×DCFOi,t+?琢6INDi,t+?琢7INDi,t×CFOi,t×DCFOi,t+?琢8COMi,t

+?琢9COMi,t×CFOi,t×DCFOi,t+?琢10ASSi,t+?琢11ASSi,t×CFOi,t×DCFOi,t+?琢12SHAi,t+?琢13SHAi,t×CFOi,t×DCFOi,t+?琢14PARi,t+?琢15PARi,t×CFOi,t×DCFOi,t+?琢16DIRi,t+?琢17DIRi,t×CFOi,t×DCFOi,t+?琢18DFLi,t+?琢19DFLi,t×CFOi,t×DCFOi,t+?琢20GROi,t+?琢21GORi,t×CFOi,t×DCFOi,t+ξi,t

三、实证检验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表(2)为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审计委员会平均规模为3.39人,其中规模为3的样本达到总样本的75.73%;独立董事平均比例为66.67%,财务专家平均比例为41.55%,而最小值为25%,最大值为100%,说明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专业胜任能力存在较大差异.总体来看,审计委员会各特征变量符合《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的要求.控制变量方面,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均值达到38.19%,说明股权集中度较高,股权结构仍然存在“一股独大”现象;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的均值为0.94,接近1,表明我国大部分制造业上市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二)相关性分析 通过各研究变量间的相关系数表(限于篇幅,表未列出),可以发现:应计项目与审计委员会规模、独立性以及专业胜任能力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明审计委员会各特征变量能显著抑制公司发生操纵性应计,从而提高会计稳健性,符合检测设命题.此外,审计委员会三个特征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说明解释变量之间可能相互影响,但其相关系数的绝对值都在0.1-0.4之间,控制变量的相关系数也都低于 0.4,因此,研究变量之间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三)回归分析 表(4)是审计委员会特征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结果.限于篇幅,表中只列出各变量的一些主要交互项系数.模型调整的R2为0.5380,表明模型的整体解释能力较强.(1)从固定效应面板数据回归结果看,代表稳健性水平的交互项(CFO*DCFO)系数在5%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我国制造业行业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总体上是稳健的.IND*CFO*DCFO的系数(24.2678)在10% 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审计委员会中独立董事会增强会计稳健性.COM*CFO*DCFO的系数(34.8174)在5%水平上显著为正,表明审计委员会中财务专家会增强会计稳健性.检测设2和检测设3得到证实.(2)审计委员会规模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不显著,甚至符号为负.这与Abbott(2004)得出的结论一致,但与检测设1不符.可能的现实解释是,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一股独大”的特殊制度背景,使得董事会成为大股东的“专属区”,因此隶属于董事会的审计委员会也成为大股东的 “发言堂”,审计委员会规模的法律规定也失去了原有的制衡作用,甚至规模越大的审计委员会越可能出现意见不合、“搭便车”等行为,影响决策效率,降低会计稳健性.(3)控制变量方面,ASS*CFO*DCFO的系数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公司规模会提高会计稳健性.SHA*CFO*DCFO的系数和PAR*CFO*DCFO的系数分别在1%水平上和10%水平上显著为负,表明股权集中以及董事长兼任总经理会削弱会计稳健性.(4)从分年度回归结果看,代表稳健性水平的交互项系数全都通过显著性检验,并且显著性逐年增强,表明2008-2011年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会计稳健性不断提高.然而,分年度显示的审计委员会规模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仍不显著.从审计委员会独立性看,除2008年不显著外,其余三年均在10%水平上统计显著.从审计委员会专业胜任能力看,2008-2009年在10%水平上显著为正,2010-2011年则在5%水平上显著为正.可见,随着审计委员会专业胜任能力不断提高,其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逐步增强.控制变量中,公司规模、董事会规模、董事长兼任总经理、财务杠杆、成长能力都对会计稳健性有显著影响.

(四)进一步分析 考虑到不同产权性质的上市公司,其审计委员会特征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可能有所差异,因此进一步区分国有上市公司和非国有上市公司两组子样本分别回归.回归结果见表(5).国有上市公司显著存在会计稳健性,而非国有上市公司的会计稳健性不显著.可能的解释是,国有上市公司由国家控制,财务系统比较健全,因此利润操纵的可能性较小;而非国有上市公司“船小底薄”,受供求波动影响大,财务风险较大,因此会计信息不稳健.审计委员会规模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在两类上市公司中都不显著,与表(3)的回归结果一致.国有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独立性和专业胜任能力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与非国有上市公司不存在明显差异,分别在5%水平上和1%水平上显著为正.国有上市公司资产规模和财务杠杆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分别在10%水平上和1%水平上显著为正,而非国有上市公司都不显著;非国有上市公司成长能力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在5%水平上显著为负,而国有上市公司不显著.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国有上市公司资本结构较合理、财务实力较雄厚,对会计信息进行粉饰的动机比较小,因此能显著提高会计稳健性;而非国有上市公司,尤其是处于成长期的非国有上市公司,由于规模较小、实力较弱,为稳固上市地位并发展壮大,更倾向于对会计政策进行操纵以美化财务状况,造成会计稳健性下降.

四、结论

本文运用公司治理理论,以2008-2011年沪深两市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数据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审计委员会特征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审计委员会特征对会计稳健性有一定的影响.具体而言,从全样本公司看,2008-2011年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普遍存在会计稳健性;审计委员会规模对会计稳健性无显著影响,审计委员会独立性与专业胜任能力会显著增强会计稳健性.从各年度比较看,2008-2011年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会计稳健性逐年提高;审计委员会独立性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显著为正,且各年差异较小;审计委员会专业胜任能力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逐年增强.国有上市公司普遍存在会计稳健性,而非国有上市公司的会计稳健性不显著;国有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独立性和专业胜任能力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与非国有上市公司无显著差异.这些研究结果将在理论上有助于进一步丰富会计稳健性的研究内容;在实践上对于进一步完善审计委员会制度,改善董事会治理效率,提高会计稳健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凯:《政府控制、市场环境与会计稳健性》,《经济经纬》2010年第5期.

[2]兰艳泽、邓晓婧:《审计委员会特征对财务重述的影响――来自深圳上市公司的数据》,《广东商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3]唐跃军:《审计收费、审计委员会与意见购写》,《金融研究》2008年第4期.

[4]王雄元,管考磊:《关于审计委员会特征与信息披露质量的实证研究》,《审计研究》2006年第6期.

[5]周兰:《审计委员会特征与审计收费的研究》,《财经理论与实践》2010年第3期.

[6]张兆国、刘永丽、李庚秦:《会计稳健性计量方法的比较与选择――基于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实证研究》,《会计研究》2012年第2期.

[7]Abbott L.J.S.Parker and G.F.Peters.Audit Committee Characteristics and Restatements.Auditing:A Journal of Practice and Theory,2004.

[8]Basu S. The Conservati Principle and the Asymmetric Timeliness of Earnings.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97.

[9]Beasley M.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board of director position and financial statement fraud. The Accounting Review, 1996.

[10]Klein. Audit Committee, Board of Director Characteristics and Earnings Management.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2.

[11]Krishnan. Audit Committee Quality and Internal Control: An Empirical Analysis. The Accounting Review, 2005.

(编辑 虹 云)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