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尔特·保罗·苏切特兹

更新时间:2024-01-3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2636 浏览:154147

沃尔特保罗苏切特兹 (Walter Paul Schuetze,1932~)是位著名的会计学者.由于其对会计理论发展作出的杰出贡献,于2008年入选美国会计名人堂,也是当年的两位入选者之一.

一、个人简要生平

1932年,苏切特兹出生于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中南部.1949年进入美国斯蒂夫奥斯汀州立大学(Stephen F. Austin State College)主修英语和外国语言学.但在1951年1月,因朝鲜战争他被招募进入美国空军,担任俄国语言专家之职.1955年退役后,他进入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继续学习并获得学士学位.1957年进入位于德克萨斯圣安东尼奥的Eaton & Huddle公司开始其职业生涯.此后一年里,Eaton & Huddle与Peat, Marwick,Mitchell & Co.这几家公司合并,形成现在的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1965年,他成为PMM & Co的合伙人.1973年,他离开公司成为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最初的7位委员之一.1976年,他又回到原公司工作.20世纪80年代,他怎么写作于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并先后担任过会计标准执行委员会成员、主席.

1992年1月,苏切特兹被任命为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首席会计师,直到1995年3月退休.退休后,苏切特兹一直从事法律顾问、专家方面的工作,并且继续宣传他在财务报告、审计和准则制定方面的学术观点.

二、理论与实务的主要贡献

苏切特兹一生著述颇丰,独撰和与其他学者合作出版了很多经典著作.他的论著以立论敏锐、论据中肯和文笔简洁而给读者以充分启迪,为会计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围绕公允价值的适当性和充分性在财务报告中如何体现这一主题,写了许多文章,他于2004年出版的一本题为《按市值计价会计:财务报告的实质》(Mark-to-Market Accounting: True North in Financial Reporting)的书收集了他43年的论文和演讲.他的这些文章着重于希望从市场价值和不受管理层影响出发来编制非常简洁的财务报告.除此之外,他常常为财务媒体撰稿,并且在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德克萨斯大学圣安东尼奥分校、南加州大学等许多大学演讲,有些观点影响至深.

三、主要论著简析

(一)关于审计师的独立性问题(1994)

1994年3月,苏切特兹在《会计地平线》(Accounting Horizons)上发表的“福音还是陷阱?”(A Mountain or a Molehill?)一文,全面论述了审计师的独立性对财务报告和资本信息处理过程可靠性的重要性.对于联邦证券法而言,审计师的独立性不仅意味着要向公众提供好的财务信息,而且还要加强投资者对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的理解.由于个体的思想行为无法进行监管,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和证券交易委员会发布独立性准则以求解决审计师独立性的问题.

苏切特兹指出,独立性是一个抽象的概念,难以准确定义,从某种程度上讲,独立性与诚实、正直、品质这些词的含义相似.这就意味着,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意见是他真实所观察到的,不允许带任何偏见.苏切特兹认为,审计师偏向于写作技巧人会引起有关独立性(形式上和实质上)的不良问题.审计师在审查公司的证券发行、贷款等时,由于屈服于写作技巧人,那么其独立性就受到危害.至少在资金方面,如果将独立性受到影响而形成的审计报告公布给投资者,这些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就会受到误导.苏切特兹认为,写作技巧人和他们的审计师就独立性进行协商是值得鼓励的.文中虽然没有提出对问题的具体解决方案,但作者希望职业界应该能自制,同时也要求审计师对发现的真实问题判断不要受任何干扰.

(二)美国债务危机及其对会计的影响(1994)

1994年3月,苏切特兹在《会计地平线》上发表了题为“美国债务危机及其对会计的影响”(The Liability Crisis in the U.S. and Its Impact on Accounting)一文.在文中,苏切特兹通过对20世纪80年代美国收购开发和建设贷款(ADC贷款)案例的深入分析后认为,对贷款损益确认的会计准则的模糊性甚至自相矛盾,导致储蓄成本、贷款减少、相关的法律诉讼以及会计人员、审计人员的无所适从,模糊的会计准则是当时储蓄信贷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同时他还驳斥了采用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可以避免ADC贷款危机的观点.认为“实质重于形式”本身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如果把它作为一般准则而没有具体准则,那么财务报表就没有任何可比性、可理解性,财务报表也就没有任何意义.


苏切特兹指出向投资者提供具有相关性的财务报告和具有相关性的资产负债数据信息,是保护投资者利益的重要方面,而这样的财务报告和资产负债信息来自于简单而又明晰的会计准则指引,所以我们需要一套清晰完善的会计准则体系,这样更能形成让理性投资者和法官容易理解的财务报告,从而有利于审计师减少法律诉讼的风险.

(三)关于资产和债务的定义与内涵问题

1993年9月,苏切特兹在《会计地平线》上发表了题为“何谓资产”(What is an Asset)的论文.2001年2月,苏切特兹在《算盘》(Abacus)上发表了题为“何谓资产和债务?其真实性是什么?”(What Are Assets and Liabilities? Where Is True North)的论文.这两篇论文对资产、负债要素的定义进行了深入探讨.

苏切特兹认为,财务会计报告与法律不同,它应该建立在直截了当而不是谆谆教诲之上,这就会变得比较简单些.一般公众、首席执行官、生产管理人员、董事会成员、投资者和债权人以及监管者,他们都并非会计师,所以财务报告应该看起来能够被理解.尽管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声明财务报告信息的“决策有用”观,但是按照这些准则所编制出的信息却很难让人理解.苏切特兹指出美国一般公认会计原则把资产直接定义为一种“未来经济利益”,但这一定义过于复杂、抽象、包罗万象且模糊不清,并不能区分和确定那些边缘性的项目究竟是否为资产.结果导致实务界发生的情况是:除非企业支付了或同意在未来支付而减轻了债务或获得权益的项目,一般在资产负债表上是不会确认为资产,而是确认为费用.苏切特兹认为对资产的定义,一方面要做到体现资产的经济、法律特征,概括资产的本质;另一方面,资产的定义还要满足财务上的要求,便于会计操作,即满足会计确认与计量的要求.所以苏切特兹重新将资产定义为:、对的索取权,等价物以及衍生合同等.并指出,真实的资产应该能进行贷款抵押也能捐赠,资产具有可转换性(exchangeability).而抽象的未来经济利益不能出售、抵押或捐赠. 苏切特兹认为,资产的新定义很大程度上简化了会计实务中的问题,也简化了财务报告.并认为即使是非会计师看到依此定义而形成的财务报告,也能明白切实地看到一些信息.如果会计师使用他下的定义,那么就能很方便地通过排除法,将适合资产定义的资产进行确认.苏切特兹同时指出,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给负债下的定义与资产一样都很容易被操控,认为负债的定义时应参照谈判条例、合同、法律法规等要求的未来流出.

(四)关于财务报告信息披露问题(1994)

1994年7月,苏切特兹在《欧洲会计评论》(European Accounting Review)上发表了题为“财务报表相互确认的未来和可比性的必要性”(What is the Future of Mutual Recognition of Financial Statements and is Comparability Really Necessary)的文章.苏切特兹认为,为了实现资本市场的目标,美国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财务会计报告体系,要求公司对其商业和经营情况进行透明的披露,而透明度受信息综合过程的限制,以致企业可能将信息进行人工处理后向所有者和债权人披露,使得市场参与者需要理解或掌握这些信息要,以判断公司的实际情况,并判断这些情况是如何影响股票及资本是如何分配的.

文中提出,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财务报告的编制与披露框架里采用了投资者导向和资本市场导向的方法决定财务报表应披露哪些信息.苏切特兹认为资本市场导向会对欧洲或其他地区的公司的未来产生不确定性,而这些公司希望提供世界性市场范围的债务或权益证券.如果这类公司愿意像提供给主权人和股东一样提供给公众投资者类似的信息,那么这类公司就不会期待世界范围的投资者以较高的购写其证券.投资者会选择购写广泛披露且透明的公司证券,所以隐藏披露信息是要付出代价的.

在相互确认模式下的证券发行监管,监管者要求证券的发行或上市要进行全面确认而不论发行公司进行如何披露.但是这种模式在表面上要求发行商达到要求,而实际上是给投资者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在这种模式下,投资者不得不学习和熟悉发行商所在国的会计要求.为了能帮助投资者进行判断,这些监管要求在制定规章时应该有助于投资者.苏切特兹认为相互确认模式不仅存在以上弊端,还存在一个弊端,即存在最小范围的综合症:一些公司的管理层实质上没有谋求投资者利益最大化也没有公开披露财务信息.如果世界范围内的这些公司以非披露和随意为基础平滑他们的收益,或恣意决定其收益以达到隐藏会计信息的目的,那么其他公司也会采取同样的模式以维护其竞争优势.

由于会计信息的披露情况会影响公司的股价,苏切特兹认为发行商公布财务报表信息时会权衡信息私有化和股票最大化之间的矛盾.如果发行商想一直对其公司事务保密,就会采取较低层次的透明披露,但当所有者想要股票有个好的时就会提高其信息披露的透明度.苏切特兹建议,证券交易委员会对财务报告体系的要求是向投资者全面披露,这样以便美国证券市场能像吸引本国资本一样吸引国际资本.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