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公允价值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

更新时间:2024-03-0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393 浏览:11488

一、引言

自20世纪90年代我国资本市场运行以来,资本容量不断扩大,截止2011年底,中国上市公司数量达到2342家,总股本为3.6万亿元,总市值为21.48万亿元,总市值在全球排名第三.对于上市公司和投资者而言,会计信息就是联系两者的纽带,但是信息质量的高低就取决于计量模式.自从2007年中国上市公司采取新会计准则以来,在准则数量以及具体会计处理方法上都有了变化,改变了以往以历史成本作为唯一计量方式的局面,对公允价值提出了新的要求.新会计准则在债务重组、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非货币易、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投资性房地产五个方面,具体17项中提出了“公允价值”的计量方式.政策中公允价值的空白地带给企业盈余提供了客观机会,本文对新会计准则下公允价值视角下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手段进行研究,旨在从更高层次上理解会计盈余的形成与作用机理,从而有助于完善会计准则、改善公司治理与优化市场资源配置.

二、理论综述

(一)公允价值 公允价值最早见于1970年美国注册师协会下属机构的报告书中,将其定义为包含货币的交易中收到资产时所包含的货币金额,以及在不包含货币或货币要求权的转让中交换的近似值.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颁布的《国际会计准则第32号——金融工具:披露和列报》中明确指出,公允价值即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双方,能够将一项资产或负债进行交换或结算的金额.FASB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对公允价值进行研究,于2006年9月对公允价值的概念进行了全新界定,公允价值即指计量当天,在有序交易中市场参与者出售资产取得的或者转移资产付出的.我国对于公允价值的定义围绕财政部颁布的准则,为公平交易中熟悉交易的双方,资源进行资产交换与债务清偿的金额.本文认为公允价值的最大特点为公平交易市场,是双方在理智情况下充分考虑市场信息下达成的共识,这种共识所达成的交易即为公允价值.

(二)盈余管理 国内外会计学界对盈余管理的研究已有多年历史,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国外学者Schipper(1989)指出盈余管理即为企业管理当局有目的的介入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得私利的行为.Paul M.Healy & James M.Wahlen将盈余管理界定为在管理当局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或者在变更财务报告时,旨在误导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决策或者影响以企业报告数据为契约的后果.国内学者蒋义宏指出,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当局为谋取自身效用与市场价值最大化的过程中,从多种可供选择的会计政策与方法中选择的行为;李洁提出盈余管理就是企业管理当局处于某种动机,通过利用政策的空白运用各种手段对企业盈余调节的行为,所以从本质上将,企业盈余为利润操纵行为;吴德军指出盈余管理属于对企业利润的干预行为,结果将会导致盈余质量的变化,盈余管理属于在会计准则的约束范围内进行报告数字干预.从上述文献来看,学者对于盈余管理概念的在以下几点达成共识:第一,盈余管理时在会计准则范畴内进行的利润调节,第二,盈余管理处于管理当局利润最大化的动机.综上所述,本文认为盈余管理即为在不违反会计政策的情况下,上市公司处于某种动机对财务报告信息进行调整与控制,达到自身利润最大化的目的.

三、基于公允价值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方法

(一)利用政策的可选择性进行盈余管理 在同一交易实行的处理中,通常很难判断哪种方式能更好的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与先进流量,所以企业利用会计政策变更来进行盈余调节.通过整理目前可以选择的会计政策如下: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与方法;存货发出的计价方法;固定资产的折旧方式、折旧年限与预计净残值;短期投资的期末计价方式;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方式;长期合同收入的确认方式;债券投资溢价折价的摊销方式;无形资产摊销年限;所得税、外币报表折算方式;八项减值准备计提数额.以投资性房地产为例,会计准则中规定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可以选择公允价值也可选择历史计量成本方式,但对与投资性房地产而言公允价值远大于历史成本价值,若企业选择以公允价值方式计算购入的房产,将会导致一方面企业的账面价值提高,这样企业在负债不变的情况下降低了资产负债率,导致企业账面财务风险小于实际风险,有利于企业扩大融资能力和流量,另外一方面,在此方式下企业公允价值的提高会被确认为利润,使得企业账面净利润显著提高.

(二)对金融投资采用不同的分类方法进行盈余管理 新会计准则对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作了新规定,通过分析会计准则实践,上市公司将持有的股票、债券、基金大部分规划为持有至到期投资或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将其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比重很少.会计报表上显示2007年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与持有至到期投资的金额分别为32083.29亿元和41008.02亿元,所占比例为94%,交易性金融资产是4894.29亿元,所占比重为6%.2008年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与持有至到期投资的金额分别是34583.74亿元、39982.11亿元,所占比例为94%,交易性金融资产为5080.27亿元,所占比例为6%.2009年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与持有至到期投资的金额分别为41641.18亿元、40564.09亿元,所占比例为97%,交易性金融资产是2407.96亿元,所占比重为3%.新会计准则规定,长期股权投资按照账面价值核算,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为公允价值核算,如若企业在将长期股权投资划分为按照公允价值核算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将会产生很大差异.例如中信证券投资在2006年底的流通股份为212835116.47元,公司将其划分为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而该金融资产在2006年底的公允价值比账面价值多,追溯调整的大于部分至2007年初的股东权益为3184338383.53元,两种不同的投资划分方式产生近乎32亿元的差异.


(三)利用上的弹性进行盈余管理 利用弹性就反映了公允价值难以公允的一面,我国对公允价值的确认和计量虽有明确规定,但在应用方面还具体一些不确定性.《非货币易准则》仅实施一年就于2006年进行修订,原因在于部分企业通过关联交易的操纵来提供公允价值达到虚提利润、粉饰报表的目的.公允价值确认的第三层级中,会计准则规定公允价值的确定可采取估值技术,而在会计实务处理中可以采取重置成本法、现行市价法、收益现值法和清算法等,每种方法都有其局限性与缺陷,使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就会对结果产生不同的影响.在尚未对资产评估环境规范的情况下,上市公司可能就会处于财务或非财务的目的选择有利于自己的评估方式.在使用收益现值法进行资产评估过程中涉及估值人员的主观判断,人员的专业素养对公允价值的影响很大,在过分乐观的情况下会夸大企业的盈利能力. (四)利用关联交易创造利润 上市公司使用关联交易也是进行盈余管理的常见手段,且由于非货币资产交换具有不涉及、重组见效快等特点,同关联方进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已成为诸多上市公司改善企业利润的主要手段.企业使用这种方式在2001年以前进行盈余管理行为数量不少,2001年出台的《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易》中明确规定企业在进行非货币易时,应该将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应该支付的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在收到对方的补价后才能确认部分收益,但实务中的非货币易基本不涉及补价,因此在2006年之前上市公司很难通过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新会计准则要求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必须在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时才能将差额进入当期损益:第一,交换具有实质,第二,换入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可以计量.上市公司一般主要通过关联交易中的“营业外收入”调节利润的大小.此种方式的特点为:第一,不涉及或者很少涉及,第二,关联的双方根据需要进行调节,以上市公司为例,利用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的模式为,借助重组的名义将优质资产换入上市公司,达到粉饰报表显示业绩优良的结果,上市公司实现扭亏、摘帽或者谋求增股与配股之后,再通过资产重组或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换出资产,以此来获得报表上的巨额利润,实现各类财务目标.

(五)利用重组收益计入当期损益来调整利润 新会计准则对债务重组的定义为,债务人在发生财务困难下债权人按照协议或者法院裁决做出让步的事项.即就是通过债务重组债务人获得收益,债权人取得损失,根据定义债权人在未做出让步的条件下,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形成的清偿协议都不应该超出范围.2001年准则将债务重组确认的收益算入资本公积,有效避免了上市公司通过债务重组调节盈余的行为.新会计准则规定债权人让步后,债务人通过重组获得的收益将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增加当期利润,2006年与2001年的会计准则差别在于,第一,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应用,第二,重组收益计入当期损益,在债务重组过程中,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债务人的会计处理都是将账务价值与所付出与公允价值差额进入“营业外收入”中影响当期损益,提高会计利润.按照新会计准则,对于没有偿债能力的上市公司,一旦债权人做出让步,全部或者部分放弃债务权利,被豁免的上市公司能够从中获取收益从而反映在利润表中,提升每股收水平与净资产收益率,达到改善财务指标的目的.故一些上市公司就可以通过改变财务指标数据来改善企业的经营状况和成果,通过债务重组的包装提高利润与净资产收益率,变亏损为盈利,使得这些公司对资本市场的有效性产生了不良影响.2001年的会计准则实施后,实例中很难发现利用债务重组进行盈余管理的实例,但在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出现不少利用债务重组进行盈余管理的实例.2007年的财务报表中有115家上市公司取得债务重组收益,平均增加当期盈余135万元,从进一步的数据分析中得出有23.9%的上市公司税前利润来自债务重组收益,其中ST上市公司情况较为明显,ST公司占债务重组收益前20大公司的70%,且收益过亿的3家上市公司均为ST公司.由此可见,债务重组对上市公司利润的影响是较大的.

(六)利用购写法进行盈余管理 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发生利用购写法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较多,新准则将其规定为参与合并的各方在合并前后不受同一方、相同方最终控制的合并交易.新准则交易规定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的基本处理方法为购写法,即购写方在购写日对企业合并对价付出的资产,承担或者发生负债时应该按照公允价值进行计量,而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通过购写法操纵盈余的方式主要是:第一,通过操纵重组准备与预计负债,根据或有事项中规定,企业在合并时可以在购写方的账上确认重组准备、预计负债、或有事项等,因为负债的转回可以调增以后会计年度的利润,而商誉的减值计提还包含业务人员的主观判断,部分上市公司可能会在以后年度将重组准备逐渐转回,或者在合并后将被并购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产生的费用去冲减以前年度有意多提的预计负债与重组准备,通过递延合并粉饰报表业绩;第二,通过操纵商誉和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会计准则中规定商誉一旦确认不准定期摊销,应该定期给其进行减值测试,但是我国的会计准则在商誉计提方面存在很大的操作空间和自由,多少以及是否计提都可以由会计人员进行主观判断,所以准则规定计提的商誉不允许转回,但在实务操作红,部分作为购写方的上市公司在分配成本时,可以通过多确认商誉虚增负债或者虚减利润,为后期释放做准备,购写法下利润操纵的时间点也是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

四、基于公允价值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强化对策

根据上述基于公允价值视角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的分析,本文认为首先应该强化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信息披露应该从监管部门出发,应该在报表中以单独公告的形式披露相关投资性房地产的初始成本和各种明细信息,对于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相差较大例如20%,董事会就应该出具专项说明解释差异较大的原因,对于通过操纵房地产导致的转换应该按照会计差错更正处理,若涉及的金额较大则应该按照重大会计差错更正;在进行非货币易时,应该披露商业实质的判断依据以及公允价值的取得方式;对于面临退市风险以及想恢复上市的公司,要使股东以及报表使用者了解企业的利润形成机制;而对于存在股份支付的公司,要着重披露数量估计的依据于标准、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其次,要强化资产评估机构的监督建设,建立动态的准入与退出机制,对相关工作人员予以责任追究制度,此外对评估结果要建立跟踪机制,对于评估机构的结果不仅要判断过程是否公允,还要通过实践进行持续的评估结果验证,目前证券市场上存在部分有失公允的案例,但更多的案例是缺乏对评估结果的公允证明.最后,要强化对相关交易实质的审查,上市公司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都大量使用了公允价值,例如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的“商业实质”、投资性房地产“投资性”等条件,因而,应该在采取公允价值之前对各类使用条件进行严格审查,以备公允价值计量方式的滥用,还应该加强对会计人员的专业培训与学习.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