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报销审核工作存在的问题其

更新时间:2024-03-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346 浏览:8110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2)11-000-02

摘 要 本文深入探讨了目前高校报销审核工作的现状及其原因,并在此基础上,针对高校报销审核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以期促进财务报销审核工作的进一步提高.

关 键 词高校财务 报销审核 报销制度

一、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高等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资金来源多元化,办学形式多样化,学校的经济活动日趋复杂,给高校的财务管理带来了许多挑战.财务报销审核工作是高校财务管理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直接关系到财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影响着会计核算和监督职能的发挥,对管理决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时期如何做好高校财务报销审核工作,为学校健康有序的发展提供重要保障,是值得每一个财务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二、目前高校财务报销审核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经济业务日趋复杂,财务人员业务技能亟待进一步提高

高校的资金不仅数额巨大,而且来源渠道广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学校办学自主权的扩大,高校逐渐形成了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学费收入、科研经费拨款、对外联合办学收入、后勤产业的经营收入、捐赠收入等多渠道资金筹措方式,资金构成极为复杂,财务报销的业务量急剧增加,经费管理难度不断加大.高校的会计审核岗位设置上一般采用多人同岗,审核会计业务水平参差不齐,对政策的理解不尽相同,对业务处理细节不同或与报账经办人员沟通方式不同,对同样的业务处理的结果可能不一样,造成会计信息的质量不高,不能如实反映经济业务的全貌.在长时间、压力大、任务重的工作中,报销审核人员每日忙于算账、报账,没有足够充分的学习时间,加之外出交流、培训的机会很少,因此思想观念普遍比较陈旧,谨慎有余、创新不足,综合素质不高.

(二)财务报销制度建设滞后,财务人员实际操作困难重重

由于现行的某些经费开支标准远远落后于实际,给会计人员的实际操作带来了困难,常常会遇到合理不合法或合法不合理的报销事项.比如,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探亲费报销标准仍是沿用的国发[1981]36号文件规定,与实际支出有较大差距,在报销业务的审核中,财务人员把关较为困难,灵活性与原则性的尺度较难把握,解释沟通不好就易与报销人之间造成矛盾.财务报销制度建设滞后,不能及时适应新的经济形式而对有些报销事项的范围或标准予以修改或调整,给票据失真、查重提供了可乘之机.

(三)审批报销程序错位,会计监督职能弱化

高校经费审批实行“一支笔”制度,即院系或部门一把手在其审批权限内具体负责本单位的财务审批和签字,超过其审批权限的由分管校领导签批,而科研项目经费由项目负责人在其权限范围内签批,因此在高校拥有财务审批权的人数和级次相对较多.各级审批权人多是“双肩挑”的专家学者,财务管理知识相对缺乏,在审批报销事项时比较难从财务管理层面审核,于是就产生了一些不符合财务要求的签批单据.在现行的审批机制下,往往是先审批后审核,虽然《会计法》第十四条规定: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必须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对原始凭证进行审核,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有权不予接受,并向单位负责人报告;对记载不准确、不完整的原始凭证予以退回,并要求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更正、补充.但是会计人员工资、职称等与个人经济生活、职业生涯息息相关的要素掌握在相关负责人的手中,这就使会计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处于两难境地.不少人因为害怕得罪单位负责人影响工作与生活,对负责人的决策惟命是从,不得已放弃了其监督责任,这就极大地削弱了会计人员的独立性,也严重扰乱了正常的会计工作秩序,会计监督职能很难得到充分的发挥.


(四)财务人员与报销人员信息不对称,沟通效率偏低

信息不对称是指在社会政治、经济等活动中,一些成员拥有其他成员无法拥有的信息,由此造成信息的不对称.高校的财务活动及财务关系中,财务人员熟悉国家有关财经政策和法律法规以及校内的各项财务规章制度,了解校内运行机制,掌握校内各级领导人的经济责任和审批权限,但各类报销人员的财务知识就不像财务人员一样随时都在学习、更新,而且在可公开财务信息的理解上也可能有偏差或不一致,再加上校内有些报销规定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不断的被修订或终止,由此造成师生在报销业务时多跑弯路,降低办事效率;在报销业务的审核过程中,如果报销人所报销的事项与财务管理规定不相符,需退回报销人按财务管理规定进行补充、改正时,还会影响报账程序的完成.这种沟通的不畅极易造成报销人对财务部门的不满,甚至与财务人员产生矛盾,影响财务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改进高校财务报销审核的建议

(一)加强会计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

会计人员是会计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其道德水平的优劣、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单位会计工作的开展.前者影响到会计行为的合理合法性,后者则影响到会计行为结果的科学性,二者缺一不可.作为怎么写作于全校师生员工的报销审校人员,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第一,在工作中遵循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和强化怎么写作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不断的提高道德修养,抑制不良的工作作风.第二,要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新知识、拓展技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财务人员而言,学习会计知识并不是某个阶段受一次教育就可以的,而是需要不断的充实自己的业务知识,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技能.财务部门应定期举办业务学习和新知识讲座、工作经验交流,鼓励会计人员参加各种学历非学历教育的培训提高,这样才能在工作中增强职业判断,即便是多人同岗的审核岗位,也能按正确的会计科目归集核算,如实反映会计信息.严格遵守财经纪律和财务制度的自觉性,减少工作中的随意性.第三,推行会计人员内部交流和轮岗制度,也是符合内部控制的需要.会计人员长期在固定的会计岗位上,对本单位、本岗位发生的问题不宜发现,且思想僵硬保守,不利于财务管理的提升,更缺乏会计工作的创新意识.通过会计人员内部交流和轮岗制度,报销审核人员可以掌握会计核算的多岗位工作技能;实现对相关知识的自我学习;培养财务工作中的“多面手”. (二)重视基础制度建设,建立健全高校财务报销制度

国家各项财经政策、法律法规以及学校内部的各种财务管理规章制度是高校财务部门开展财务工作,加强财务管理、监督的直接依据.制度具有权威性、规范性、稳定性的特征,可以包括规章、条例、规则、办法等不同层面,把制度建设引入日常会计核算是非常重要的.如建立健全差旅费、科研经费、学科建设费、学生实习费等经费支出管理制度,各级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制度、票据管理制度等.通过完善高校的各项内部规章制度,规范审核程序,减少主观判断的随意性,提高工作效率和核算质量,保证学校各项经济活动有序的进行,促进事业发展.科学合理的财务报销制度,可以加强会计核算和成本费用控制,优化资本结构,有效地利用学校各种资金.

(三)优化报销审批程序,充分发挥会计监督职能

高校财务报销普遍都存在“先批后审”,这样会计人员的地位就比较被动,对于领导已签批,但不符合报销制度规定的单据是报销还是不报销,会计人员感到无所适从,会计监督职能难以得到有效发挥.于是有人提出将审批程序由“先批后审”改良为“先审后批”,但是对于大多数多校区办学,学生人数动辄就是上万人的高校,这种审批模式又缺乏可打操作性.优化报销审批程序首先要加强对校内各经济责任人的财务知识培训.通过培训,让审批权人掌握相关的财经法规及所承担的相应的监控责任,避免因审批不合规,增加报销工作的难度.其次要根据单位实际情况,结合预算和授权管理等来设计财务报销审批程序.最后要改变以往的事后监督方式,增强监督的时效性,对经济活动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监督控制.

(四)普及财务知识,披露相关财务信息

由于不同的人群所涉及的经费报销类别不同,所以普及财务知识必须具有针对性.如各类具有审批权的人员,应普及学校各项财经制度,使其了解各项经费的支出范围、用途及自己的审批权限;对各学院、处、部报账经办人员,应熟知相关财经制度及学校常规性的财务报销程序,使其能够承担日常的业务报销工作;财务部门还要建立起决策层、管理层、业务层的分级信息披露机制,满足相关利益者的需求.充分利用财务网络平台对财务报销制度、财务报销流程、财务报销怎么写作指南进行发布,提供财务信息查询,如职工工资查询,个人往来款项查询等,同时构建互动交流平台,及时回复师生员工提出的问题.通过普及财务知识,披露相关财务信息,可以大大减少高校财务人员与报销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状况,提高广大师生员工对财务工作的满意度,增进沟通和了解,促进财务报销审核工作的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