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引入权责发生制的

更新时间:2024-01-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7927 浏览:80763

中图分类号:F23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1)05-357-02

摘 要 在我国预算会计制度改革、财政管理改革和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使资金最大程度地发挥效益、降低成本,是任何一个独立核算单位面临的关键任务和努力方向.收付实现制的局限性在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的运用中,逐渐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引入权责发生制核算基础已越来越彰显其客观必然性,本文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 键 词事业单位 权责发生制 意义 思路

一、事业单位引入权责发生制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合理控制财政支出并不断提高政府部门的决策水平.①权责发生制基础不仅反映当期的财政结果,同时抓住当期决策的长期结果,更强调资产负债表而不是经营状况表,有利于管理和监督公共资源,并使它们得到优化配置.②事业单位会计引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事业单位会计可以提供增强财政长期支持能力方面的信息,从而优化政府的中长期决策.

2.有利于提高负债管理水平,防范化解风险并提高绩效评价质量.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形成的会计信息不能全面反映政府债务,只能在偿还当期(支付时)予以确认,本期应承担而在未来期间支付的债务及利息无法反映,也就不能全面反映政府债务状况,往往低估了财政风险.而以权责发生制为核算基础形成的会计信息包括了事业单位运营各方面的综合数据,如资产、负债、净权益、收入、支出等,使政府能够及时了解各种风险情况,加强负债管理、防范财政风险.同时,权责发生制会计信息更具决策的相关性,较好地反映了事业单位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使事业单位的业绩透明化,有利于政府部门进行绩效评价、提高事业单位工作效率和增强政府竞争力.

3.可以促进事业单位资源的合理配置.资源是事业单位履行职能有价值的东西,是事业单位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源泉.在权责发生制提供的信息下,能全面记录事业单位所有资产、负债和各种资源的流动信息,使用者可以清晰了解事业单位主体所拥有和控制的生产性资源、非生产性资源和闲置资源,有利于评价其使用资源,特别是使用优势资源(所谓优势资源,是一种未最大程度发挥效用的资源,是一种在特定的时间、空间环境下,未达到效益最大化的资源.)的效率和效果;可以减少对资产的盲目购置,保证资源合理配置和流动,不断完善资源的控制和监管系统.

4.可以加快事业单位国际化进程,实现与国际接轨.经济全球化发展为会计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和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目前,企业会计标准基本上能跟随这种趋势的步伐节奏,而事业单位会计则步履艰难.在事业单位的业务和会计核算环境不断变化和拓展的今天,全球各国相关组织的交流与合作与日剧增,迫切需要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统一事业单位财务报告制度.会计作为国际流行的“通用商业普通话”,在目前越来越多的西方政府及非营利组织采用权责发生制的形势下,我国若还以收付实现制确认基础为主来核算经济业务,等于固守使用“会计方言”,会阻碍我们推广“会计普通话”,成为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国际化发展的“栓格”.


二、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两种核算方式的对比分析

收付实现制是以收到或付出为标准,来记录收入的实现和费用的发生.按照收付实现制,收入和费用的归属期间将与收支行为的发生与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换言之,收支行为在其发生的期间全部记作收入和费用,而不考虑与收支行为相连的经济业务实质上是否发生.权责发生制是以权利和责任的发生来决定收入和费用归属期的一项原则,凡是应属本期的收入和费用,不论其款项是否收到或付出,都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反之,凡不属于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在本期收到或付出,也不应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

两者的对比分析:权责发生制的优点是科学、合理,盈亏的计算比较准确,但缺点是比较复杂;收付实现制的优点是处理手续简便,缺点是不科学,对盈亏计算不准确.

三、目前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所存在的不足与缺陷

1.不能全面、准确地记录和反映单位的财务状况.在收付实现制下,①事业单位对于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报表上无法反映固定资产的净值情况,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的背离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远;②事业单位以实际收付作为收入和支出的依据,支出只包括以实际支付的部分,并不能反映那些当期已发生但尚未支付的债务,这部分债务成为“隐性债务”,不利于防范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同时,事业单位经常在一个会计年度内出现收支项目不配比情况,实际工作中经营性业务和非经营性业务经常不易明确区分,这使得费用难以合理分摊,造成事业单位不能进行正确的成本和费用核算,这不仅不利于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不利于财政资金的有效使用,而且很容易使一部分国有资产价值得不到应有的补偿,转化为经营性业务的利润或个人收入,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2.不利于部门预算的编制.①从表面上看,编制部门预算似乎与会计没有大的关系,但从实质上看,会计信息是编制部门预算的基础.除了有核定编制、制定标准定额等相关配套制度外,摸清单位的“家底”、充分了解各单位资金占用和使用情况,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可靠的会计信息就无法编制精确的预算.②预算管理方面所进行的改革,要求细化预算分类,预算编制由过去的粗犷型的“投入法”改为强调集约型的“产出法”,强调花钱办事的效益.对会计核算提出了更高的目标,要求在会计中不仅要会面、完整地反映各单位、各部门拥有的经费和承担的欠款,还应能够核算和反映经费的优化配置和合理使用情况,提供各财务部门的绩效考核指标,而在传统的收付实现制为主的会计基础下,较难实现会计的新目标.

3.不利于绩效考核,不能全面反映单位资金运动和工作业绩.收入和费用之间不存在对应关系,既不能分配费用,也不能提供怎么写作的完全成本信息,不能充分认识绩效与成本之间的关系,不能进行准确的成本和费用核算,提供的会计信息,实际上只反映了的运动,而不是整个财政、事业资金的运动,不利于业绩考核.

四、事业单位推行权责发生制的业务处理具体方式

1.投资活动的相关处理.对外投资包括债权性投资和股权性投资,应当按照权责发生制确认投资成本和投资收益,不能在投资收回时一次性确认收益.如购写债券利息的确认应当分月确认投资收益.股权性投资应当采用成本法或权益法参照企业会计制度确认投资收益或损失.确认利息收入时,借:其他应收款―应收利息,贷:其他收入―利息.

2.固定资产的相关处理.对固定资产应按照权责发生制计提折旧(可采用使用年限法、工作量法、年数总和法等),分月计提,列为支出,计入成本,而不是在购写时一次性列为支出,以全面、正确反映固定资产的实际耗费和净值.计提折旧时,借:事业支出―折旧,贷:累计折旧,并取消“固定基金”科目.

3.收入的相关处理.事业单位的预算外收入,包括劳务接受人应交未交的费用,应按提供劳务的期间,将实收和应收的款项均确认为应上缴专户的财政性资金(仍然不得确认为本单位的事业收入,但经批准可不上缴的除外),借:(银行存款),贷:应缴财政专户款,或者借:应收账款,贷:应缴财政专户款.“应缴财政专户款”科目贷方反映按照权责发生制应上缴财政专户的全部预算外资金,借方反映实际上缴财政专户的预算外资金,余额反映应缴未缴的预算外资金.

4.支出的相关处理.对支出业务,应按权责发生制列为收益期间的支出,对于跨月、跨年支出应按收益期间,采用一定比例合理划分,进行分摊;对实际劳务已经发生,款项尚未支付或完全支付的事项,应当按照劳务或购货实际时间列报支出,借:事业支出,贷:银行存款(或应付账款).

5.其他业务的相关处理.①在资产负债表中,取消“结转自筹基建”科目,增设“在建工程支出”科目,全面列示在建工程状况;取消收支类科目,并根据对具体会计业务的权责发生制改革,增设部分新的会计科目;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对或有负债和重要事项进行披露.②将收入支出表改为“收益表”,详细反映一定会计期间的收入实现情况、费用耗费情况和单位经济活动的成果,并在表中列示“核算单位实际预算外收入数”和“核算单位实际上缴财政专户数”,以反映事业单位全年实际预算外收入和上缴数.③增设“收益分配表”年报,作为“收益表”的附表,反映会计年末单位对实现的净收益的分配和亏损的弥补情况.④增设“事业单位流量表”,反映事业单位一定期间的流入、流出信息,评价单位本期收益质量和财务弹性,以及预测单位未来的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