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过程为导向对高职会计专业的课程改革

更新时间:2024-01-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757 浏览:21984

【摘 要】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浪潮中的一个新兴产物,从它的产生到发展壮大仅仅十余年的光景,如今已走向大众化.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它的教育目标侧重于职业能力的培养,教育模式强调的是工学结合.因此,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与区域经济、行业需求相适应的应用型、技能型职业人才. 但是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并不合理,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师资情况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这使得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与行业发展需求相偏离,极大地阻碍了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以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与改革的研究成为高职教育界课程开发与课程改革探讨的焦点.它注重在真实的情境中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操作能力,采用的是“实践―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等”的新模式,它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和动力,更好地体现了高职教育的实用性和职业性,有利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关 键 词 】高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工作过程导向

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的省属普通公办全日制高等院校.为了细致、深入的了解学院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更有针对性的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提高会计人才培养质量,本人针对会计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1000份,收回995份,其中有效问卷982份.

一、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本位化,不能体现高职特色

调查显示我院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仍然存在学科本位化现象,以灌输学科知识为宗旨,强调学科的逻辑体系,忽视学生的经验.其中50%以上的学生认为当前的会计课程设置并不能满足当前经济发展,因为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不可分割,其课程内容也必须与社会发展相协调.可学院在会计专业设置中缺乏一些新兴行业与领域课程,比如养老金会计,网络会计等,涉及国际会计准则、信息披露的就更少一些,另外对会计英语也重视不够,使得课程缺乏实际的应用性,与职业、就业联系不太紧密.

(二)课程内容结构并不合理,与实际工作过程不能有效结合

从课时安排上看,我院会计专业的专业理论课程偏与实践性课程在课时分配上并不太合理.62.5%的学生认为专业理论课在课程总学时分配中稍多,70.4%的学生认为实践性课程在课程总学时分配中较少,92.8%的学生认为实践环节重要.

从内容上看,大部分学生对当前的课程内容结构并不太满意, 首先在学生所使用的课本中的确存在一些重复、过时的知识内容.课程教学理论课较多,实践课少,比例失调,而且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理论课内容难度较大.其次,专业课程设置没有与实际工作任务紧密结合,岗位针对性不强.最后,实践性课程设置没有考虑行业特点,理论与实践相关度偏低,学生实际操作、亲自实践的机会较少.

(三)课程实施方法与手段虽然多样化,但教学互动性差、学习过程缺乏合作性

目前我院会计专业理论课程普遍采用的是“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多媒体教学为辅”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也注重运用案例式、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但依然摆脱不了“教师台上讲课,学生台下聆听记忆”的传统形式.我院会计专业针对其实践课程虽然配备了会计电算化实训室、会计模拟实训室等实训设施,但在实际教学中无法充分发挥它们的效应.比如:在会计实务的实训操作中,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一人担当多个角色,既管总账,又管明细账;既当会计,又扮演出纳,表面上学生全面了解了会计工作的流程内容,实际上对于各个会计工作岗位的具体职能、工作内容并不清楚即实践内容的纵向度不够,导致学生只停留在记账、算账、报账等简单的会计核算训练上.对于如何进行经济业务合理性控制、如何进行职业判断和预测、如何与同事进行沟通和协调等实际问题,学生几乎没有这样的实践内容.在实训基地方面,学院与许多企业开展了校企合作,但大多只是流于形式.校外实习基地不能得到充分利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一些企业无法提供合适的会计实训岗位,或者即便有些企业可以提供合适的会计实训岗位但是考虑到会计专业的特殊性,一些商业机密等因素的存在,也不愿意让学生过多的接触本企业的财务信息.另一种情况是学生专业理论知识水平不扎实,企业的财务人员每天都面临繁多的工作业务,没时间也没耐心来指导实习的学生,再加上有些学生的缺乏自觉性,最后导致实习的效果不太理想.

(四)课程评价体系单一,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不能做出客观评价

调查问卷反映出我院会计专业课程评价体系单一,无法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这一问题.从课程评价主体上看,学院课程评价主体一般由教学院长、各教研室主任、优秀专业教师组成,没有从外面聘请与课程相关社会教学人员,也没有校企合作企业相关人员的参与,所以评价主体比较单一.


从课程评价标准上看,目前学院的课程评价主要采用定量评价方法,即对学生平时上课情况(比如考勤、提问、课堂操作等)进行考核和对学生几次终结性考试(比如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如果涉及实务操作还有这方面的考核.根据每个学生的表现对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打出分数或评出等级.这种考核标准量化了考试成绩,其过程单一,形式僵化,而且会使课程评价中无法量化的内容被排除在评价范围之外,进而影响到课程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公正性.

从课程评价反馈体制上看,目前学院并没有建立比较完善的反馈体制,因为在课程评价中并没有涉及到根据所得结果对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结构、课程实施方法与手段等进行调整的内容

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策略

通过对会计专业学生和用人单位的调查问卷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以企业和市场的人才需求为前提,按照工作任务组建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不再过分的强调对知识的记忆,而是让学生在互动的情境中主动地去学习、去思考、去探索,整个学习过程都体现了态度、技能和情感的融合.本人从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方面对我院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进行分析,提出一些实施策略. (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完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在这次课程体系改革中,我们应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框架,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核心思想融入其中来构建新的结构体系.首先应当对行业市场进行调研,分析企业的会计岗位有哪些,企业对会计人才的要求有哪些,然后组织资历深厚的会计教师、会计行业带头人以及从事会计课程研发的学者等相关人员对此进行分析,按照会计岗位的“工作项目-工作任务-工作行为”这一主线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学习领域课程―学习情景”,按照从新手到专家的职业发展规律来完善会计专业课程.

(二)以行业需求为依据,确定会计专业课程目标

通过对用人单位的调查问卷,我们发现80%以上用人单位都存在对会计人才的需求状况,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目前就业前景不错.本人根据用人单位通过问卷反馈的情况,从会计岗位学历要求和行业资格要求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发现不同层次的会计岗位对会计人员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有不同层次的要求.一般来说,会计人员的职业发展路线是“出纳/会计一会计主管一财务总监”.

出纳: 学历、工作经验要求不高,需获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岗位需求量较大.

会计:学历要求不高,但一般有相应工作经验者优先,须获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或助理会计师职称,岗位需求量较大.

会计主管:大专或本科以上学历,3-5年相关行业会计工作经验,除会计资格证书外,还需获得会计师专业职称,岗位需求量居中.

财务总监: 本科以上学历,5年以上相关行业会计工作经验, 需获得中级会计师以上职称或者是注册会计师,工作业绩突出,有很强的的职业能力,需求量较少.

职业成长是按照从新手到专家,从完成简单工作任务到完成复杂工作任务的能力发展过程.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后一般都是从基层的会计岗位做起,积累一定经验后,才有可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机会.据此,结合我院会计专业培养目标,我将会计专业课程目标定位如下:

(三)以工作任务为指导,确定会计专业学习领域课程

所谓以工作任务为指导,是指把会计专业所涉及的用人单位的会计岗位按照学习的难度分解成若干个独立的工作任务,并对每一项工作任务进行职业能力分析.我们可以将会计工作流程分解成若干个典型的工作任务,据此转化为若干个学习领域课程.每一个学习领域课程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具体包括学时要求、学习目标、学习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准备、教师素质的要求以及学习评价等内容.在各个“学习领域”中又设置若干个“学习情境”.每一个“学习情境”又按照情境名称、学习时间、专业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内容再进行具体划分,最终设计出基于学习情境的学习领域课程.

(四)以行动导向为引领,组织课程实施

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教学从“与实际的工作过程序列实现同步”的角度设计学习情境,创造了真实或仿真的工作情境.在整个教学实施过程中,师生按照工作过程,以“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的程序进行教学.

教师主要以指导者的身份出现,首先教师按照任务说明书, 讲解工作流程,明确本次工作任务和考核标准;其次,教师审核学生制定的任务计划与实施方案,引导学生确定最终方案;再次,教师监督学生的进度,并讲授业务处理中要注意的问题;最后,教师对学生在本次任务中出现的问题及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态度是否端正,并协助制定出改进方案.

学生是课程的主宰者,首先,学生认知阅读任务说明书,了解工作流程,明确工作任务和考核标准;其次,学生进行分组,根据每个组员的特点进行角色和任务分配,按照任务说明书制定实施方案;再次,学生根据实施方案,有步骤进行业务处理,并及时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给出自评;最后,学生汇报任务完成的情况,解答教师和同学提出的问题.

(五)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本位, 评价课程实施效果

根据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 对课程实施效果应采用多元化和全程化的评价方式,这样不仅可以检验课程的试实施效果,还可以对课程进行优化.

课程评价的内容包括对专业知识的评价、对专业技能方面的评价和对职业素质方面的评价.评价小组由授课教师、学生和小组成员三方组成,他们共同制定课程考核评价表,在坚持够用、适度的原则上,对每个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协调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多方面进行评价.评价的方式采用“学生自评―老师评价―小组评价”相结合的形式,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课程实施效果进行自我评价,老师通过观察对学生整个课程实施状况给出合理评价,小组成员站在合作交流的角度对任务的完成情况给出评价.如果有用人单位对对毕业生的实习情况给予的评价也应综合考虑,最后按照各自适合的权重计入学生的考核指标.整个评价过程不仅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还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使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保证了课程实施效果评价的有效进行.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