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允价值运用探究

更新时间:2024-03-1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9679 浏览:91566

摘 要 :本文认为,新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再次引入,既是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其自身优越性的体现,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同时也应看到公允价值在运用的过程中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需要完善的理论体系的支撑、技术层面的突破以及客观、主观环境的改善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关 键 词 :公允价值 必然性 挑战 策略

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与发展,大量“软资产”在企业资产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空前繁荣,所有这些对以历史成本为主要计量模式的传统会计产生了冲击,因此,对传统会计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公允价值作为一种能够弥补历史成本计量不足的新的计量属性得以应用.2006年财政部发布的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作为一种新的计量属性被应用引起广泛关注.

一、公允价值运用的意义分析

(一)会计国际化的必然要求 加入WTO后我国经济的发展日益融入世界经济的大环境中,政府制定的各项制度与规定在充分考虑我国国情的情况下与国际规则日益趋同,会计也不例外.从计量属性的角度看,公允价值运用的范围与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会计国际化程度的重要标志,美国会计准则及国际会计准则中越来越多地采用了公允价值作为资产或负债的计量属性.我国再次提倡公允价值的运用,是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的必然选择,从而实现了我国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实质性突破,具有深远意义.

(二)国内现实的经济发展环境的需要 一是适应不断出现的新业务发展之需.随着经济全球化,大量外国资本涌入我国,产生了数量众多,特征各异的衍生金融工具,如期货、期权、远期合约、互换等(汪祥耀等,2006).衍生金融工具中有些金融工具因不具有实物形态和货币形态,只产生合约的权利或义务,而交易和事项尚未发生,使得传统的历史成本难以对其进行计量,只有公允价值计量才能对其进行准确确认和计量.因此,公允价值是计量衍生金融工具的唯一计量属性.不断出现新业务的需要,是推动公允价值运用的直接动力.二是良好的外部环境形成的助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已逐步趋向完善,市场经济地位已经确立,公允价值应用的宏观环境已初步形成;另外,我国证券市场通过近年来的发展和完善,在运作的透明度、上市公司综合监管体系等方面已取得了长足进步;股权分置试点改革了上市和再融资程序,加强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和舞弊案件的处罚力度;加大了对会计信息质量和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的监督检查.与此同时,上市公司本身的治理结构也有了进一步优化和提高,独立董事制度的引入、职业经理人市场的构建都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企业高管人员违规操作的可能性,公司治理的加强和完善的法制建设为公允价值的运用奠定了基础.所有这些都为公允价值的引入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也形成了公允价值应用的助推力.

(三)公允价值自身具有的优越性 与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相比,公允价值计量具有其优越性:一是能合理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使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信息更具决策相关性.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会计的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资产和负债的价值随着时间和市场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而且变化的幅度也逐渐增大,而历史成本所能提供的只能是交易发生时的信息,而利用这些过去的信息预测未来,其相关性逐渐降低,对决策的有用性也大打折扣.公允价值计量是面向市场的,强调公平交易和市场完善,是以现在为基础的,能够客观地反映当前经济环境下资产和负债的真实价值,能较准确地披露企业获得的流量,从而更确切地反映企业的经营能力、偿债能力及所承担的财务风险.因此,按公允价值计量得出的信息能为企业管理人员、债权人、投资者的经营、决策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卢永华等,2000).二是有利于维持企业的经营能力,实现资本保全.实物资本维护理论认为,资本是企业的实物生产能力或经营能力或取得这些能力所需的资金或来源.企业为了维持简单再生产,满足扩大再生产的需要,必须使生产过程中耗费的能力能够得到补偿,若企业耗费的能力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其补偿只是一个名义货币购写力,一旦物价上涨,相同的金额将购不回原来相应规模的生产能力,企业的实际生产能力将会萎缩.若企业耗费的生产能力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按现行市价或未来流量现值计量,代表着实际货币购写力,即使是在物价上涨的经济环境下,相同的金额也能购回原来相应规模的生产能力,企业的资本得到保全,企业的生产将在正常的状态下持续下去.三是符合会计配比原则的要求,使企业收益更加真实、全面.企业收益的计算是通过收入与相应的成本、费用配比计算出来的.一方面,目前的收入与成本、费用在时间上、因果联系上以及计量单位方面都是配比的,但在计量的属性方面却不配比,收入是按现行市价计量,成本、费用却是按历史成本计价.这二者之间的差额(收益)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劳动者创造的纯利润,另一部分则是由经济因素影响形成的差,但现行的利润分配制度对这两者却不加区分,从而出现收益超分配、虚利实分的现象.而在公允价值计量下,收益是现时收入与按公允价值计算的成本费用配比的结果,则这种现象可得到很好解决,因而更能体现配比原则.另一方面,公允价值计量既要计量资产和负债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公允价值,同时也反映出公允价值变动所造成的利得和损失,体现了企业的真实收益.

二、公允价值运用面临的挑战

(一)理论的挑战――缺乏完善的理论体系 新会计准则直接要求应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准则中,仅“资产减值”、“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和“企业年金基金“三项提供了具体计量指南,并没有单独关于公允价值方面的具体准则,这使公允价值的运用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公允价值的理论体系尚未完善,许多问题还处于研究中,使公允价值在会计实务上还是处于探索过程,同时由于具体的价值确认标准有许多,容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导致会计信息可靠性较差.

(二)技术的挑战――可操作性不高 通常情况下,在确定所计量项目的公允价值时,首选方法是市价法;如果没有所计量项目的市场,通常采用类似项目法;如果所计量的项目不存在或只有很少的市场信息,从而无法运用市价法和类似项目法时,则需采用估价技术法.当某些资产和负债在市场上很难找到可供观察的交易时,将未来流量按一定的折现率折算成现在的价值的现值计量,就成为估计公允价值的最重要的技术手段.然而现值的确定确并不容易,未来流量的金额、时点和折现率等都是不确定的,其判断可能是主观的,在操作上难度较大,因而现值计量的复杂性也成为公允价值计量模式面临的挑战之一.

(三)客观环境的挑战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市场化程度不高,缺乏成熟有效的市场环境.公允价值的公允要求一个活跃、流动、健全的市场提供公平交易,如果缺乏这样的市场,就需要通过评估或判断未来流量的折现等方式来获取公允价值,但我国目前还处于市场经济初级阶段,市场化程度较低,公平的交易环境尚在建立和完善过程中.对于大多数资产和负债而言,很难找到可以观察到的市场价值.企业之间交易不规范,货币市场、外汇市场和资本市场没有完全进行市场化运作,金融产品单一,衍生金融工具发展缓慢,各类要素市场的运作还不够规范,有待进一步完善.二是法制环境不够完善,执法、管理不严.我国新会计准则颁布时间不长,相关配套的操作规范正在制定之中,尤其是公允价值内部控制规范没有制定,各种法律、法规对会计舞弊行为没有统一定性,因此,公允价值易为企业舞弊所利用.近年来许多公司在资本市场中,利用公允价值在债务重组、资产置换、投资等行为中调节利润,使中小投资者、债权人蒙受损失,出现了严重不良经济后果.三是相似度检测机构诚信度低,评估经验不足.作为行使相似度检测职能的相似度检测机构尚难以做到真正独立、客观、公正,我国的资产评估业起步较晚,注册资产评估师业务素质不高,资产评估机构管理不完善,对一些资产或负债的评估有失公允,资产评估的科学性有待提升.同时目前的评估主要是针对企业的有形资产进行评估,而新会计准则中运用公允价值的主要是针对金融类资产,而对于这类资产的公允价值的评估经验不足,专业人才也较少.四是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缺陷,竞争机制难以发挥.公司治理是处理公司内部人与外部人之间的利益冲突.我国的上市公司国有股、法人股占有较大比重且不流通,所有者缺位导致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程度相当高,竞争机制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公允价值难以形成,“内部人”为了实现自身利益,利用“内部人控制”进行上市公司与其大股东之间不正常的关联方交易,公允价值成了关联方之间达成的随意.在上市公司粉饰经营业绩报告、伪造盈利的行为中,公允价值则成为其工具.


(四)主观环境的挑战 一是会计人员整体素质水平不高,难以适应形势的发展.众所周知,我国会计工作人员专业素质普遍不高,多年来习惯按照会计制度中的条款来处理会计业务,熟悉的是记录和报告这两个环节,而对于存在大量职业判断的确认、计量环节却很生疏.引入公允价值计量,采用现行市价要求会计人员能够及时收集和应用交易商品的市价.采用估价技术要求会计人员具备较高的职业判断能力,即意味着会计准则把风险交给会计人员来控制和处理,这就有可能导致企业会计处理的风险.二是外部监管力度不够,内部监控未发挥功用.作为相似度检测机构的会计师事务由于受到其审计人员力量、业务素质、市场竞争等因素的制约,不能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有的为了争夺客户,而迁就被审单位要求,对一些问题知而不查,查而不纠,保护了企业的查重行为.有的地方政府部门未能形成有效的整体监督体系,重复检查和监督遗漏的问题还比较突出.目前在我国公司治理结构中,对会计工作有直接管理权力的高层财务经理接受董事会指令,按照董事会决议具体安排公司日常财务和会计工作,这样就形成了评价董事会功过的尺度其实就掌控在董事会手中,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在虚检测会计信息治理和监管上的作用发挥有限,对于公允价值的评估是否公允更缺乏专职的会计人员进行审定.

三、公允价值运用的应对策略

(一)加强对公允价值理论客观量化的研究 目前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研究要注重理论体系的健全,我国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和会计理论界等应积极研究美国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有关公允价值的准则,在充分考虑我国国情的前提下,尽早推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公允价值计量的理论及应用框架.这一指导框架应对公允价值的定性和定量给予明确标准,细节问题予以明确规定和详尽说明,具体可包括概念表达、计量目标、择用标准与条件、计量技术应用以及信息披露等方面的规范,以便于会计人员实际操作,减少主观判断.同时将健全的理论在我国全面推广与运用,才能促进解决运用中出现的难题.

(二)积极推进市场信息化建设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大量网络企业不断涌现,网上交易数据即时获取,从而给公允价值计量提供了资料来源,因此,应加快建立与市场经济发展程度相适应的全国市场信息数据网络,大力推进信息资源公开化,形成良好的市场信息体系.容量大、时效性强的行业数据信息,将极大方便企业财务人员及专业估价人员在资产定价时选取适当的参数数据.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信息的不断提高以及计算技术的日臻完善,运用经济学和理财学原理来实施金融工具计量模型的突破,从而有效解决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可操作性的问题,实现公允价值在技术上的可行性.

 

(三)培育公允价值运用的良好客观环境 一是构建公开、活跃、成熟的市场环境,引入充分的市场竞争机制.公允价值得以运用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在活跃市场中,所以要想保证公允价值的有效实施,必须努力构建一个完整、统一、开放、充分竞争的市场,为公允价值的采用创造良好的大环境,并降低公允价值的获取成本.要深化我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要打破行业垄断,引入充分的的竞争机制,降低金融、电信、能源、电力等行业的准入条件,允许私营和民资进入金融、保险等领域,打破分业经营的限制,鼓励混业经营.二是完善法制环境,健全法律、法规对会计舞弊的惩罚机制.公允价值导向的新准则的实施,将导致上市公司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发生一系列变化,这就有必要对相关的现行法规制度做进一步完善,证监会对上市公司财务指标的计算及会计信息的披露应尽可能地与会计准则的要求协调一致,税务部门则应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尽快明确公允价值的涉税事宜.实现会计准则与相关法律法规的对接,可以为公允价值的实施提供协调的法律环境.鉴于目前会计查重的违规机会成本远低于其预期收益,证券市场监管机构应在建立完善的会计制度规范的同时,借鉴美国高昂的惩罚性赔偿制度来阻止企业的违规违法行为.三是重视培育和发展独立诚信的资产评估相似度检测机构,努力提高评估人员的业务素质.目前我国资产评估相似度检测机构的独立性和诚信度都不甚理想.要改变这种情况,一方面需要我国管理相似度检测机构的行业协会对其加强监管,规范评估规则,制定更加严厉的措施对违规相似度检测机构进行处罚;另一方面需要政府培育公平的市场环境,促进相似度检测机构之间的公平竞争.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的资产评估不同于以往的在企业财务报表已经确定后进行的评估,而是一种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评估,这就需要资产评估人员适应这种变化进行调整,重视对准则的研究和学习,重视与会计、审计等行业的交流,尤其要重视研究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实施的大背景下相关的各种评估问题,通过后续教育和加强业务培训,帮助评估人员熟悉和掌握评估方法.四是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改变特殊的股权结构.尽量完善我国公司的治理结构,让更多的投资者参与到资本市场,实现产权多元化以弱化内部人控制程度,在不影响公有制性质的前提下,逐渐减少国有股和法人股的比重.具体应做到:应增强董事会的独立性,实行董事、经理职务不兼容制度,规定上市公司董事会中必须引入相当比例的独立董事;改变董事、经理主要由行政渠道产生的现状,大力发展职业经理人市场;实行董事、经理期股激励计划,使董事、经理的个人利益与公司的长远价值同比增长,使其会计政策选择与股东利益趋于一致.

(四)强化监督,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和职业道德 一是加强外部监管,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应加大对会计信息质量和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的监督检查.一方面财政、税务、审计、上级部门等管理机构须强化监督,界定各自的职能和作用,合理分工,明确责任,做到各司其职,同时应建立互动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监督的职能和作用.另一方面,要加强社会监督机制的建设,加快会计师事务所体制改革,改善执业环境,制定相应的执业自律准则,大力提高注册会计师的风险意识、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准;严格遵守独立审计的最新准则及其他执业标准,证监会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审查应形成制度,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提高证券市场民间审计质量;借鉴海外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管理经验,建立注册会计师惩戒制度,确保以公允价值计量为基础的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在实施外部监管的同时,应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人员的监督作用,在机构设置上强化内部制衡和约束机制,建立和完善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相配套的内部控制制度.二是不断更新观念,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是获取准确公允价值的有效途径.首先,作为会计人员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和形势的发展,要不断更新观念,接受新的知识;其次,要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提升思想境界.强化法制教育,要求会计人员在不违反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的前提下处理会计业务;同时,切实加强诚信建设,保持职业良知,牢固树立务实求真的职业操守,从根本上消除虚检测会计信息的产生;再次,加强业务培训,帮助会计人员熟悉和掌握新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提高其对交易和事项的确认、计量、报告做出复杂判断处理的能力,减少会计信息的行为性失真和对公允价值判断的偏差.最后,会计准则制定者应经常与实践工作人员保持沟通,及时解答其在处理公允价值上遇到的现实难题.

 (编辑 刘 姗)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