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时期财务管理的

更新时间:2024-04-0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312 浏览:20204

1.前言

经济转型指的是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包括发展模式、发展要素、发展路径等转变,通过结构转变与体制转轨之间的相互作用,共同推进经济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发展,从而实现经济稳定持续快速的发展.这是市场经济体制趋于完善,现存经济制度向更合理、更完善经济制度转型的过程.通过经济转型来实现国民经济体制和结构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企业没有生产决策权、财务控制权、产品销售权、制定权和收入权是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因此企业财务会计制度和财务管理均围绕国民经济核算进行.从而形成围绕非财务指标的考核形式;实行市场经济后,企业业绩评价开始以财务指标为主,比较重要的业绩评价指标是以会计利润为基础的评价体系.但转型后企业开始注重可持续发展,并且知识产权比重增加,而鉴于会计利润本身存在着局限性,其与企业的实质价值相关性比较低,会计利润指标与转型期业绩评价匹配度出现了较大的差异,因此,为了适应新经济时代的要求,诸多学者们开始思考EVA业绩评价法在转型时期的应用.

EVA不仅考虑了债务成本,而且将权益成本等所有其他成本均考虑在评价体系内.并且对会计数据进行大量调整,以期通过这种调整更真实的反应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转变了传统的会计利润法下重视短期利益的弊端,向关注企业可持续价值增值发展.更能适应转变时期业绩评价.

2.浅谈经济转型

我国经济转型起始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大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本国策.此后,我国正式步入经济转型阶段.我国经济转型始终坚持明确的目标和正确的指导思想,在全国人民的积极响应与参与下,以我国独有的渐近式转型路径发展.从经济转型至今我国渐进式转型大体存在以下转型路径:

2.1 转型初期:有计划商品经济时期(1984-1991年)

1978年我国开始从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型.转型路径是先农村后城市;先体制外后体制内;对国有企业进行经济运行机制的改革后,进行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先改革微观体制,后改革宏观体制的.这种转型路径是我国所独有的,渐进式的转型路径对我国经济转型的成功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转型早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先后实行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1979-1981年),和国有企业“放权让利”改革(1978年在四川试点).这些在当时看来是很温和的改革举措但对以后的转型带来了深远影响.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赋予了我国商品经济的合法地位,创造了体制外商品经济环境,并且,使商品经济开始合法化地向体制内渗透.二是积累了转型的经验并进一步清晰了以后转型的发展方向.

2.2 转型中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时期(1992-2001年)

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此,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质的转变,市场经济体制正式取代计划经济体制成为我国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我国经济转型取得了具有里程碑般意义的成功.到1994年随着我国计划、财税、外贸、金融、投资等五大体制市场化改革的完成,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基本建立.因此,1992年是我国经济转型步入新阶段的起始年分.

2.3 转型深化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与完善时期(2002年至今)

2002年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第一年,在我国入世承诺条件和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力推动下,我国经济转型步伐再次加快.这一时期称为经济转型深化期,主要是基于以下原因:(1)我国与国际经济正式全面接轨是在2002年,在这一年我国对外开放进程明显加快,国际化竞争环境最终形成;这一年以后我国对外贸易规模持续高位增长的事实可以印证这一论点.(2)国企改革继续深化,国家对国企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作出了新的调整和要求;以国有控股和参股为主要形式的多元化产权结构改革和国企法人治理结构建设,在国有大中型企业得到越来越多的推行.改革较好的解决了国企“两权分离”的问题,国企法人财产权及企业属性基本确立.(3)2002年以后国家对国企的发展作出新的要求即切实担负起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担当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和发挥对市场的强大影响力等是国家赋予国企的新的战略任务和要求.四、我国的劳动、人事、分配和养老保险等制度进一步向市场化方向迈进,市场在生产要素配置上的主导作用全面确立.因此,我们认为我国经济转型进入深化期始于2002年.

3.VA业绩评价体系的起源及内涵

经济增加值(Economic Value Added)简称EVA,是一种企业价值评估的方法,其思想源于剩余收益,莫顿·米勒和佛兰科·莫迪利安尼等把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第一次应用于公司财务,他们认为应当把企业的经济模型和相关财务指标结合起来形成投资项目的判别工具;他们还提出了一个理论框架,将EVA作为核心指标来评估企业价值和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使管理层和投资人的利益保持一致.美国斯特思·思腾尔特管理咨询公司的合伙人根据长期实践经验总结出,当前流行用会计准则下的利润总额、净利润和每股收益等指标来衡量公司业绩存在严重缺陷,使用EVA评价方法更能体现企业的真实价值.

公认会计准则下编制的会计报表中不包含资本成本这一关键信息.传统的会计方法以利息费用的形式反映债务融资成本,但是,它忽略了投资者的股权资本,认为投资者投入对于公司来说是免费的.但实际上,对于投资人来说,股权资本是他将同一笔投资转投于其他风险程度相似的企业所获取利益的代价.只有当企业当年的利润超过所投入的资本成本,企业才能为股东创造财富.而会计利润没有考虑股权成本,从而夸大和扭曲了它能带给投资人的权益增值.EVA是企业调整后的营业净利润减去其现有资产经济价值的机会成本后的差额.显然用EVA评价指标计算出来的经济附加值一定小于企业的经营利润,EVA理论显然更加理性. 4.转化期EVA业绩评价体系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4.1 业绩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4.1.1 对于不同规模、不同成长阶段的企业其可比性较差,缺乏统一性的指标确定规范

随着EVA在国外及国内的应用推广,其实际实施效果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关注.通过相关文献的回顾和梳理,我们发现EVA在企业的纵向比较(即单个企业实施EVA前后的业绩对比分析)和横向比较(即实施EVA的企业与未实施EVA的企业或者实施EVA的不同类型的企业业绩对比分析)中效果不好.因EVA只是一个绝对指标,而每个公司都有其特殊性,最基础的其资本及结构也是不同的,所以不具有相对性.而在不具有相对性的情况下,比较公司的EVA来判断企业业绩就显得不可靠.这是其缺点之一.

4.1.2 公司理财环境的不确定性造成资本成本估算的可靠性差

我们知道EVA的计算公式为:

EVA等于NOPAT-kw*(NA)

其中kw是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NA是公司资产期初的资本成本.

公式中的NOPAT是以报告期营业净利润为基础,经过调整而得到的.尽管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为确定资金的风险成本提供了理论模型,但是确定公司的系统风险β也是非常困难的.

4.1.3 以会计利润为基础经调整的NOPAT无法避免粉饰,舞弊性

经济增加值计算时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其是以会计利润为基础调整的结果.而计算的经济增加值和会计调整项目几乎全部来自财务报表和会计账簿,这其中的许多数据无法从公司的公开财务报表中获得.例如,研发费用及培训费用体现在管理费用及营业费用中,很难得到具体的数据.对于这些数据,因为具有管理人员的自然控制性,数据的真实性难以确定.而在我国,上市公司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人为控制因素较大,现行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尚不完善,这都会导致会计数据部分失真.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存在虚检测披露情况,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税后营业利润与投入资本的调整,为了提高企业经济增加值,管理者可以通过安排收入和费用的确认时间来操纵利润,达到增加短期经营业绩的目的.从这一意义上说,经济增加值并不能杜绝所有粉饰报表业绩的行为.

4.1.4 EVA反应企业经营的最后结果,而未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对其进行评价,因此也存在滞后性

EVA过分强调现实效果,使管理者不愿意投资于创新性产品或研发新技术.并且其评价反映企业经营最终结果,不能反映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客户关系管理、内部运营以及创新等具体状况,更不能有效地分析经营过程当中的问题症结,很难解释企业内在的成长机会,增加了企业对未来预期的难度.

它依赖于历史财务数据,如利润、资产的折旧、资金成本、公司的资本规模等.滞后的财务指标只能反映公司目前的状况,是对企业以往业绩的评价,很难对以后的业绩做出预测.一些超前业绩评价指标没有被包含在当前的EVA管理评价体系内.例如,在EVA管理评价体系下的部门经理,其资产管理有可能选择继续使用陈旧设备来提高部门的EVA值,如果陈旧设备的生产效果不佳,必定将损害产品的质量,从而影响客户满意度与企业的未来价值.因此,仅建立在EVA之上的公司战略价值管理体系,指标具有滞后性,将使其无法对公司长期战略进行及时和有效的评价,更无法对战略的变革进行管理.

4.2 优化业绩评价体系的措施

4.2.1 通过绝对量向相对量的转变,增加其可比性

净利润是企业利润总额扣除所得税后的余额.EVA经过调整的NOPAT扣除所以所有资本成本后的剩余权益.不同的公司其经营范围,资本结构,公司规模,营业性质等存在着诸多的不同,即使是同一公司也因其经营年份所处的环境,经营年份的投资决策等的不同引起绝对量的EVA其可比性变得不优合.而用EVA评价企业的业绩只能提供企业业绩的相关信息,对于企业在行业中关于盈利性和竞争性所处的地位则无法比较.我们考虑,通过引入公司的市场价值,将EVA与公司市场价值相比较,使其成为一个相对量,从而变的更可比.

4.2.2 与BSC结合,减弱其滞后性,从而关注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BSC是以信息为基础,系统考虑企业业绩驱动因素,将企业战略目标与企业业绩驱动因素相结合,多角度评价企业业绩和动态实施企业战略的战略管理系统.它以组织战略和远景为核心,从财务、顾客、内部运作过程、学习与成长四个角度说明公司的远景与战略.其中,财务是对过去业绩的评话,顾客、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是用来驱动未来业绩的评估.

BSC可以对公司长期战略进行及时和有效的评价,对战略的变革进行管理.BSC解决了传统管理体系中不能将公司的长期战略和短期行动联系的严重缺陷,从而使其成为战略管理体系的基石.其既强调结果也对获得结果的动因、过程进行分析,能全面、客观、及时地反映企业经营业绩状况和战略实施的效果,同时为企业战略的制定、调整提供了依据.

因此将EVA和BSC结合来评价公司的业绩可以消除EVA引起的评价滞后性.

4.2.3 增加本土化的研究,使其更适用在中国的企业,以减少粉饰行为

EVA产生于市场经济高度发达、资本市场相对完善的美国,主要被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型企业所采用,相关研究结论是否适用于像我国这样的转型国家尚未可知.因此,未来我们须解决EVA在发展中国家的应用,如根据我国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的现实情况研究EVA在我国应用的适用性、企业如何实施EVA以及要达到的实施程度,并且根据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来选择调整事项,根据我国资本市场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权益资本成本的计算方法等.

通过这种本土化研究,我们可以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制定具体的实施措施,以减少因调整事项,权益资本成本不适用而带来的EVA评价的不适用性.而本土化后也能随之减少我国管理层依据我国会计政策所做的粉饰行为.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