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则变化的角度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

更新时间:2024-04-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6260 浏览:70274

摘 要 :2006年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新准则的实施势必会给我国上市公司带来巨大的影响.本文试图从新准则实施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和方式发生变化的角度来分析这一影响,期望能够逐步认清目前新准则规定中的诸多问题,以此来引起监管部门的注意,逐步完善这些规定,从而实现资本市场的有效治理.

Abstract:In 2006, Ministry of Finance promulgated the new “Accounting Standards for Business Enterpris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accounting standards is bound to bring a huge influence to China's listed panies.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accounting standards, listed panies change the way of the earnings management. The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influence on the changing way, and looks forward to gradually understand some current problems about the new accounting standards. By the research, the paper hopes that regulatory authorities can pay attention to the change of listed panies, gradually improve these statutes and regulations, and achieve effective management of capital markets.

关 键 词 :会计准则 上市公司 盈余管理

Key words:accounting standards, listed panies, earnings management

作者简介:马疆华(1979-),男,硕士,华北电力大学(保定)经济管理系讲师,研究方向:公司治理、企业财务.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9-0082-02

一、引言

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层为了给企业或个人谋取利益,而通过使用会计手段或通过采取实际行动使企业的账面盈余达到所期望水平的操控性行为”.[1]企业管理当局基于某种动机的考虑,会通过盈余管理来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经营业绩的理解,从而破坏了财务会计报告应该持有的中立性原则.

从2006年财政部颁布新《企业会计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至今,新准则已经实施了两年有余,该准则的实施有利地实现了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但也应该正视新准则与旧准则相比有无给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留下了极大的操作空间这一问题.本文就是基于准则变化的这一视角,来分析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诸多手段.

二、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

从盈余管理的角度来看,新准则中的某些规定并不是十分完善.正是由于新准则本身所具有的不完备性,也为上市公司实施盈余管理提供了可能.因此,在此种情况下更需要对新准则中便于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部分进行讨论,期望能够引起监管方的足够重视,从而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以此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下面将就具体的准则条款展开分析.

1.《投资性房地产》准则

《投资性房地产》准则是新加入会计准则体系的一个章节,所谓投资性房地产,是指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者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投资性房地产是将原属于固定资产准则和无形资产准则规范的企业部分资产,单独划分出来作为一类资产进行核算.依据新准则的规定,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可以分为成本模式计量和公允价值模式计量,并且企业可以将实行成本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变更为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依据基本准则的阐述,可以知道为了实现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在新准则中全面引入公允价值这一会计要素计量属性.这一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应该看到欧美国家之所以能够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是因为其市场经济已经非常发达,各种商品特别是房地产已存在一个较为稳定和活跃的市场.但我国的房地产交易市场建立时间尚短,各项规章都不是十分健全.在目前的情形下,《投资性房地产》准则中关于公允价值的规定就为企业实行盈余管理提供了一定的可能.虽然从理论上讲,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更符合房地产的特征,但是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公允价值的确认和计量始终是一个难点.因此,上市公司就有可能想方设法通过提升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来操控公司利润.例如上市公司可以采用在年末增加该公司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的手段,来增加该公司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从而最终影响公司的营业利润.

2.《无形资产》准则

旧《无形资产》准则规定企业依法申请取得无形资产前发生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应于发生时确认为当期费用,计入当期损益.这一规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活力,因为根据这一规定一些科技研发力度较小的企业的报表数据往往要优于科技研发力度大的企业.从制度层面上来讲,旧准则的这一制度设计不利于企业投入资金进行大规模的科研开发活动.较之旧准则,新《无形资产》准则在这方面做出了调整.新的《无形资产》准则将企业的无形资产的形成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在无形资产研究阶段的一切支出予以费用化,这与旧准则处理相一致,在无形资产开发阶段的支出,若符合一定的条件予以资本化即可以确认为无形资产.这一规定对无形资产的研发费用实行区别对待,而不像以前一样实行“一刀切”,这无疑会加大企业的无形资产研发力度.但这一规定也存在其争议的一面,就是如何很好的界定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我们知道任何一个企业的生产情况也不是完全相同特别是在工序、系统、设备等方面,因此在研发费用的归属方面企业的决定权就更大了,这样企业就有可能将原本属于研究阶段的支出划归到开发阶段的支出,从而使企业的当期费用减少,利润和资产同时增加.鉴于此种情况,上市公司就有可能运用该准则规定中的漏洞实行盈余管理.

3.《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

新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规定:凡是该交换具有商业实质,并且换入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否则就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采用账面价值的计量模式.较之于旧准则中的账务处理特别是涉及收到补价方的十分复杂的会计处理,新准则无疑大大简化了会计处理方法,新准则的规定更加清晰明了.但是在新准则中,使用公允价值计量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时,会产生利润,特别是换出资产账面价值与换出资产公允价值差额较大时,就会对利润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上市公司就有可能利用这一规定,以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作为手段,来增加企业利润,最终实现其操纵盈余的目的.

4.《债务重组》准则

目前普遍认为,债务重组是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最为重要的手段之一.财政部之所以在2001年修订1998年颁布的《债务重组》准则就是因为当时有许多企业通过债务重组这一方式来实现公司的盈余操控.据统计,仅1999年至2000年,至少有45家上市公司进行了近60起债务重组,涉及金额超过了80亿元人民币.[2]这充分说明上市公司在进行盈余管理时比较偏好于使用债务重组这一手段.2006年颁布的新《债务重组》准则与2001年修订的旧准则有了很大的不同.新准则规定:由于债权人做出让步,债务人以非资产清偿某些债务,债务人应当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让的非资产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重组利得,计入当期损益.而2001年的旧准则规定:债务人应付债务的账面价值大于用以清偿债务的非资产账面价值和支付的相关税费的差额,计入资本公积.通过比较可以发现,新准则中使用了公允价值这一概念,前文已经提到它的计量比较困难,并且将重组利得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这些变化是否会再次重蹈2000年的覆辙一些上市公司特别是那些由于绩效较差极有可能被暂停交易的公司,在强烈的利益驱动下会不会利用债务重组来增加企业利润,从而达到扭亏或其它目的通过下面的分析可以得知这个答案是肯定的.根据胡奕明等(2007)对2007年上市公司中报的研究发现,有115家上市公司取得了债务重组收益,平均增加当期利润135万元人民币,在115家上市公司中有43家ST公司.[3]根据深市的统计数据,2007年在深市主板上市的公司中有137家上市公司存在债务重组收益或损失,债务重组涉及金额50.56亿元.由此可见,债务重组再次成为上市公司改善经营业绩的重要手段.


5.《借款费用》准则

在旧准则中严格规定了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资产范围,即只有固定资产构建过程中发生的借款费用,才能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予以资本化.新准则将这一资产范围进行了扩大,不仅包括固定资产还包括需要相当长时间才能达到可销售状态的存货以及投资性房地产等,旧准则中还严格限制了借款费用可予以资本化的借款范围,即仅限于为构建固定资产而发生的专门借款,新准则的借款范围不仅包括专门借款还包括一般借款.这些变化会导致企业资产价值的增加,企业财务费用的减少和企业当期利润的提升.一些从事房地产开发的上市公司、进行成套设备建造且生产周期较长的加工制造业上市公司就有可能运用这一准则的变化进行盈余管理,前文我们已经说过每个企业的生产具有其特殊性,其产品种类可能千差万别,因此上市公司就有可能利用准则中的这一改变,设法将存货的借款费用资本化,从而达到减少企业财务费用和增加企业当期收益的目的.

三、总结

依照经济学的理性人检测设,上市公司管理层必定会在新准则允许的范围内做出对自己公司最为有利的决策.本文就在这个检测设前提下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进行深入探讨.本文从《企业会计准则》变化的角度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进行了分析,发现“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上市公司利用新会计准则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和手段将会有所增加”.[4]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希望能够引起监管部门的注意,逐步完善这些法规,兴利除弊,从而实现资本市场的有效治理.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