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双轨并行、岗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更新时间:2024-01-3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490 浏览:13977

摘 要 :我国高职院校中澳合作办学项目从出现至今已经历了10个年头,发展相对比较成熟,并被广大学生及学长所接受.该项目以其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得到国内合作院校的好评,对国内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与改革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由于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的招生体制、就业领域、升学途径等因素的影响,近年来学生的专业定位及动手能力存在一定的问题.将围绕如何提高中澳合作办学项目立足就业岗位、提高学生的岗位操作能力、拓宽升学途径等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即实施“双轨并行、岗课证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及推广实施该人才培养模式应当具备的基本条件等.

关 键 词 :双轨并行;岗课证融合;虚实结合

作者简介:王艳梅(1968-),女,黑龙江桦南人,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江苏 南京 211188)李霜(1967-),女,黑龙江林口人,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江苏 南京 211168)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科研课题“高职院校‘双轨并行、岗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编号:JR1103)阶段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5-0032-02

一、“双轨并行、岗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

双轨并行是指在高职院校三年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中澳双方按照时间交替进行的方式,分别按各自的人才培养标准对会计与审计专业学生进行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与训练,使学生既具备中方企业会计、审计等岗位工作要求的基本知识与专业操作技能,又具备澳方生产企业、金融企业等会计岗位工作的基本专业知识与技能.

岗课证融合是根据会计、审计岗位工作内容、从业资格证书及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构建怎么写作于融岗位工作要求、行业要求及学生人生职业发展于一体的课程内容体系.

会计与审计专业基于岗课证融合要求开发的课程有出纳岗位核算、往来账会计岗位核算、内部审计、内部控制等课程,以提高学生会计、审计等岗位的从业资格证书的过级率与岗位操作能力.该人才培养模式运作模式,详见图1所示:

二、中澳合作办学会计与审计专业推行“双轨并行、岗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1.改变办学教学现状,提高合作办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国内外工商企业、会计事务所、财务写作技巧公司及其他各怎么写作行业企业,培养拥有良好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和爱岗敬业精神,具备中外中小企业会计核算、内部审计、社会审计、税收及澳大利亚财务金融怎么写作等方面专业技能,具有较高的计算机和英语水平,适应中外中小企业会计、审计、税务写作技巧等岗位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由中澳双方共同完成.即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是中澳双方共同商定,教学任务由中澳双方教师共同完成,书分别发放,也可以概括为“双培养、双证书、双选择”的人才培养模式.但从日常教学、毕业生就业、升学及出国深造情况看,培养效果不够理想.学生英语过级率、出国率、按期毕业率均较低,毕业生均在国内就业,且学生的专业动手能力不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当前中澳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双培养、双证书、双选择”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存在缺陷.“双培养、双证书、双选择”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主要体现在中澳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双方共同进行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该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使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既要完成中方课程的学习,又要完成澳方课程的学习,致使中方课程的教学与实训课时较少,国内就业中出现了学生基本专业知识掌握不扎实、岗位操作能力不强的问题.这一问题的出现,关键点是课程体系构建、双方人才培养力度、岗课证融合深度等方面存在缺陷,需要进一步研讨具体可行的方法与途径.

(2)学生英语基础比较薄弱.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学生入学分数低于普通专业学生录取分数,学生学习基础薄弱,英语听、说、读、写、译等能力不强.目前,普通班英语课时约为160课时,英语过级率约为95%.然而,会计与审计专业英语课时约为340课时左右,英语过级率只有60%左右.这一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对澳方教学内容学习积极性,从而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

面对上述问题,探索一条适应高职中外合作办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培养模式,成为中外合作办学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培养应当解决的首要问题.

2.重构课程体系,实现中澳双方课程内容的有序衔接与“岗课证”的有机融合,满足学生就业与升学的双重要求

目前,会计与审计专业课程体系是中澳双方课程共同组成“三明治式”的课程体系,即中方专业基础课程+澳方专业基础课程、中方专业核心课程+澳方专业核心课程;同时,又由于中澳双方合作时间较短、彼此对对方的课程内容不了解,使得中澳双方教学内容出现了相互重叠或衔接不畅的现象,从而造成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的结果.如,中方的会计基础与澳方会计试算表、中方的财务管理与澳方的财务预测等课程内容相互重叠,造成学生学习时间的浪费;而学生岗位操作技术培养类课程的开设则出现了短缺,岗位针对性不强.因此,做好中澳双方相关课程内容的相互衔接,实现澳方课程本土化及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岗课证融合等工作,是中外合作办学中另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减轻学生学习压力、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的基本方法.

3.学习“澳方”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带动相关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澳方教学计划,每五年由政府统一组织修订一次,由企业、社区及学校的相关人员参与完成.且在教学内容的组织方面打破了中方传统教材的限制,根据工作岗位知识的衔接和岗位工作流程细化为若干项目,教师分项目教学、学生按项目学习,教学与训练紧密融合,当日任务当日完成.教学中,教师是导演,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情景,学生是演员,会在这个情景中任意发挥,教师与学生在一个比较轻松的环境中完成学习任务.中澳合作项目的引入,将澳方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方法引入到我国高职院交的相关专业建设的教育方法与教育手段的改革中,以提高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的整体教育教学改革水平与实效. 三、推广实施“双轨并行、岗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条件

1.构建以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适应学生国内职业发展与国外求学需求的中澳双轨课程体系

原课程体系中,澳方课程共有22门课程构成,其中的10门由澳方教师完成教学工作,其余12门课程由中方教师按澳方教学计划完成教学工作.具体的课程构建情况见会计与审计现有课程体系.本课组成员经过三年的教学探索与实践,与澳方进行了多次交流的基础上,并结合了会计与审计英语水平对现有课程新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将中澳双方课程中重叠课程进行本土化改造,将衔接不好的课程进行填补,基本形成了课程体系建设思路,如表1所示.

表1 会计与审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会计与审计专业课程体系 必修

课程 基本素质模块 中方:两课、应用数学、英语、体育、就业指导等

澳方:安全健康教育、商务沟通、计算机基础等

职业基本能力模块 中方: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会计基本技术、会计基础、会计基础实训等

澳方:金融工作怎么写作、法律事务等

职业核心能力模块 中方:往来与工资岗位核算、财产物资岗位核算、资金会计岗位核算、成本会计岗位核算、审计基础、财务审计、企业内部控制、会计信息化、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岗位会计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等

澳方:纳税筹划与申报、企业征税流程、所得税报告、商业分期销售核算

限选

课程 能力拓展课程 中方:市场营销、行业会计比较、财务报表分析、经济法、企业内部审计等

澳方:金融企业规章制度、会计信息系统建立与维护

公选

课程 素质拓展课程 艺术类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类课程、其他专业公共等人文修养与情商培养课程等

2.建立学分互认体系,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构建虚实结合的双轨教学模式

岗课证融合课程体系的顺利实施,需要的基本条件是学分互认,即中澳双方互相认定对方课程的学分.中澳双方根据课程内容、教学学时、课程成绩等确定双方学分互认的具体办法.实现双方学分互认,有效降低中澳双方课程内容的重合度,减少了课程门数,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与办学成本,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与学习质量.

教学方法改革方面,根据会计、审计岗位的工作过程,积极探索“虚实结合”教学模式的任务引领型教学,将抽象的会计、审计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的财务工作任务,直观形象,便于学生学习掌握.

虚实结合教学模式是指构建“手工操作+软件模拟+顶岗实习”虚实结合的双线教学模式.如会计基础、审计实务的手工操作训练、毕业顶岗实习、会计岗位工作的软件模拟训练等.该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岗位业务的操作能力,增强了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性.

3.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与学生过程考核评价体系

构建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及学生过程考核评价系统,为“双轨并行、岗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运行提供有效保障.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包括中方院系教务机构、督导机构、外方教学巡视机构等组成.中方院系教务机构负责日常教学秩序的管理、教学计划的执行与检查;院系督导机构负责对教学管理工作的效果、教学计划执行力度、教育教学方法实施效果等工作进行督查,以保证整体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澳方教学巡视机构负责外方教师的管理、外方课程教学进度的安排与考评办法的制定、中澳双方教学工作的协调等工作.

学生过程考核评价体系由中方过程考核评价和外方过程考核评价体系构成.

中方过程考核评价体系主要包括课程的中期的单项业务考核、中期的综合业务考核、期末的综合业务考核与知识考核.过程与期末考核的成绩比例为7∶3.

澳外方过程考核评价体系主要包括学习项目考核与期末终结考核两部分组成,伴随学习项目的结束,完成课程的全部考核.过程与期末考核成绩比例一般为7∶3.

4.通过校企合作,构建专结合、中澳结合的“双师素质”教学团队

良好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与之匹配的教师队伍相支撑,加之中外合作办学的特殊性,教学团队的结构中适当增加双语教师的比例和澳方教师的比例,以保证澳方课程的顺利开设.在教学团队的建设中,同时还要注意教学团队中专业领军人物的培养及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即“双师素质”教学团队的培养.该问题解决的有效方式则与企业联合培养专业教师,建立起良性的运行机制,将“学校人”有序选派到企业开展专业应用能力实践、岗位挂职锻炼、企业财务管理咨询等活动,经由企业对“学校人”进行专业技能考核认证,实现“学校人”向“企业人”的转变.

另外,依托企业校内管理咨询与教育培训基地,“学校人”面向企业开展高技能和新技术培训、职业资格认证等,支持企业在岗人员技能更新;经由学校考察,从企业选拔一批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在学校教学能力、执教方式方法等培训考核合格基础上,聘任部分“企业人”担任教师,从而实现“企业人”向“学校人”的转变.

这样一支双语教学能力强、专业基本知识扎实、实践动手能力过硬的教学团队将是该人才培养模式得以有效实施的基本保障.

5.校企合作,将企业资源引入教学,加强专业实训基地建设

校企紧密结合,共同设计实训内容,合作实验实习制度建设,将企业真实的业务资料引入到教学中,共同营造职场氛围.积极构建融体验实习中心、轮岗实训中心、顶岗实训中心三者为一体的会计与审计综合实训基地.同时还要加强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建设、轮岗实训和顶岗实习的校企合作制度与管理运行机制建设、健全实习意外伤害保险等相关保障制度建设及企业文化建设,从而保证学习的内容就是工作,学校学习与企业的工作的无缝对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者力与未来的支持发展能力.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