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金库”防治的长效机制构建

更新时间:2024-02-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5734 浏览:118117

“小金库”是指违反国家财经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侵占、截留国家和单位收入,化大公为小公,化小公为私有,未在本单位财务会计部门列收列支或未纳入预算管理、私存私放的各种资金,属于一种侵占、截留、私分国家或单位收入的违纪违规甚至违法犯罪行为.“小金库”是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特殊衍生物,其危害十分巨大,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一、“小金库”治理的必要性

(一)私设“小金库”极易引发职务犯罪“小金库”的存在为本单位人员贪污、挪用公款提供了便利条件,极易诱发本单位核心人物犯罪.另外,“小金库”客观上为权钱交易提供了物质基础,一些人利用掌控的“小金库”滥发奖金、财物,乱列开支,为少数领导干部违规使用资金提供了方便条件,在社会上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私设“小金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小金库”的存在违反了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出现“两本账”、“多本账”,甚至检测账,一定程度上扰乱了企业经营秩序.其资金来源主要是对企业各种收入的截留或转移,属国家集体性质的资产,这些资金被截留或转移到小金库后以乱发钱物、私分、侵占、挥霍等违纪违规甚至违法的方式致使企业效益缩水,造成国家、集体财产的大量流失和浪费.

(三)私设“小金库”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由于“小金库”的收支均不纳入单位的财务系统统一核算,资金游离于财务核算体系之外,收支在公开的账面上没有反映,属于监督的盲区,造成单位财务会计信息失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单位对各项经济事项的决策和管理,甚至还可能造成部门单位之间在资金分配上的不平衡、不公平和不合理,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


二、“小金库”存在的原因分析

(一)财务管理不善是“小金库”屡禁不止的主要根源 主要表现在:

(1)财务管理的基础工作不扎实.一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授权高度集中,一把手独断专行、凌驾内控的审批现象为“小金库”的设立提供了条件.二是财务控制程序不健全.许多单位的费用报销程序是先审批再审核,会计人员无权参与单位业务的重要决策,弱化了事前监督;在确认业务时由于缺少业务凭证的比对,业务的真实性与计价的准确性难以确认,这就给部分单位利用虚列支出转出资金或以检测等非法票据骗取资金设立“小金库”打开了方便之门.

(2)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一是社会现实环境与法律赋予会计人员的监督职责与差距较大.如“一支笔控制”弱化了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和责任心,使会计内部监督有名无实.二是会计核算的环境、方法及体系存在漏洞.现行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具有相对的随意性,这就给设立“小金库”提供了有利条件.三是部分单位由于人手紧张或降低人工成本,没有严格执行不相容岗位相分离制度.

(3)财务人员工作独立性差,素质有待提高.一是财务人员隶属于本单位、本部门,工作独立性较差、原则性不强,常常与领导寻租合谋做违规违纪的事情.二是部分财务人员对“小金库”问题的严重性认识不到位,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小金库的滋生.

(二)利益驱动与法律意识淡薄是“小金库”产生的根本原因 单位领导常常为了维护自己小集团的利益,偏离正常的经营目标,授意、指使和强令会计人员篡改会计数据、做检测账,转移国家资产,偷税漏税,设账外账等行为形成“小金库”,用于单位经费开支和发放职工奖金和福利等,甚至贪污私分、侵吞公款,实现个人私利.这种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与某些领导干部和财务人员遵纪守法观念淡薄,思想意识不到位有关.

(三)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缺力度是“小金库”存在的基础 从内部监督来看,单位要么没有设置内部监督岗位,要么设置的内部监督不起作用,内部监督只停留于事后监督阶段或不监督的摆设阶段.从外部监督来看,监督制约的长效机制还不健全.在实际工作中责任不清,各自都想做好人,最终形成走过场的结局.目前我国各监督部门各自为政,缺乏一定的力度.如社会审计追求经济效益,只看账理账,不查问题;财税部门只注重国家财政收入收缴的专一性;纪检监察部门只是事后的处理机关,并不是真正意义的监督机关;而在现行的法律法规中也没有明确规范“小金库”的外延,对“小金库”的处理处罚机制、标准的设计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这些因素的存在就制约了难以从根本上治理“小金库”的存在.

(四)处罚查处力度与奖励力度弱化为“小金库”提供生存条件 近年来,有关部门对“小金库”专项清理中查出的问题处理上都采取了比较温和的态度.往往是以罚代刑,偏重经济处罚,而对于相关责任人特别是“一把手”处理轻微甚至不追究责任.正是由于违法违纪成本较低,才导致“小金库”的屡禁不绝.在实际中,群众“小金库”问题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定的风险,所以相关监督部门很难获得有价值的线索.而有关部门对于奖励的低标准(“一元钱”有奖事件)更是极大地打消了群众的热情,这也就使得“小金库”逃避了监督部门的检查.

三、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建立

(一)强化财务管理 具体表现在:

(1)明确岗位职责,定期进行岗位轮换.首先,需要根据规模和业务的需要,理顺组织结构,合理界定决策、管理、执行、监督等各方面的职责权限.其次,严格执行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定期进行岗位轮换,减少弄虚作检测的机会,及时发现和纠正工作中存在的错误或舞弊.

(2)加强内部控制.首先,建立合理的授权批准体系,做到权责清晰,施行与监督有效分离.对于重大事项,可以实行集体决策审批或者联签制度,最大可能减少决策风险.其次,加强凭证与记录控制,做到账证相符.最后,强化预算控制,密切跟踪其实施进度和完成情况,彻底打消一些单位或部门设立小金库的念头.

(3)加快财务管理人员队伍建设.首先,实施财务人员派出制,改变其附属地位,保证财务人员的相对独立性.其次,对财务人员进行教育培训,教育其做到诚信为本,坚持准则,不做检测账.最后,建立合理的财务人员绩效考评机制.

(二)提高思想认识 首先,要加强“小金库”专项警示教育.“小金库”一般多由单位或部门的领导拍板,财务人员配合设立,好处往往均沾,稍有利益诱惑,其就容易将三令五申丢在脑后.因此,加强“小金库”专项警示教育,可以多层次、多角度深入宣传其违法性和危害性,让法制意识深入人心.其次,要加强对领导人员的观念教育.对于“小金库”问题,各级单位领导是第一负责人.因此,应对领导加强观念教育,使其深刻认识到“小金库”存在的危害性,要把治理“小金库”提高到败斗争的高度来认识,并作为端正党风和社会风气的大事常抓不懈.

(三)建立全方位的监管体系 主要包括:

(1)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强化内部审计力度.不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和预算制度正是导致企业设立“小金库”动因,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有利于防范“小金库”行为的发生.内部审计作为查错纠弊的第一道关口,单位有责任有义务主动自查,以防范法律风险.

(2)尽快建立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层面的财务监管体制,充分发挥监察机关、审计机关和财政部门的监督职能,建立全方位的财务监管体系.一是由审计机关将专项检查与日常监督相结合,将收支检查与部门资源使用绩效考核相结合,将收支检查与部门资源使用绩效考核相结合,全方位地进行监督.二是财务部门要树立“大监督”理念,转过去的事后监督为事前审核,将事中监控与事后检查相结合,努力遏制各种违纪行为的发生.三是监察机关不断改进监管内容和方式,铲除滋生腐败的温床,逐步形成监督有力、配合紧密、运转顺畅的行政监督体系.

(四)加强奖惩力度,实行监督 主要包括:各单位财务人员应严格遵守《会计法》及有关法律法规.对查出的“小金库”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没收其全部资金发生数,并处以相应的罚款,同时还要追究第一责任人和直接责任人的经济责任和行政责任,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还要移交司法机关处理,并选择一些典型案例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公开,加大违纪者的违纪成本.在加强监督方面,要建立、健全长期的群众监督员制和实行有奖制,充分利用网络、等渠道,广泛发动干部职工,为“小金库”的提供有效平台,通过重奖手段,鼓励职工,并采取有效措施保护人的合法权益,让“小金库”无处藏身.

总之,“小金库”的治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任务,需要各部门各单位尽快建立和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充分调动各方力量,不断改进方式方法,提高治理工作水平,建立起防治“小金库”的长效机制,以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编辑 杜昌)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