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余管理与高管更换问题探析

更新时间:2024-03-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8168 浏览:81555

摘 要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各国学者对盈余管理这一热门领域进行了深刻的多方面的分析,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为现代会计理论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通过实证研究从高管薪酬视角研究盈余管理问题,实验表明高管薪酬是盈余管理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这一视角受到了很多人的重视.但是高管变更与盈余管理的关系的探讨仍然有待加强.本文将从理论上探讨盈余管理与高管更换这一问题.

关 键 词 :高管更换 盈余管理 薪酬激励方式

一、文献分析

(一)会计信息与契约

雷光勇(2004)从经济权利流转的角度,将会计契约看作是现代市场经济背景下使用了会计数据、会计程序和会计方法等会计信息的经济契约,并把会计契约具体划分为股权契约、债权契约、报酬契约、税收契约和技术分成契约等类型.现代公司的两权分离产生了委托写作技巧关系,Jensen和Meckling(l976)将写作技巧关系定义为一种契约,在这种契约下,委托人聘用写作技巧人代表他们来履行某些职责,包括把若干决策权托付给写作技巧人.研究发现,在写作技巧关系中引进带有激励意义的契约是降低写作技巧成本的有效途径,这些契约包括任职合同、报酬契约等等,并且大多是以会计信息为基础的.对于报酬契约和会计信息的关系已经有了相当数量的研究.Firthetal(1979)对香港公司的激励机制进行研究显示,会计基础业绩指标和经理人报酬的显著解释因素,而市场业绩基础则与经理人报酬之间没有关系或不存在统计上显著的关系.


(二)盈余管理

国内外会计界对盈余管理的研究已经有了将近二十多年的历史,取得了丰富的成果.Healy和Wahlen(1999)提及的盈余管理动机主要包括资本市场动机、契约动机和监管动机等.从契约动机的角度出发,大量研究对即将达到债务契约条件边界的公司是否进行盈余管理进行了检验.例如,Sweeney(1994)发现,那些处于不履行债务契约临界状况公司的经理人员会采取提高收益的会计政策.大量的研究也考察了经理人的实际报酬契约以确认其是否构成盈余管理的动机.例如,Guidry et a1.(1998)发现,大型跨国公司分部的经理在无法达到其奖励计划规定的盈余目标时,或按照报酬契约计划的规定达到最高奖金限额时,他们更可能递延收益.Dechow和Sloan(l991)指出,公司执行总裁在其任期的最后几年会削减研发费用开支,大概是为了增加报告的盈余.他们强调,这种行为与公司执行总裁的报酬契约的短期性质和聘任期限短的情形相一致.

(三)高管更换

多年来,高管更换一直是管理学学术研究的重要领域,并已经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大量的文献.Walsh(1988)、Warner等(1988)、Morck等(1989)、Jensen和Murphy(1990)、Denis等(1995)的研究表明,经营业绩低劣的公司更有可能更换高级管理人员,尤其面对活跃的控制权转移市场时.Kaplan(1994)以1980―1988年间上榜福布斯的119家日本公司为研究对象,检验了公司绩效与管理层更换的关系,研究发现高管层更换的可能性与股票收益、收入水平显著负相关.Martin 和MCconnell(1991)研究了控股权的转移是否会影响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更换,研究结果表明经营业绩低劣的公司容易发生控股权的转移,同时控股权的转移将增加高级管理人员更换的可能性.研究结果表明:企业业绩对高层更换有着重要影响;产品市场竞争导致较高的高层更换率;股权结构对高层更换的影响是复杂的,收购导致了大量的高层更换;董事长与总经理的兼任降低了高层更换率等等.

(四)综述

有效的公司治理能将其迅速更换并遴选称职的管理层.不称职的高管滞留在公司被认为是最严重的写作技巧问题,所以,识别并更换不称职的管理层是公司治理的重要职能.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和提高企业成长能力是高管更换的根本目的所在.由于我国公司高管的报酬体系尚未全部实现市场化,国有企业中高管的薪酬存在严重的管制,因此,晋升和更换等薪酬之外的高管激励方式作用十分重要,能够观察到的高管更换现象十分普遍.究竟有哪些因素影响公司高管人员的更换,其中是否存在一些普遍性的规律,这是需要探索的一个重要论题.

二、理论分析

迄今已有大量文献检验债务和报酬契约所产生的激励效应能否解释盈余管理,很多研究都得到了肯定的结论.Watts和Zimmerman(l978)的研究指出:契约之所以激发了盈余管理的动机,是因为报酬委员会和债权人剔除盈余管理的成本高昂.对于债务契约,Defond和Jiambalvo(1994)以及Sweeney(1994)发现,违反债务契约的样本公司在违反契约的前一年提高了利润,由此认为这是临近债务契约条件边界的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证据.对于薪酬契约,Guidry et a1(1998)发现,大型跨国公司分部的经理在无法达到其奖励计划规定的盈余目标时,或按照报酬契约计划的规定达到最高奖金限额时,他们更可能递延收益.Healy(1985)和Holthausen et a1(1995)指出:相对于具有可比经营业绩但未设置奖金上限的公司,设置奖金上限的公司在达到上限的情况下更可能在编制财务报告时采用递延收益的会计方法.Bergstresser和Philippon(2006)的研究证明,当公司高管存在股权激励时,在较高的盈余管理水平下,公司CEO等高管会采取执行期权或者写卖股票取得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对于高管任职情况,Deanglo(1988)指出,经理人在考察期会运用会计判断来增加报告的盈余.Dechow 和Sloan(1991)指出,公司执行总裁在其任期的最后几年削减研发费用开支以增加报告的盈余.以上的研究都证实公司高管会出于契约的动机进行盈余管理,在这种情况公司的经营成果已经不是管理层的真实业绩.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应该能够发现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尤其是在公司经营情况越差的情况下,管理层为了实现既定的业绩会采取更高程度的利润操纵手段,而这种手段一旦被发觉,发生高管更换的可能性是很高的.据此可以得到以下结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盈余管理的程度越高,高管更换的概率越大;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与民营企业相比,盈余管理对国有控股公司高管更换的概率具有更弱的影响;当公司所处地区的市场化程度越较高时,盈余管理对高管更换概率的影响更大.

对策与建议

(一)改变薪酬激励方式

将上市公司管理者的年度报酬和股权激励相结合.设置合理的股权激励制度,相对提高高管持股比例,同时与短期激励相结合,让高管以股东的身份管理企业,充分发挥其工作积极性,为企业培养长期人才,公担风险,共享收益.最后,改革上市公司高管人员的持股制度,逐步推广股票期权计划,使高管因管理薪酬契约而成为企业的剩余索取者,将高管的利益与公司利益结合起来,从而达到长期激励的目的.

(二)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

首先要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强化独立董事对高管薪酬考核制度的审批,并且提高企业信息披露的透明,有效控制盈余管理行为.再者,完善公司内部控制制度,保证会计信息真实,不受操纵.因此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与内部控制制度至关重要.

(三)完善信息披露,外部监控体系和法制建设

提高监管队伍的综合素质势在必行.对于业绩较差的公司, 尤其是连续亏损的上市公司, 如果高管并未被撤换且频繁披露好消息,则应引起监管部门注意.考察其是否存在信息披露操纵及违规行为.因此找出信息披露与高管留任的内在关联性无疑对监管机制的发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尤其在现阶段我国资本市场不够规范的情况下,对完善资本市场运行机制,规范投融资行为,加强有效监管,保障资本市场健康发展,使投资者在资本市场获得的信息更加真实可靠,更具实际意义.市场导向的监管体制可以提高市场监管的效率和水平.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