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贸易顺差检测象

更新时间:2024-02-1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8043 浏览:82175

对于来自中国的检测冒Gucci手袋、盗版DVD大片,我们已经见怪不怪了.来自欧美的度检测者带来一部分,更多的是来自中国地下企业的大规模输出.然而我们又发现并证实了新的“检测货”:贸易顺差额本身.我们认为2005年中国庞大的高达1020亿美元的贸易顺差的大部分并非是真实贸易,而是伪装为贸易的资本流入.如果我们是正确的――自发布了研究报告之后并没有出现能够反驳我们的证据,我们可以从中获得如今中国的贸易政策、人民币问题和美国处理美中关系的主要暗示.

中国去年的贸易顺差达1020亿美元,占政府修正后GDP的4.5%――数字一公布,举世震惊.对于很多美国国会议员而言,这个数字提供了更多的证据,说明中国在掏空美国的制造业、抢走美国人的饭碗,而且还是用不公平的手段,即操纵人民币汇率,大幅压低供应给工厂的水电等.

考虑到中国在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很多人对这个数字并不感到惊奇.作为世界工厂,中国的出口额巨大是必然的.然而数字的骤然增加还是让经济学家们觉得迷惑:

出口型国家进口贸易规模也非常大,对中国来说尤其如此――它的自然资源贫乏,制造业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其他亚洲公司将零部件发往沿海地区的工厂进行组装.就贸易顺差占GDP比例而言,中国贸易顺差自1999到2004年其实是在不断减少的.

2004年开始到底发生了什么?彼时贸易顺差仅为520亿美元.这样一个巨大的转变通常说明国内经济发生了巨大变革要么国民储蓄存款激增,要么国内投资下降.然而我们研究发现,以上状况一个也没发生.

因此我们好好研究了一下贸易数字.只要瞥一眼就会觉得奇怪:

中国进口额远甚于其他国家出口到中国的贸易额,而出口额远少于它的近邻国家从其进口的数额.

对此的一个非常直接的解释是,不仅仅是中国,比较任何一个国家的出口和它从贸易伙伴国的进口,你都会发现一个由于贸易统计方法本身而产生的不平衡:


出口额的计算通常以离岸为基准――这意味着商品的为其在海关装运时的,而进口额数据还包括其他费用,如保险费用和运费等.贸易专家估计,出口和进口之间的差额通常在出口额的15%左右.

即使这样,还是不足以解释中国和其贸易伙伴的巨大数字差异.因此我们开始关注中国贸易的独特之处:大陆货物出口时路经香港.中国并没有完全计算途经香港出口到美国的货物,因此其出口额倾向于过低.而美国追踪香港出口的贸易发现,很多贸易其实缘自大陆,仅仅是在出口途中路经香港.因此美国不仅将这个数字算进了中国出口额中,而且还算进了在香港增加,但很有可能价值670亿美元的贸易并未真实发生的.溢价大概为大陆货物总价值的20%至50%左右.因此美国计算的中国出口额被夸大了.2005年美国称对华贸易赤字为2020亿美元,而中国称这个数字实则为1140亿美元.真实的数字应该介于两者之间.

然而这还是不能完全解释中国去年贸易顺差骤增的事实.于是我们继续围绕数字进行研究,并相信我们发现了外汇流入的证据.我们无意于在此做算术,然而有足够的证据显示,中国的贸易公司玩弄进出口,通过调整,使得更多的海外资金流入中国,以期寄望在人民币升值中获益.

为什么他们要这么做?因为中国的资本账户仍是半开放的,难以让境外美元自由入境兑换为人民币.但你通过贸易的形式,兑换就容易进行.既然你不能在银行自由兑换美元,而你又认为人民币会升值,你可能会找一个出口商帮忙.出口商给政府看数字夸大的票据,这样就能换得更多的美元.事实上,这种“检测报贷值”的票据游戏在1990年代就开始了,但那时是一种将资本从中国抽逃的方式.现在,我们认为它则用来将海外资金移入中国.

企业还可能从事“转移定价”.当他们和自己的离岸关联公司交易时,他们就能按自己的意愿定价.通常企业会确保将利润登记在低税区.但他们现在也很可能将资金转入中国来赌人民币升值的机会.如果这些企业改变“转移定价”的做法,那么就意味着中国出口额会上升而实际的贸易量未改变.

通过对“检测报贷值”和“转移定价”的可能影响进行数字研究,结果令我们大吃一惊.我们的数字显示,2005年中国的贸易顺差额仍然还是停留在350亿美元左右.也就是说,很有可能价值670亿美元的贸易并未真实发生.这个数字是建立在我们所列的一系列长长的检测定基础上的,也许并非完全准确,然而这的确可以说明这些外汇流入的潜在规模.

因此,如果我们的结论是正确的,这对中国的政策制定者会有两大启示:首先,中国激增的贸易顺差并不一定对人民币升值构成新的真实压力.这也是中国需要在人民币升值问题上小心谨慎的另一个原因:一旦人民币币值到某点使得升值的预期消失,中国的贸易顺差会急剧下降.其次,中国政府曾声明其将在2006年致力于减少贸易顺差,并表示要提高外企(那些出口导向型的)税率,或者减少出口商增值税返还.如果我们的结论是正确的,那么这样的政策的影响就会非常有限.(作者系渣打银行驻上海的资深经济学家)

(摘自《环球企业家》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