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对外加工贸易现况

更新时间:2024-03-0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2677 浏览:105230

【摘 要 】加工贸易是以加工为特征的再出口业务,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尽管近年来,我国加工贸易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其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加工贸易对国内产业的带动作用未充分发挥,劳动密集度高,技术含量低,在全球价值链上处于低端,国内价值链有待进一步延伸.因而优化加工贸易产业结构,促进加工贸易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加工贸易优化升级具有重大意义.

【关 键 词 】加工贸易,现状,对策

一、我国对外加工贸易现状

加工贸易是指从境外保税进口全部或部分原辅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包装物料,经境内企业加工或装配后,将制成品复出口的经营活动,包括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来料加工是指进口料件有外商提供,既不需付汇进口,也不需用加工费偿还,制成品由外商销售,经营企业收取加工费的加工贸易.进料加工是指进口料件由经营企业付汇进口,制成品由由经营企业外销出口的加工贸易.

加工贸易是当今国际贸易的主流.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化,跨国公司通过产业转移,将一个产品的不同生产环节放到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地区,已成全球产业与贸易发展的趋势.产业链条越长的产品,越可能成为加工贸易产品;传统上从源头到最终产品在一国完成的“一般贸易”产品,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比重越来越低.技术含量越高的产品,通常加工环节也越多,相应地,全球化采购、全球化加工、全球化销售成为这种产品的基本特征,也就可能采取加工贸易的方式.

中国的外贸事业长足发展,成绩显著,外贸增长迅速,外贸增长率领先于国民经济增长率,按出口贸易额,2011年已排到世界第1位,这和加工贸易在我国的蓬勃发展是分不开的.日益壮大的加工贸易已经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近20多年来中国出口以比GDP增长率平均高出一倍的速度发展,中国出口商品占世界市场的份额已经从2001年的0.75%上升2002年的5.1%,中国在世界出口大国中的排名相应地从2001年的第32位上升2002年的第5位;出口占中国GDP的比重从2010年的20.3%上升到2010年的26.6%.出口商品结构也有了显著改善: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的比例已经从2001年的25.2∶74.8变为2010年的9∶91,其中,高技术产品出口比例从20.18%上升到34%.这表明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地贸易大国.

近年来,随着科技兴贸计划的实施,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贸易快速增长,高新技术产品在我国商品进出口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在全球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增长乏力、高技术产业发展普遍不景气的环境下,我国高新技术出口依然保持高速增长态势,成为全球关注的亮点.在连续10多年高速增长、且出口基数接近500亿美元的情况下继续增长了近5成,显示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已进入鼎盛的发展时期.“十五”计划实施的头两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累计突破已1000亿美元,达到1143.17亿美元,超过了整个“九五”期间的1109.60亿美元,是“八五”期间的4倍.与2006年相比,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10年翻了4番,年均递增32.7%,是同期GDP增长率的3倍多.2010年,技术含量较高的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一直是拉动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增长的主要商品.前三季度,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分别为1564.4亿美元和733.3亿美元,增长41.4%和58.2%,增量分别占全国总出口增量的61.0%和35.9%.

二、我国对外加工贸易在发展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我国加工贸易取得了长足发展.2011年,加工贸易进出口13052亿美元,增长12.7%.加工贸易出口8354亿美元,增长12.9%.加工贸易进口4698亿美元,增长12.5%.过去20多年中,加工贸易快速发展,对我国出口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这些都表明加工贸易已经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方式.但我国对外加工贸易在发展中还存在许多问题.

(一)加工贸易附加值过低

由于加工贸易国内采购率低,加工链条短,往往只承担产品增值链条中附加值较低的加工组装环节,从而使得中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处于低位.

根据“微笑曲线”模型(微笑嘴型的一条曲线,两端朝上,在产业链中,附加值更多体现在两端,设计和销售,处于中间环节的制造附加值最低),一个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究竟做什么,参与高端分工还是低端分工,主要取决于本国的要素禀赋.只要按照本国的要素禀赋,利用本国具有竞争力的要素去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那么不管是做低端还是做高端,都可以获得国际分工与贸易的福利.而且,在市场竞争的作用下,不管做低还是做高,资本的所得最终都会走向均等化.所以,我国加工贸易产品附加值较低,是由于受到中国存量禀赋的制约,即稀缺的资源、技术含量低、严重不足的内需和大量过剩的劳动力等诸多因素决定.

(二)发展加工贸易所造成的外部依赖

当今世界,几乎所有的工业国家都是从国外进口能源与原材料的,而所有出卖资源的国家最终都没有能够走上工业化发展道路,除了少数几个石油生产国家,大部分都走上了贫困化的发展道路.那些历来强调资源自给自足的国家,大都没有能够走上经济高速增长的道路.由此可见,中国目前这种通过发展加工贸易、引进外部资源来发展经济的做法是正确的和可行的.应该看到,能源,特别是石油的上涨实际上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提高企业成本、削弱其竞争力的同时,也在激励人们进行技术与产业创新.所以政府要做的事不是人为地压抑加工贸易的发展,而是应当为未来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创造良好的社会与经济条件.

(三)加工贸易造成中国出口贸易对外商企业严重依赖

中国今天的许多加工贸易是掌控在外商手中的,这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因为政府给予外商较多的政策优惠所造成的,其结果将使内资企业发展长期受到压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只有生产单位,而无企业,随着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中国开始有了自己的企业,但是数量还是太少,中国有太多的干部的企业(国有企业)和资本家的企业(民营企业),就是缺乏企业家的企业(真正的企业).因此,对于中国的开放来说,我们需要引进的不仅是外资和外国的先进技术,还需要引进外企和企业家资源.随着外国企业的进入,中国对外开放度有了显著提高,与此同时,中国对外贸易(包括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被外资企业所垄断的现象也是不可避免的. 三、我国对外加工贸易发展的对策分析

(一)大力支持加工贸易企业的技术创新,培育本土的跨国公司

继续吸引跨国公司建立独立的科研机构,实行科研设备进口免税、研发投入抵扣所得税等税收优惠政策.各级政府应增加财政资金投资力度,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或市场潜力巨大的关键技术商业化给予支持.同时,选择治理结构良好、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公司,开展培育本土跨国公司试点.按照便利跨国经营的要求,在试点企业对外投资、外汇管理、人员进出境、境内外融资、知识产权保护、自主品牌等方面实行便利的管理与政策.这样可以使本土跨国公司逐渐成为引领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龙头.

(二)抓住国际产业转移机遇,努力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目前新一轮全球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和产业转移呈现新的特点,跨国公司开始将更高术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向外转移,国内企业可以加强国际间的科研合作,不仅把加工贸易作为承接新一轮产业转移的载体,更要采取措施进一步提升加工贸易发展水平.参与国际分工的模式要从引用外资为主转化为引用外资与对外投资齐头并进的新思路.政府要出台支持研发机构开展加工贸易的监管模式和更加积极的出料加工产业引导政策,在承接境外高端产业转进的同时,将我国的饱和产业向境外转出,使加工贸易由单向转移向双向转移升级.

(三)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积极实现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第一,要处理好转型升级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要通过对加工贸易产品的深加工、精加工,提高加工程度,延长加工贸易的产业链,增强国内配套能力,释放加工贸易的辐射能力和聚集效应,打造一批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和配套协作型企业.

第二,是要处理好转型升级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关系.鼓励东部地区发展空间较小、已趋饱和的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逐渐向中部地区转移,并辐射至西部地区,带动中西部的发展.政府在“梯次转移”中要体现区域间的政策落差,给予不同地区以不同的加工贸易管理模式.

第三,处理好转型升级与引资量质并举的关系.吸引外资加快向有条件地区和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领域扩展.加强加工贸易的产业分类评估,明确细化限制类、禁止类的商品目录,引入企业准入机制,通过政策上的落差,有效地将资金和资源引入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的产业.同时,政府在给予政策优惠之外,还可给予高新技术行业、高附加值加工贸易企业管理上的优惠,根据企业规模、行业特点为企业提供个性化的怎么写作方式.

(四)主动突破传统监管理念,创新引领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传统监管理念认为,经营加工贸易的企业应当具备生产能力,否则不得开展加工贸易;加工贸易应以有形物质为监管对象,无形知识产权的生产不能成为加工贸易监管对象.在这看似合理的理论基础上制定的加工贸易产业政策,已严重不适应当前产业垂直分工引起的产业链环节外包化的加工贸易发展趋势,如不加以调整必将严重制约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

无论是高端产业还是传统产业,对于跨国公司而言,产业链上研发设计、营销、怎么写作等环节蕴涵的附加值最大,因此在国际分工中也是各国争夺的焦点.我国在国际分工中要摆脱单纯制造业基地的不利境地,就必须调整加工贸易监管制度,创造一切条件使产业链“上伸下延”,提高加工贸易的质量和效益.

当企业的产业链有效延长,产业层级向高端推进的时候,政府部门管理职能必须及时从平面监管向立体监管跃升.

(五)提高加工增值含量,共同助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近年来国际、国内市场竞争激烈,加工贸易企业的利润相应削薄,有的企业甚至已处在亏损边缘,加工贸易制造环节中的增值含量有不断降低的趋势.为此,政府要通过完善监管机制,抵御监管风险.如制定加工贸易准入规则,通过“控制增量”来“提高水平”,将不符合条件的加工贸易企业逐步淘汰出局;完善风险管理机制,对企业出现加工增值含量降低的情况及时作出反应,进行客观分析;完善进出口金额“倒挂”手册保税料件的内销补税审价机制,防止国家税收流失.在对加工增值规律研究的基础上,出台完备的法律监管体系,指导海关、国税、外汇管理等部门加强对加工贸易的联合监管,促进守法企业转型升级,对心存侥幸的违规企业加大打击力度.

(六)重视社会责任标准,协调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目前,欧美国家正在积极强制推行SA8000标准认证.这个被称为“社会责任认证”的标准,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许多跨国公司订单的附加条件中,如果企业没有取得认证或者存在违反标准要求的行为,就会被停单、撤单,它们的产品将无法进入欧美市场,这对我国广大中小型加工贸易企业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这要求企业在加工贸易备案环节贯彻社会责任标准采取不同措施,也为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七)发挥政府部门管理效能,着力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近年来,加工贸易活动发生了很多新变化,对现行政策与监管体制提出了不少新要求.加工贸易管理,涉及到贸易政策、产业政策、财税政策的综合平衡,涉及到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利用外资、增加就业等.要做好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及其监管工作,有赖于国务院各部门的协调配合,有赖于商会、行业协会、报关行、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相似度检测机构的积极参与,更需要与企业建立起更紧密的伙伴关系.必须积极、有效、充分、合理地发挥综合协调的整体效能,实现制度创新和手段创新,形成促进与监管的整体合力,使加工贸易与国内工业体系融为一体,着力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真正把我国发展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世界制造业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