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钓鱼岛“国有化”危机对中日双边贸易的冲击—基于贸易二元边际的实证

更新时间:2024-01-3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9159 浏览:25579

摘 要 :中日经贸关系在日本钓鱼岛“国有化”事件后受到严重影响.按照全部产品、消费品和中间产品的分类,利用月度数据分解测度了中日两国贸易变化的贸易深度边际和广度边际,发现总体上事件对日本对华出口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而中国对日出口影响较小,中国对日的消费品出口受到的负面影响要小于日本对华消费品出口,日本对华中间产品出口受到的影响要小于其消费品出口,而中国对日中间产品出口受到的影响要超过其消费品出口.日本对华出口下降主要来自贸易深度边际,消费品出口急剧下降影响最大的是贸易深度边际的数量效应,产品退出效应也很显著.研究显示双边政治关系不改善日本对华出口贸易将很难恢复,此外中日两国通过东亚生产网络的贸易往来受到冲击相对较小,具有相当的稳定性.


关 键 词 :钓鱼岛“国有化”事件;贸易二元边际;东亚生产网络

[中途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收稿日期]2013-08-10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2CJY001;国家自科基金项目,项目编号71262010;江西省社科“十二五”规划项目,项目编号:11JL02.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项目:项目编号:1307.

[作者简介] 1.周晔,男,华东交通大学经管学院教师,江西财经大学西方经济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国际经济与贸易.2.王文祥,男,华东交通大学经管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南昌 330013 )

一、引言

2012年9月11本悍然对钓鱼岛实施所谓“国有化”,打破长期以来中日两国政府维持钓鱼岛现状的默契,导致中日政治关系急剧恶化.作为世界第二大和第三大经济体,中日两国一直存在密切的经贸关系,目前中国已超过美国成为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日本则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第五大出口目的地.事件发生后中日经贸关系受到严重影响,根据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统计,2012年中日贸易总额3336亿美元,同比下滑3.3%,中日贸易3年来首次出现下滑,而日本的对华出口1447亿美元,同比下滑10.4%, 2013年中国海关总署发布的信息显示一季度中日贸易又下降了10.7%,中日两国“政经俱冷”趋势明显.

日本钓鱼岛“国有化”事件(简称”事件”)无疑给中日两国政治、经贸关系带来重大危机,这次危机对中日进出口贸易造成的负面影响如何,哪一方遭受更大损失?危机是否会对多年以来形成的以中日为主的东亚生产网络产生严重的影响?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文献从贸易二元边际视角分析“钓鱼岛国有化”事件引发的中日两国政治危机对中日进出口贸易的负面冲击,本文基于贸易二元边际分解方法,利用”事件”后4个月的同比贸易数据,把中日进出口贸易分解为深度边际(数量效应、效应)和广度边际(产品退出效应和新产品进入效应),“见微知著”,从中发现影响贸易变化的主要因素,并据此判断”事件”影响的持续性及对两国各自影响的差异.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有以下几点:1、基于贸易二元边际,尤其是在贸易二元边际基础上进一步从数量效应、效应、产品进入和退出效应四个维度对中日两国贸易受到的冲击进行了解析;2、从进出口贸易整体角度分析事件对两国各自的冲击异同;3、实证数据利用了9位数水平的HS代码,相比以往研究中使用的6位数水平的HS代码,能够更加精细的捕捉和刻画两国贸易产品四个维度的变化情况,并且按照BEC分类标准比较了针对不同产品贸易二元边际的差异.

二、贸易二元边际的分解方法和数据

1.分解方法

“新-新贸易理论”(new-new trade theory)将一国的出口增长分解为沿深度边际(intensive margin)和沿广度边际(extensive margin)增长的二元边际,Bernard 、Jensen、Schott(2009)[1](487–493)运用贸易的二元边际分析在经济危机时期贸易额下降的结构.Haddad、Harrison和Hauan(2010) [2]提出的贸易二元边际分解方法,把贸易变动分解为深度边际和广度边际,前者又细分为数量效应和效应,后者又细分为产品退出效应和新产品进入效应.以一国出口为例,对该国在从t-1期到t期的贸易变动具体分析步骤为:第一步是把出口到伙伴国(或者世界)的全部贸易产品分成持续、进入、退出三种类型,如果一种产品只在t期和t-1期都出口到伙伴国(或者世界),则把该产品标注为持续(C),如果一种产品只在t期出口到伙伴国(或者世界)而在t-1期该产品并没有出口,则把该产品标注为进入(N),如果一种产品只在t-1期出口到伙伴国(或者世界)而在t期没有出口,则该产品标注为退出(X).

第二步是把从t-1期到t期的出口值变化分解为出口深度边际和出口广度边际,出口深度边际由数量和变化效应组成,标注为持续(C)的产品出口总额变化来自数量变化(数量效应)和变化(效应).出口广度边际由退出产品效应(退出效应)和新进入产品效应(进入效应)组成.t期的出口额可以(1)式表示,其中 和 分别是i产品在t期的出口和出口数量,I是全部出口产品的数量.

(1)

从t-1期到t期的出口值变化程度可以用(2)表示.

(2)

其中, ,进一步按照贸易二元边际展开有

(3)

(其中,C+N+X等于I)

为分离出数量效应和效应,对(3)式中持续出口产品进行变换,

得到 (4)

对(3)式中持续出口产品进行另一种变换可以得到 (5)

取(4)和(5)的平均值可以得到:

这样出口变化的二元边际可以由(6)式表示,即出口额的变化分别由数量效应、效应、产品进入效应和产品退出效应组成: (6) 2、数据

本文采用的是中日双边进出口贸易的月度数据,都来自日本海关的贸易统计数据库,考虑到事件影响的滞后性和数据的可得性,样本时间是从2012年11月到2013年2月共4个月(与2011年11月到2012年2月数据同期对比).为消除水平变化影响,日本对华月度出口值用日本国内月度CPI平减,中国对日月度出口值用中国国内月度CPI平减.我们除了关心”事件”后两国贸易整体受到的影响外,还关心”事件”对以中日两国为核心的东亚生产网络造成的影响,需要有两国间按照国际贸易商品的最终用途或经济类别分类(Classification by Broad Economic Categories,BEC)的数据,根据联合国的BEC分类标准可以将贸易产品划分为资本品、中间品和消费品3大类,而由于日本海关的贸易统计数据库提供的是基于9位数的HS(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代码分类数据,并不提供按BEC分类的月度数据,因此需要把HS统计的数据转换为按BEC分类的数据,转换的依据是联合国统计署编制的BEC-HS2007对照表.

三、钓鱼岛“国有化”危机对中日双边贸易的冲击研究

1.数据描述性分析

表1 日本对华贸易月度数据 (单位:千日元)

出口和进口商品数量 平均值 标准差 最小值 最大值

Nov-2012 3598 181058 1134707 204 45850566

(4789) (230358) (2401792) (201) (168189530)

Nov-2011 3600 211120 1228539 202 36866339

(4686) (219849) (1409485) (201) (67645909)

Dec-2012 3614 190941 1215319 201 44893738

(4719) (202769) (1491309) (202) (68175887)

Dec-2011 3722 226315 1323813 201 45012353

(4695) (209146) (1427038) (201) (64417360)

Jan-2013 3426 199691 1188783 201 39251150

(4768) (277474) (2101723) (202) (113681813)

Jan-2012 3329 156225 931658 201 29531134

(4769) (217865) (1292247) (201) (66918906)

Feb-2013 3496 220417 1167273 202 32126170

(4579) (219033) (1855381) (201) (101761010)

Feb-2012 3644 210967 1175731 202 34860187

(4376) (150267) (1212345) (201) (63651616)

注:无括号数据为日本对中国出口,加括号数据为日本从中国进口

2.日本对中国出口贸易的二元边际分析

日本对华出口贸易的二元边际分析结果见表2.如果两国间贸易额的下降是由需求冲击导致,那么贸易产品和数量都会减少;如果是供给因素起作用,那么贸易产品降低很少甚至上涨.从表2可以得到以下重要结论:

1、就日本对华出口变化总效应而言,研究期间内日本对中国全部产品出口在“事件”后出现了明显的同比下降,这种下降已经远超出季节因素对出口的影响.以每年1到2月为例,这两个月日本对中国出口一般会有很大的同比增幅,是拉动年度出口贸易增长的主要月份之一,但2013年这两个月分别为只增长1.91%和下降了16.45%,相比往年同比下降是非常明显的(如2007年1到2月各自同比增长49.71%和8.37%,直接拉动全年出口增长).

按细分产品来看,导致出口下降的主要因素来自于消费品出口的剧降,4个月分别降低了44.53%、40.28%、34.37%和43.53%.这段时间是中国传统节日集中的区间,消费需求旺盛,往年也是有大幅度的出口增长月度,但“事件”后的传统出口旺季反而下降剧烈,显示出“事件”后中国消费者对日本产消费品的消费倾向降低,“抵制日货”运动对日本消费品出口产生了较大的实际影响.另一方面,日本对华中间品出口下降的幅度较小,2013年1月还同比增长,即日本对华中间产品出口受到负面影响远小于消费品出口,考虑到“日本向中国出口中间产品-中国向美欧出口最终产品”是所谓“东亚贸易模式”的特征,说明至少在研究期间内中日两国以中间产品联系的东亚生产网络的运转并没有受到严重影响.

2、从贸易深度边际和广度边际的分解来看,日本对中国出口贸易额的下降主要是由于贸易深度边际而不是广度边际造成的,这一结论和以前的金融危机时期(如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时期)贸易下降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 (Bernard等,2009;Haddad等,2010) [1]、[2].这意味着当造成贸易下降的基本因素改变后,贸易将会恢复较快,反之如果中日领土争端持续发酵将会使贸易很难恢复.

就细分产品而言,日本对华消费品出口急剧下降影响最大的是由于贸易深度边际中的数量效应,4个月同比下降都在50%以上,最高的在2013年1月同比下降了69%,同时数量效应为负而效应为正,显示出口额的下降可能更多的是由于出口供给的减少,即日本出口厂商主动减少了对中国的出口.此外从贸易广度边际来看,日本对华消费品出口出现了显著的产品退出效应,4个月平均的产品退出效应达到3.4%,不仅远高于全部产品的平均退出效应,而且也远远高于消费品的进入效应,形成了企业和产品的净退出,是在美国金融危机时期日本对东亚地区出口(以汽车为代表的)消费品退出效应的一半(Ando和Kimura,2012)[3](261–287),显示”事件”后有很多的消费品种类已经退出了中国市场,这也证实了“抵制日货”在消费品领域产生了相当巨大的效果. 表2 日本对中国出口贸易的二元边际分解(与去年同期相比)

数量效应 效应 进入效应 退出效应 总效应

全部产品

2012年11月 -7.19% -7.38% 1.55% -1.58% -14.60%

2012年12月 -18.60% 2.33% 1.63% -1.60% -16.24%

2013年1月 16.44% -14.16% 0.05% -0.42% 1.91%

2013年2月 -10.21% -5.68% 0.06% -0.63% -16.45%

消费品

2012年11月 -59.65% 19.23% 0.94% -5.05% -44.53%

2012年12月 -51.00% 14.79% 0.64% -4.70% -40.28%

2013年1月 -69.22% 37.06% 0.05% -2.26% -34.37%

2013年2月 -67.02% 25.84% 0.03% -2.38% -43.53%

中间产品

2012年11月 -13.64% 2.46% 0.63% -1.64% -12.20%

2012年12月 -19.69% 6.45% 0.66% -1.61% -14.19%

2013年1月 8.13% 2.28% 0.03% -0.10% 10.35%

2013年2月 -20.64% 9.72% 0.01% -0.18% -11.09%

来源:日本海关贸易统计数据库和作者计算

中间产品4个月中有3个月是数量效应为负而效应为正,这说明出口下降更多的是出口供给减少造成的.此外中间产品的退出效应远大于同期的进入效应,4个月的平均在0.88%,超过了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0.7%)和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时期(0.5%),Ando和Kimura(2012)[3]的研究显示即使在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和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时期,日本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生产网络出口的以机械零部件为代表的中间产品出口仍然保持相对稳定,显示出东亚生产网络在应对外部冲击时的稳定性.这些都说明尽管暂时日本对华中间产品出口贸易并没有受到如消费品那样巨大的负面影响,但是出口供给的减少和退出产品的增加将必然会对以中日为核心的东亚生产网络受到重大影响,如果趋势不得到逆转的话,这种负面影响会随时间流逝逐渐显著起来.

2.中国对日本出口贸易二元边际的结果分析

中国对日本出口贸易二元边际的分析结果见表3.从表3可以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1)总体上,中国对日全部产品出口没有受到”事件”的很大影响,除了1个月有轻微下降外,3个月同比增长,2013年2月大幅度增长21.09%.按细分产品看,中国对日消费品出口在”事件”后几个月中下降幅度很小,而且在2013年都实现了同比增长,尤其是消费品增长高达25.28%,直接带动了全部产品的出口增长.中间品的对日出口在”事件”后也出现了连续的同比减少,其下降幅度远超过消费品,显示出中国对日的中间品出口受到的负面影响大于消费品出口.

表3中国对日本出口贸易的二元边际分解(与去年同期相比)

数量效应 效应 进入效应 退出效应 总效应

全部产品

2012年11月 -0.46% 4.53% 4.05% -2.45% 5.67%

2012年12月 -3.99% -1.29% 5.18% -2.25% -2.36%

2013年1月 -0.68% 7.22% 0.45% -0.76% 6.24%

2013年2月 10.22% 10.93% 0.60% -0.66% 21.09%

消费品

2012年11月 -2.03% 5.77% 0.03% -5.56% -1.80%

2012年12月 -3.82% 5.62% 0.04% -5.09% -3.25%

2013年1月 -13.04% 11.71% 1.03% -1.04% -1.34%

2013年2月 15.60% 9.37% 0.96% -0.65% 25.28%

中间产品

2012年11月 -3.09% -2.86% 0.39% -0.88% -6.44%

2012年12月 -10.11% -0.54% 0.42% -0.96% -11.18%

2013年1月 1.09% -4.14% 0.18% -0.85% -3.71%

2013年2月 -1.43% 5.23% 0.18% -0.61% 3.36%

来源:日本海关贸易统计数据库和作者计算

(2)从贸易深度边际的数量效应和效应变动来看,中国对日本出口的全部产品在四个月中经历了“出口供给减少-进口需求减少-出口供给减少-进口需求增加”这样一个变动过程,相比日本对华出口,中国对日出口的数量效应和效应变化更小,但进入效应和退出效应变化更大,这背后的原因可能与中国对日出口商品结构与商品水平有关,即整体而言中国对日出口的产品大多为低廉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并且在日本市场占有率超过超过一半(2012年占有率约为60%),因此短时期内难以替代.

就细分产品而言,尽管从总效应看不出消费品出口受到影响,但是从贸易广度边际看,在“事件”后的两个月也出现了较大的产品退出效应,从数量效应和效应变化看,在前3个月出口供给也是一直减少的,直到2013年2月才出现需求增加,因此可以推测“事件”后对日本进口中国的消费品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尽管这种影响比中国进口日本的消费品的要小.中国对日的中间品出口受到的负面影响大于消费品出口,其变化也是主要受贸易深度边际影响,产品进入、退出效应对总效应的影响不大. 五、主要结论

本文基于贸易二元边际分解方法,利用2012年11月到2013年2月的中日两国进出口贸易的月度数据,测度了“事件”后两国产品(包括全部产品、消费品和中间产品)贸易变化的二元边际,并进一步分解为数量效应、效应、产品进入和退出效应的变化,主要结论有以下几点:

1、日本对中国的全部产品出口在“事件”后出现了明显的同比下降,这主要是由于消费品出口的剧烈下降,显示两国领土争端对日本无论是全部产品整体还是消费品出口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中国对日本的出口则无论是全部产品还是消费品出口在“事件”后没有受到负面影响.从这点上来看“事件”对日本出口贸易造成的损失超过中国.

2、从贸易二元边际来看,日本对中国出口贸易额的下降主要是由于贸易深度边际造成的,对消费品出口急剧下降影响最大的是贸易深度的数量效应,贸易广度的产品退出效应也很显著,这意味着如果造成贸易下降的基本面因素得不到扭转,日本对中国出口贸易将很难恢复.“事件”对中国对日的消费品出口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尽管这种影响比日本消费品出口受到的影响要小.

3、“事件”对中日两国组成的东亚生产网络的影响可以通过两国间中间产品贸易额变化反应出来,比较而言日本对华中间产品出口受到的影响要小于消费品出口,而中国对日中间产品出口受到的影响要超过消费品出口,显示出东亚生产网络具有相当的稳定性.但是从贸易广度而言,日本对华中间产品出口的退出效应仍然超过了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时期和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时期,如果这种趋势持续下去的话,对“日本向中国出口中间产品-中国向美欧出口最终产品”的“东亚贸易模式”负面影响将会随时间流逝逐渐显著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