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结构化调整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对吉林省的

更新时间:2024-02-0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9916 浏览:36509

摘 要 近年来,次贷危机使得世界经济格局有了新的变化,主要经济体经历了一次沉痛的打击,在摸索中逐步探求新的增长方式和增长点.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进一步增大,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日益,然而,这都给中国的贸易出口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一方面压缩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就业市场,另一方面,中国国内对外贸易就业人数还在进一步的增长,总而言之,新的更加严峻的经济形势对我国对外贸易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关 键 词后危机时代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人才培养

我国的对外开放正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中国的市场化经济模式也在逐步受到世界的认同,正是急需大批新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时候,然而,经过对就业市场的进一步调查和分析,我们发现,传统高校培养出的国际贸易人才不能很好的适应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表现出了专业能力和技术水平不过硬等等问题,这样的结果引人深思.


只有进一步改革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方式,才能为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提供不竭的动力,而改革的根本出发点是使人才适应国际社会发展的需要,重新探究国际人才市场失衡的主要原因和我国该领域传统教育的局限性后,我们针对这些市场提出的具体的要求应做出相应的变革.

一、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要讨论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就得从市场出发,从市场失衡的基本原因出发,造成国际贸易人力资源供给结构形失调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传统的人才培养的出发点需要调整

在国际贸易领域,按照传统的贸易培养方式,更多地注重于理论的研究和培养,大体的培养方向和其他专业没有本质的区别,强调全面的,大方向的培养,忽略细致的,具体领域的专门学习.随着世界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调整,贸易分工进一步细化,岗位专业化程度也日益提高,就要求我们的教育模式发生相应的变革,针对类似于国际商务,国际物流,外贸跟单之类新兴的发展方向提早为学生明确学习的内容和实习的方向.

(二)实践环节重视程度有所提升,但力度仍然不够

传统高校的培养方式仍然是重理论,轻实践.随着近些年来教育水平的提高,专业硕士的数量有所增长,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国家也将进一步对专业人才提供大量的财力和物力支持,然而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培养贸易人才方面仍然有很大的不足.首先,对现实、热点的问题关注度不够,视野相对狭窄;其次,对人文艺术的培养力度不足,使学生不能很好的适应对外贸易中的文化差异;另外,忽略了对学生身临其境的培养,不能让学生尽早的了解贸易环境,贸易方式,甚至缺乏同贸易伙伴的基本沟通能力.

(三)调整贸易人才结构

国家整体经济结构调整使贸易市场的结构调整过程出现了扭曲.中国经济大环境对贸易小环境的发展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随着中国经济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的主流,金融业在中国经济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提升,从事金融业的就业者也日趋增多,虽然经过了多年的国际贸易知识的学习,但很多就业者却将就业方向定位在了金融,甚至国营企业或者国家公务员,就业方向的偏离造成了国际贸易领域大量的人才闲置和人才浪费.

二、国际经贸人才培养要符合贸易结构调整

市场是检验人才价值的最好环境,而市场的反应也是检验教育是否合格的主要标准.所以,教育的革新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就业者尤其是毕业生可以更好的融入市场和创造价值,以此为落脚点,如何是专业结构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发展相适应,如何整合有限的教学资源就成了人才培养战略主要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转变教学的理念,从实用的角度出发

进一步调整理论和实践之间的比例关系,让学生从诸如国际贸易的反倾销,国际知识产权的保护,国际贸易的各种壁垒等等最实际的问题考虑,引起学生的兴趣,把国际贸易领域最前沿的发展方向尤其是我国在这一领域遇到的主要问题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可以以实际贸易中的问题为导向,更好的理解书本中的基础理论内容,而不再以传统的理论来主导实践的方式进行.

(二)将原有的国际贸易的教学分工进一步细化

经过长期的“双师型”教育模式的探索,效果并没有预期的那样令人满意.从传统意义上来说,国际贸易是一项既需要有很好的贸易学基础知识,又需要很好的外语能力的学科,然而,以我国现有的高校的一般的师资力量很难有效地开展双语教学工作,与此同时,外国国际贸易学的相关专注也缺乏很好的译本.

基于这一问题,可以考虑将原有的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方式进一步分成两块,以外语为主,国际贸易知识为辅的学习方式和以国际贸易知识为主,外语教学为辅的两种教学导向并存,更注重学生的“专”而非“全”应该成为未来教育革新的一个新的方向.

(三)向贸易强国学习

更加注重学生对非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人文素养的进一步提升.国际贸易本身是一门人与人交流的学问,传统的学科培养主要针对于贸易所能带来的利益和贸易的过程和形式,没有体现出贸易背后的东西和贸易给一个国家带来的非经济利益的影响.

随着中国在国际贸易中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在贸易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国家软实力也日趋重要,在学习国际贸易基础知识的同时,进一步要求学生对贸易对象国家的文化提升了解,同时让学生之间通过模拟贸易等形式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社交礼仪以及和贸易相关的社会学、管理学知识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

(四)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贸易环境和实际参与贸易活动的机会

以吉林财经大学为例,与吉林省海关合作,创办了国家首批国际商务专业学科,使学生可以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更好的了解我国国际贸易的最新的发展情况,并通过实地学习,掌握最实际的贸易操作流程以及与贸易相关的法律法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于教育而言,没有哪种形式比这样的实习更为有效.

三、对吉林省国际经贸人才培养提出的意见 针对上述所说的教育模式的变革,部分国家发达地区的高校已经做出了反映,而这些地区性的、实验性的教育方式的变革也给我们吉林省教育提供了很多的启示.

(一)要尽可能的使教育符合全局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长吉图经济开发区的成立和进一步的发展,吉林省尤其是长春市已经成为了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兴地区.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便利的水路运输条件都为吉林省对外贸易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以此为导向,我省教育部门应进一步提高对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重视,加大这一领域的投资力度,从而有效的从经济基础上支援教育的发展,于此同时,教育的发展也可以为市场提供足够的人力资源,促进本省内的贸易结构改革,逐步摆脱过度依赖国内贸易的被动局面.

(二)要进一步扩大省内教育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国际贸易的发展必将成为拉动吉林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国家的重视和政策的进一步支持使得省内高校在贸易领域的教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各高校相继的成立了经济学、数量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基地班,然而各高校之间的师资力量并不协调,合作的广度和深度都并不理想,学术交流的热情和效果并不成正比.如何转变思想,认识到知识的交流本身也是贸易交流的一种形式,省内交流的进一步发展可以得到类似于贸易保护的总体经济进步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要尽可能的发挥自身优势,尽快的确定吉林省贸易的优势领域并着力发展相关领域的教育

长吉图经济一体化的加速使得吉林省区域贸易研究的要求进一步紧迫起来,如何更好的利用区域内的经济,通过降低运输的成本和提升区域资源整合能力取得经济的长足发展是未来的主体,而针对这一目标更多的培养区域经济和区域贸易,尤其是了解本省内情况的就业者也就自然的成为了贸易领域教育的主要目标,如何利用现有的农业和汽车制造业方面的优势,更多地从水路而非陆路进行贸易都将是新型贸易人才所学习的主要方向,而这些人才也都需要我们通过更加优良的教学模式来“孵化”.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