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未来的中拉经贸关系

更新时间:2024-02-1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885 浏览:7039

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势头未减.在大洋彼岸,拉美和国家正逐步摆脱了经济危机的困扰,步入新一轮增长周期.在此背景下,中拉经贸关系,不仅延续了上世纪90年代以来持续增长的态势,而且在新的国际环境下不断扩大交流与合作,逐渐步人“黄金时期”.

21世纪:中拉经贸关系的黄金岁月

新世纪以来中拉经贸关系的发展呈现如下特点:

首先,贸易是中拉经济关系的核心.2001-2006年仅仅5年,中拉贸易总额一跃增至638亿美元,翻了两番还多.中国迅速成为巴西、智利、秘鲁、阿根廷等国的全球第二、第三大贸易伙伴.

除增长快速外,中拉贸易关系还呈现出贸易伙伴集中的特点.地理意义上的拉丁美洲共有33个国家和若干未独立的地区.但我国在拉美的贸易伙伴相对集中,仅巴西、墨西哥、智利、阿根廷和巴拿马就囊括了中拉贸易额的76%.

此外,中拉贸易结构简单且相对稳定.我国对拉美出口的主要商品为机电设备,从拉美主要进口能源型、资源型产品以及农牧食品.

第二,中拉之间的直接投资持续增长,但投资规模难以同迅速扩大的贸易相比.中拉彼此都不是对方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国.

第三,中拉双方深化经济关系的愿望随着双边经贸关系的发展不断增强.多边贸易框架下的Doha回合陷入僵局,拉美国家希望通过双边自由贸易安排进一步发展同中国的经贸交流与合作.2006年10月正式实施的《中智自由贸易协定》以及2008年1月份即将启动的中国秘鲁自由贸易谈判就是这一愿望的反映.

最后,纵观40年中拉经贸发展轨迹,不难发现,双边经贸既没有因为拉美国家70、80年代的军事而中断或者停滞不前,也没有因为意识形态的接近或者相悖而突然扩张或者逆转.“非意识形态化”和“非政治化”成为中拉经贸关系发展的另一大特点.这不仅说明双方都不在对方的国际政治日程中占有优先地位,更表明了各自经济利益第一的实用主义外交立场.

中国因素:中拉经贸关系的源动力

高层互访以及政府间协议固然为中拉经贸关系的发展提供了便利,但中拉经济关系的发展并非政府有意推动的结果.事实上持续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才是中拉经贸关系飞速发展的根本动力.

如前所述,中拉经济关系的核心是贸易.中拉贸易迅速发展是在中国对全球贸易迅速扩张的大背景下实现的.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中国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和第三大贸易国.快速增长的经济需要大量能源、原材料的投入.城市化以及粗放式经济增长带来的环境问题,使耕地质量退化、面积减少.另一方面,人口总量不断增长使国内农牧产品和食品的需求不断增长.供不应求的缺口需要通过进口弥补.此外,国民收入的提高刺激了对高端农牧产品和食品的需求,这一需求中有相当一部分需要通过进口来满足.而拉美国家,特别是南美国家的能源、自然资源产品以及农牧产品和食品在国际贸易中具有比较优势,因此,顺理成章地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所需要的能源、自然资源产品以及农牧产品和食品的供给国.

“入世后”中国的机电产品以及部分轻工产品在更为自由的国际贸易安排中,以低廉的和良好的性能长足进入各国市场,拉美国家自然不是例外.

这样,中拉经济结构的互补性在中国经 济迅速崛起所产生的巨大需求的推动下变成了互利共赢的现实.

投资、消费和出口被称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近6年拉美经济之所以能够实现持续增长,出口是贡献最大的一驾马车.联合国拉美经委会在分析拉美经济之所以能够进入一新的增长周期时指出:“亚洲新兴市场大国,如中国、印度开放程度的提高,使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日趋显著.其对能源以及基础产品的需求以及工业制成品的供给对拉美贸易条件的积极影响将具有长期性.”

中国威胁:一个伪命题

中拉经贸关系长足发展中,并非没有杂音鼓噪.一段时间以来,美国和一些拉美国家的少数利益集团,开始鼓动某些学者和媒体,渲染“中国威胁拉美”或者“中国殖民拉美”的论调.

然而,这些论断经不起以下事实的检验和逻辑推理.

首先,中国对墨西哥贸易顺差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两国经济互补性不足.当两个国家发展程度相近、贸易结构类似时,劳动力更为廉价的中国自然具有了比较优势.而且墨西哥在美国市场上的被动地位将不是一成不变的.当今的国际贸易中,及时交货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墨西哥既可以作为美洲自由贸易区成员在北美市场得到中国无法获得的优惠,又可以凭借地理位置优势尽享物流便利.

其次,上世纪80年代的债务危机使拉美国家进口替代工业化进程被迫中断.在随后的经济改革中,拉美国家的产业结构基本上没得到实质性的调整.多数国家的出口结构存在技术含量、附加值不高、国际竞争力低下的问题.因此,那些遭遇“中国因素”威胁的拉美国家,与其动辄指责中国“倾销”,倒不如致力于国内产业结构升级,从根本上解决竞争力问题.

第三,主观上,中国无意将拉美变成原材料供给国和制成品倾销地,客观上,经过近30年的发展,中国已经具有向拉美投资、帮助拉美发展经济的实力.2006年中国的外汇储备已排名全球第一.迫于货币升值的压力,出于分散风险、提高“中国美元”的回报率的考虑,中国政府已经着手建立外汇基金投资于海外高质量的资产.拉美国家丰富的矿产、能源和农牧业渔业资源,对中国经济的吸引力是不言而喻的.大量的中资企业已经走出国门,投资拉美的能源、资源产业、制造业乃至怎么写作业.这些投资对扩大拉美国家的正规就业,解决多年来拉美政府所欠的“社会债务”无疑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例如,2007年9月中国一汽同墨西哥萨利纳斯集团牵手,出资1.5美元建立合资企业.在奠基仪式上,墨西哥总统卡尔德隆表示,仅此一项投资,就可以向4000多名墨西哥人提供体面的就业机会.


此外,多年来,拉美国家公共投资严重不足,基础设施不能及时更新和完善,这一问题已成为制约拉美经济发展的瓶颈.中国企业正在探索通过特许经营的方式投资拉美的基础设施建设.此乃一石三鸟之举,其一,为在拉美其他领域投资的中资企业提供便利;其二,客观上增加了拉美各国的公共投资,是有利于拉美经济发展的长效之举;第三,拉美企业可以从中受益,降低经营成本.

事实上,有关中国因素对拉美国家来说是利还是弊,2006年12月拉美经委会就做出过结论性的分析:中短期看,中国因素总体上有利于拉美各国的发展;长期看,中国因素的影响也是积极的,但是受损或者受益取决于拉美各国的具体情况,而且受益情况也将是不对称的.美国虽然对中国进入拉美耿耿于怀,但霍普金斯大学里奥丹洛伊特(RiordanRoett)教授在回答美国国会西半球事务委员会的咨询时仍然认为:“中国介入本地区,只要能有助于(拉美各国)产生贸易盈余,稳定经济增长,美国就不应视之为威胁.”

当然,国际各界对中国在拉美的作用有着更高的预期.2007年11月19日西班牙替代基金(Fundacion Alternativa)副主席在访问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时明确表示:“截至目前,中国同拉美各国的关系是积极的,是有益于拉美发展的.中国同拉美的关系不应当仅限于经济领域.中国作为世界性大国,应当在促进拉美的社会发展、政治稳定以及地区安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面向未来的挑战

“中国因素”已经成为诠释拉美经济走入新一轮增长周期的一个注脚.同时,中国在实现全面小康、建设和谐世界的宏业中,需要拉美国家的支持与合作.因此,进一步深化双边经贸关系符合中国和拉美国家的利益.面向未来的中拉经贸关系需直面如下挑战.

第一,中拉之间缺乏了解.中国人有句俗话“先交朋友,后做生意”.言下之意,生意场上,“信”字当头.没有信任,就没有诚信,没有诚信,就没有交易.而信任是建立在了解和理解基础上的.中拉相距遥远,语言文化、历史背景迥异,道德观、价值观的差异客观存在.因此,除正式互访外,有必要通过文化、学术交流、旅游、留学、探亲等活动增进人民间的了解,建立相互信任.

第二,“中国威胁拉美”、“中国殖民拉美”的论调在拉美仍有市场.笔者2007年10-11月间到墨西哥、厄瓜多尔和哥伦比亚进行短暂学术访问.在墨西哥,笔者惊异地发现,那些兜售旅游纪念品的小贩给中国人开出的都出奇地高.一打听才知道,许多墨西哥人认为中国人挤占了墨西哥人在美国市场的“地盘儿”,中国人抢了墨西哥人的钱而成了富翁.当代表团到哥伦比亚首都波哥大得中心广场拍照时,一个面貌癫狂的女子向代表团冲过来,高声指责“当今政府和中国佬儿跟美国人、日本人穿一条裤子.跟那些老牌帝国主义一样,中国佬儿对哥伦比亚不怀好意”.这些街头的寻常之举,不恰恰反映出拉美一些人对“中国威胁”的恐惧和“中国殖民”的反感吗扩大宣传,介绍和平崛起的中国,传播和谐世界理念是进一步发展中拉关系的重要环节.

第三,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拉美一些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不利于中拉经贸发展的政策措施.有些措施不一定是针对中国的,但毫无疑问,相关的中国企业会遭受较大的不利影响.因此,有必要广泛地建立双边乃至多边经贸监测和评估机制,将经贸磋商制度化,在“互利共赢”的框架内充分交流、达成共识,及时化解经贸领域的问题,并为建立自由贸易区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