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外国在华投资:规模与效应

更新时间:2024-01-1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3228 浏览:155473

【摘 要 】本文从近代外国在华投资的规模出发,分析外国投资对中国带来的效应,对这一系列的投资有一个客观而又准确的认识.

【关 键 词 】资本主义 在华投资 规模 效应 经济

近代外国在华投资主要指从1840年战争开始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这109年间,外国资本主义国家以不平等条约为基础的对华投资.这一时期的投资规模呈逐步增长趋势,而一般传统观点认为,外国在华投资因为基于不平等的条约,所以带来的效应有害无益,资本主义列强抢夺了资产,霸占了商港,榨干了劳动力,对中国展开了惨无人道的资本主义剥削,严重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而我们不能只看到外国在华投资的负效应,也应看到在华投资中积极的一面,其中的正效应是非常显著的,它刺激了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推动了中国市场经济现代化的发展.

一、近代外国在华投资情况概述

1840年战争开始,外国资本主义国家用搭载火炮的新式战舰轰开了中国封闭着的大门,受到武力威胁的清政府不得不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开始了近代中国的屈辱史.列强从这些不平等条约中摄取到了中国大量的特权,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逐步控制住了中国最为重要的几个通商口岸及交通路线,从根本上扼住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咽喉,自此以后,中国的贸易活动开始变得极为被动.这些资本主义豪强带来了大量商品在中国进行“轰炸式”推销,并开始将中国变为自己的原材料供应基地,每年从中国向外输出大量的原材料.至甲午战争时期,外国在华投资总值约为120万美元,以船运及商贸为主,但这个时期的在华投资属非法行为,不被清政府及其中国人民所接受,并遭到了抵制.

甲午战争爆发后,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步伐加剧,并开始使对中国的贸易行为变得合法化.其中《马关条约》的签订更将外国在华投资推向了一个,条约中明确规定:“允许日本人在中国的通商口岸设立领事馆和工厂,将商品销往内地的同时更免收内地税,享受高级别的片面最惠国待遇.”不仅是日本,英法德美等国家也相继在华设厂,使得这一时期的清政府呈现出一种“任人宰割”的状态.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法等资本主义被战局所牵绊,放松了对中国的贸易力度,曾一度导致贸易投资有萎缩现象,但不久便又恢复了增长势头.由1920年5.5%的增长速率到1930年的80%,短短十年的时间呈现出爆炸式增长.这一时期的在华投资主要集中在运输、矿产、金融、外贸等领域.1937年日本对中国开始了大面积侵略,对华投资也从之前的列强共享变成了日本独占,并将大片的沦陷区割为自己的殖民地,对殖民地内的资产及其企业实行“军管理”式掠夺.

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虽摆脱了日本的资产侵略,但从日本手中收回利益的英法等国继续着对华贸易.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彻底从帝国主义的统治中解放出来,结束了长达109年的不平等贸易史.

二、近代外国在华投资的规模

近代外国在华投资主要分为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其中主要投资表现为外国资本家在华修建铁路、经商、经营房地产生意等,而间接投资则主要表现为外国资本家向中国政府提供的高额贷款,其中直接投资占到了绝大部分比重,而间接投资则起到了辅助作用.从直接投资的规模上来看,近代外国的在华投资主要以甲午战争为界限,分为甲午战争前投资和甲午战争后投资两个时期.

首先是甲午战争之前的外国在华投资,这一时期的外国资本主义列强从通过战争打开中国的贸易大门开始,便不断地通过武力侵略和威胁来扩大对华贸易的范围与规模.随着开放口岸的增加,各种各样的工厂与企业相继出现,它们涉及到的领域主要为航运业及其加工业等,其中,船舶航运业为前期投资的重点领域,主要是为了便于进出口贸易.当时投资规模相对来说不是很大,但因为是主要领域,市场比较广阔,所以相对利润较高.

其次是甲午战争之后的外国在华投资,这一时期的外国在华投资规模较甲午战争之前有着显著的增长,其涉及的领域也从原先的船舶业和加工业拓展至制造业、铁路运输业和矿产房地产业等等.这一时期的投资者主要目的是为了在中国扎下根基,建设工厂在中国做长期贸易的打算.规模的扩大使得产业资本的疯狂增长,仅仅从1894年到1913年这短短的将近20年时间里,其产业资本就增长了20余倍,其投资力度可想而知.

总而言之,近代外国在华投资中,甲午战争前后两个时期的规模是有明显区别的:战争前期,投资者多为小资本家,只能借助不平等条约的保护从那些易获取利润且收益较高的领域入手,所以总体的投资规模并不是很大,但收获颇丰;战争后期,有了资本积累的外国在华投资者在华直接投资的总量增长迅速,并且从原先的小资本家成长为大型的垄断企业并不断的吸收和扩张,并不断向其他的领域方向延伸,形成了一系列相互依靠和扶持的资本体系,规模空前.

三、近代外国在华投资方式的特点

外国的在华投资主要以直接投资为主,间接投资为辅,这种投资区别于其他时期投资最主要也是最明显的特点就是,这些外国投资者均是以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为基础,以践踏中国的主权为特征进行的对华贸易,这种贸易是对中国及其不利的,是不被人们所认可的不平等交易,除了以不平等条约为基础,这些投资还存在以下几大特点.

投资地域集中化.纵观百年来的不平等贸易,外国豪强的对华贸易主要集中在其势力范围或者是殖民地内,其中也包括租借和条约中规定的通商口岸,很少涉及其他无关的地区.这就使得沿海地区成为了不平等对华贸易的主要集中点,而农村及其广大的内陆地区则很少被波及,没有成为外国资本家的对华贸易地域.所以,这一时期的外国对华投资地域呈现出一种集中在沿海而并未涉及内陆地区的形势.

主要投资国的不断更替.百年间,对华投资国呈现出一种此消彼长的趋势.从1840年战争开始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英国在对华投资国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长期控制着中国的大部分贸易活动,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等西欧国家忙于战争,分散了在中国的注意力,这让悄悄兴起的日本有了可乘之机.1914年后至1945年间,日本慢慢形成了“一家独大”的贸易局面,长期占领者中国的绝大部分资产交易,成为近代中国最大的贸易投资国.而随着1945年抗日战争的结束,中国人将日本人赶出了这片大陆,将原先由日本垄断的贸易资产解放了出来,但却遭到了美国的窥伺.这一时期,美国的在华势力日益膨胀,垄断了中国的贸易活动,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才彻底从这一垄断局面中摆脱出来. 外国在华投资资本结构的不平衡性.近代外国的在华投资并没有覆盖所有的领域,它们多集中在金融、交通、能源、原材料、贸易和房地产等产业,对农业及其制造业的资产投入少之又少,其中就1936年的统计数据表明,外国在华投资的资本结构就有31.26%投在了金融业上,而房地产业也达到了23%,贸易业也有17%,交通运输业则占有将近8%的比重,这些领域要么是便于收拢资金回国的,要么则是方便对华贸易的,均为吸收中国资金带来便利.

四、近代外国在华投资的效应分析

虽然近代外国投资占据了当时中国的主要资本市场,但当时中国的本土企业还是有一定发展的,所以这一时期的外国在华投资虽然极其的不平等,破坏了中国的贸易自由,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但从客观上讲,对中国的工业化进展以及资本主义市场的扩大起着推动作用,所以分析近代外国在华投资的效应,应主要从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两方面出发进行讨论分析.

其中负面效应是主要的.外国在华投资与其说是在做生意,倒不如说是在“暴力掠夺”,他们通过最初的到后期的玩弄股票欺诈、高额贷款、战后赔付在中国获得了大量资本.就调查显示,1930年美国商人的在华投资资金额度中就有高达67%是源自中国的,说明外国在华投资的大部分资金其实是在中国聚敛的,这就使得中国大量的资产外流,对中国的资本积累带来了巨大打击.这些资本主义国利用这些在中国“窃取”来的资产开办工厂与修筑铁路,并大量利用中国廉价的原材料和劳动力来榨取中国人的利润,打压了民族企业,最后这些企业资产被转移到国外,难以回流,这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虽然这种海盗式的掠夺卷走了大量资金,但不得不承认外国资本主义的在华投资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效应,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近代外国在华投资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加速了中国传统经济体制结构的瓦解,主要表现为自给自足的农耕自然经济的破坏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一手造就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并推进其发展.尤其是战争后,外国进口产品不断地流入到中国市场,机器制造品逐渐代替了传统的手工品,为防止外国人最大化的榨取中国市场的利润,第一批中国的机器制造业便诞生了,更涌现出了大量实业兴国的救国者,兴起了一大批民族替代工业,这些工业是在外国投资者的刺激下诞生的,标志着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萌芽.可以想象,这些外国投资者给中国人做出了榜样.中国有着大量的人力资源,而手工业生产始终与农耕活动的忙闲脱不了关系,中国人在外国投资者身上学到了经营企业的知识,将手上的资源和人力聚集起来,才能成立像样的企业,若是没有外国投资者的存在,那么就根本谈不上资本主义发展.

其次,外国的在华投资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济制度,大批的相关技术人员进入中国并引入了一套完善的经济体制.外国投资者虽无意将技术授予中国,但在从事生产和其他经济行为时,其实已经潜移默化地带动了中国生产技术的发展和变革,大批的中国资本家开始仿效外国的生产技术以及经营理念,他们摒弃了落后的传统工艺,采用现代化的生产线从事生产工作,大大提高了我国民资企业产品生产的效率,同时这些管理制度以及销售方法更利于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有助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必须要提及的一点,就是外国资本主义的大量入侵更带动了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如新的商贸口岸的开辟和铁路的修建,除此之外更是引进了蒸汽轮船等先进的交通工具,取代了中国古老的帆船和马车,要知道,交通的发展扩大了市场,方便了人员流动和货物的运输,极大地节约了商品销售的成本,对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尤其是中国几大口岸城市作为资本主义国的“根据地”,其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以上海、厦门为代表的几大港口城市现代化发展最为迅速,其中也有更多的民族企业在这里兴起,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

总而言之,近代外国在华投资既有正面效应,又有负面效应.它推动中国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同时又掠夺了大量资金及能源,限制了中国经济发展,是一把名副其实的双刃剑.而且话说回来,虽然这些正面效应显而易见,但这些投资所产生的正面效应能否真正的为中国带来实质上的发展,还是与民族企业的认识与能力有着紧密的联系,这就导致虽然外国对华投资为中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开了个好头,但在清政府软弱无能,民族主权丢失的多重影响下,并没能使中国资本主义像日本那样迅速的发展起来,这也与中国的国情有着一定的联系,所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投资的刺激之下也没能迅速发展起来,只有中国夺回了自己的主权,建立起一个强大的政府并独立地进行外资贸易,才能真正的推动中国市场经济现代化建设,而历史也真正证明了这一点.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