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毕业同学我的读书经验

更新时间:2024-04-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346 浏览:9345

我早就想和大家谈一谈,但是由于时间和身体的关系,今天才得如愿.你们毕业后是去作教育工作,又是学历史的,所以我和你们真正是同行.我从事教育工作几十年,研究历史也有几十年,时间很长,但是时间长,并不能说明问题.解放前在旧中国,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和自己思想的局限,走了很多弯路,浪费了很多精力和时间,所以成功的经验不多,失败的经验却不少.不象你们处在这样好的时代.你们大多数人在全国解放时,不过才十二、三岁,或者更小,是在党的教育下成长起来的,这是很大的不同.因为今天的社会处处都为青年着想,告诉你们应当怎样走,告诉你们为什么应当这样走.党和政府给你们尽量创造一切有利的条件,就看自己是不是努力了.只要努力,比起从前来就能事半功倍.

你们马上就要毕业了,本来我有很多话想说,但也不能一下都谈到,今天只谈谈有关读书的一些问题.这可能对你们毕业后在工作中自己进修时有所帮助.先谈一下我个人读书的经过.

十二岁以前,在学馆读四书五经,只是呆板地死背,不能背就挨打,只有用逃学一法来躲避.

十三岁发现张之洞的《书目答问》,书中列举很多书名,下面注着这书有多少卷,是谁所作,什么刻本好.我一看,觉得这是个门路,就渐渐学会按着目录写自己需要的书看.

十五岁广州大疫,学馆解散,因此不用学习科举的八股文,所以有时间读自己喜欢读的书,在三年时间里看了读了不少书,打下初步

础.

十八岁入京应试,因八股不好,失败.误听同乡一老先生的劝告,十九岁一面教书,一面仍用心学八股.等到八服学好,科举也废了,白白糟塌了两年时间.不过也得到一些读书的办法.有人问我当时读书是用什么办法,其实也没有什么别的办法,法子是很笨的,我当时就是“苦读”,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刻苦钻研,专心致志,逐渐养成了刻苦读书的习惯.

科举废后,不受八股文约束,倒可以一面教书,一面读书.当时读书,就是想研究史学.中间有几年还学过西医,办过报纸,但读书和教书从未间断,因此《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读过好几遍.可惜《四库提要》所著录的书,许多在广州找不到.

辛亥革命后重入北京,时热河文津阁《四库全书》移贮京师图书馆,因此可以补读从前在广州未见的书.如是者十年,渐渐有所著述.

我读书是自已摸索出来的,没有得到老师的指导,有两点经验,对研究和教书或者有些帮助:

一、从目录学入手,可以知道各书的大概情况.这就是涉猎,其中有大批的书可以“不求甚解”.

二、要专门读通一些书,这就是专精,也就是深入细致,“要求甚解”.经部如论、孟,史部如史、汉,子部如庄、荀,集部如韩、柳,清代史学家书如《日知录》、《十驾斋养新录》等,必须有几部是自己全部过目常翻常阅的书.一部《论语》才一万三千七百字,一部《孟子》才三万五千四百字,都不够一张报纸字多,可见我们专门读通一些书也并不难.这就是有博,有约,有涉猎,有专精,在广泛的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又对某些书下一些功夫,才能作进一步的研究.

我们研究历史科学,需要知道的知识幅度很大,要了解古今中外,还要有自己较专门的学问.如果样样都去深钻,势必由于时间、精力有限,反使得样样都不能深,不能透.但是也不能只有专精,孤立地去钻研自己的专业,连一般的基础知识都不去注意,没有广泛丰富的知识,专业的钻研也将受到影响.学习历史也是如此,中国不是孤立于世界之外的,不了解世界历史,学中国史就必然受到限制,就不能很好地懂得中国.研究宋史,不知道整个中国历史发展过程,则宋史也学不通.研究任何朝代的断代史,都不能没有通史的知识作基础,也不能没有其他必要的各方面的知识.

不管学什么专业,不博就不能全面,对这个专业阅读的范围不广,就很象以管窥天,往往会造成孤陋寡闻,得出片面偏狭的结论.只有得到了宽广的专业知识,才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全面解决问题.不专则样样不深,不能得到学问的精华,就很难攀登到这门科学的顶峰,更不要说超过前人了.博和专是辩证的统一,是相辅相成的,二者要很好的结合,在广博的基础上才能求得专精,在专精的钻研中又能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中国历史资料丰富,浩如烟海,研究的人,不可能也不必要把所有的书都看完,但不能不知道书的概况.有些书只知道书名和作者就可以了,有些书要知道简单的内容,有些书则要认真钻研,有些书甚至要背诵,这就是有的要涉猎,有的要专精.世界上的书多得很,不能都求甚解,但是要在某一专业上有所成就,也一定要有“必求甚解”的书.

同学们毕业之后,当然首先要把书教好,这是你们主要的任务;另外,在自修的时候,可以翻阅一下过去的目录书,如《书目答问》、《四库总目》等.这些书都是前人所作,不尽合于现在使用,但如果要对中国历史作进一步的研究,看一看也还是有好处的.

懂得目录学,则对中国历史书籍,大体上能心中有数.目录学就是历史书籍的介绍,它使我们大概知道有什么书,也就是使我们知道究竟都有什么文化遗产,看看祖遗的历史著述仓库里有什么存货,要调查研究一下.如果连遗产都有什么全不知道,怎能批判?怎能继承呢?萧何入关,先收秦图籍,为的是可以了解其关梁厄塞、户口钱粮等,我们作学问也应如此,也要先知道这门学问的概况.目录学就好象一个账本,打开账本,前人留给我们的历史著作概况,可以了然,古人都有什么研究成果,要先摸摸底,到深入钻研时才能有门径,找自己所需要的资料,也就可以较容易的找到了.经常翻翻目录书,一来在历史书籍的领域中,可以扩大视野,二来因为书目熟,用起来得心应手,非常方便,并可以较充分地掌握前人研究成果,对自己的教学和研究工作都会有帮助.

现在青年,有很好的机会,就是有参加实际锻炼的机会.你们这一班,从1957年考进师大,正是反斗争还没有结束,大家都投入了运动,后来又有整风、教育革命等运动,这都是最好的锻炼机会,尤其我们学社会科学的人,参加这种种政治运动,参加实际锻炼,是最需要的,也是很难得的机会.我常说这是时代所赐.四年来,你们在党的教育下和实际锻炼里,坚定了社会主义方向,提高了政治觉悟,有了比较明确的观点,善于分析问题,可以更好地明辨是非,又得到书本上得不到的活的知识,这都是最重要不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