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战地参观团”的死亡葬礼

更新时间:2024-02-0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050 浏览:16096

抗日战争爆发后,我八路军三大主力于1937年9月底,先后挺进山西抗日前线,通过充分发动、依靠群众,坚持开展广泛的游击战和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建立了晋冀鲁豫根据地,进行了长期艰巨的敌后斗争,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韩略村伏击战就是我八路军一个坚持游击战思想、成功伏击日军的典型游击成成例.最后仍在电视台重复热播的电视连续剧《亮剑》中,则真实地再现了这一历史场景!

1943年10月,日军对太岳军区进行大规模扫荡,我军一个主力团奉命调往延安转入外线作战.当该部进至临汾东北的韩略村附近、准备伏击敌人汽车运输队时,不料遇到由百余名日军军官组成的“战地参观团”.我军通过3小时激战,敌除3人漏网外全部被歼.此次伏击战运用灵活有效的战术取得了胜利,对支援根据地的反“扫荡”行动起了重要作用.

韩略村伏击战背景

1943年10月初,华北敌酋冈村宁次纠集日军两万余人,开始对我太岳军区实行“铁滚式三层阵地新战法”的大扫荡,企图将我军根据地彻底毁灭,建立其“太岳剿共实验区”.所谓“铁滚式三层阵地新战法”,即将日军主力和配属的伪军、特工队等编成3个梯队,在20公里纵深分三线配置,3个梯队以梳篦队形推进.

面对严峻形势,我太岳军区决定组织群众转移,将所属4个军分区12个基于团的1/3兵力,以连为单位分散,结合民兵、自卫队在根据地内坚持游击战,其他主力团转移到根据地外作战,采取内外线紧密配合的战术,反击日军扫荡.

10月中旬,当日军扫荡逼近太岳军区二分区时,二分区第十六团由分区司令员率领向同蒲线转移.10月22日,进至韩略村附近之南北挂地宿营.

韩略村,位于山西省临汾市东北25公里处,临汾到屯留的公路经过该村.韩略村周围日伪据点密布,是敌人的所谓“治安区”,但该地区我军群众基础甚好,地方工作坚实,各据点伪军内部均有我军的工作关系.

我军主力团进入该地区后,群众十分热情,当地的民兵积极配合息.主力团从当地干部处得知,每天上午有敌运输汽车数辆,由少数人押运,沿临屯公路东去,下午返回.该村西南一段公路,两侧是陡壁,便于我军伏击.为打击敌伪气焰,帮助地方开展工作,配合腹地反“扫荡”,该团决定在韩略村西南设伏,歼灭敌人汽车运输分队.同时,考虑到战后撤离的方便,团主力提前向安泽方向转移,留4个连担任伏击任务.


本篇论文转载于 {$getarticleurl}

“战地参观团”的末日

10月24日凌晨3时,主力团4个连的伏击分队进入伏击地区,派一个民兵排监视韩略村东面的敌人据点.8时,从临汾方向开来满载日军的12辆汽车(其中有3辆小汽车),当敌人的汽车进入我军伏击圈时,我军立即发起攻击,先将敌拦腰截断,随即发起冲击,与敌白刃格斗.经3小时激战,除3名敌人潜入一个小窑洞内漏网外,其余敌军120余人被我军全部歼灭,缴获轻、重机3挺,掷弹筒3具,80余支,击毁汽车13辆.我军伤亡50余人.

战后从缴获文件中查明,这是由日华北派遣军组织的“战地参观团”,来太岳地区参观新“扫荡”战法,其成员来自“支那派遣军步兵学校第五、第六两个中队”及其他军官一部,都是中队长以上军官,其中有旅团长1名,联队长6名.敌人做梦都不会想到本次的“参观学习”之行成为“死亡的葬礼”!

这次伏击战一次性歼灭百余名日本军官,对华北日军打击极大,极大地振奋了我抗日军民的反扫荡决心.事后,岗村宁次非常恼怒,将驻临汾日军第六十九师团长清水中将撤职,毙了韩略村据点的日军小队长.

游击战术的又一个伟大胜利

由于敌强我弱的客观现实,游击作战一般尽量避免正规的阵地攻击形式,更注重突然袭击或奇袭的形式,而此次伏击战便体现了游击作战的多种战术思想.

依靠群众,发挥人民战争的优势

我军一个主力团人数为1000人左右,为保证行动的隐蔽性,一般在夜间长途行军,白天休息,并避开主要交通干道.进驻韩略村南北挂地后,充分利用当地坚实的地方工作基础,发动、依靠群众,整团在敌人交通要道和据点群里隐蔽两天,而敌并未察觉.同时依靠当地干部和老乡,很快掌握了周边敌情,熟悉了附近的地形.在伏击战前后,从始至终得到了群众的积极支援和帮助:战前,当地群众为部队送水送粮,提供侦查情报,放哨警戒;战后,群众积极帮助部队清理战场,转移伤员.

该团本来是长途行军经过韩略村,正是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我军才能在日军据守之地大胆地伏击,并取得胜利.

果断行事,主动寻找战机

我军首长在了解敌人情况后,综合分析周边的地形和敌情,认为:尽管韩略村是日军所谓的“治安区”,并有日伪据点,但其人数不多,其中又有我内线人员.此外公路沿线多山地,便于布设伏击阵地,如果周密计划能够保证速战速决,快速撤离.我军官兵虽然经过长途行军,但战斗积极性高,整个行动符合游击战隐蔽、突然、主动的要求.由于这次行动对粉碎敌人扫荡计谋、鼓舞军民斗志有积极意义,遂大胆果断地决定伏击歼敌.

隐蔽待机,扬长避短近战歼敌

10月24日3时,各伏击分队进入伏击地区,利用田里高粱杆、玉米秸进行伪装.隐蔽约5小时后,即8时左右,终于等到了由临汾方向开来的满载日军的13辆汽车,但其丝毫没有察觉我军伏击部队的存在.当敌人的汽车进入我军伏击圈时,团指挥所发出信号,第六连首先射击,使用掷弹筒击中敌车队倒数第二辆汽车,汽车立即爆炸起火,最后一辆汽车跳下日军十余名,向我军伏击圈冲击,当即被该连用歼灭.该连一个班长带领两名战士跃上敌汽车,使用车上的重机沿公路射击,打击被困在车前面的日军.先头汽车之敌听到声后,立即加速行驶,想冲出伏击圈,但被第九连阻击.鉴于我军武器装备不如敌人,为扬长避短,发扬我军善于近战的优势,各连随即从阵地向敌发起冲锋,与敌展开白刃战.第四、第五连同时从两侧出击,与车上、车下和跳入沟内之敌展开激战,把敌人切成数段,残敌保护着几个指挥官进行顽抗,且有一挺机企图封锁我军冲击道路,我军第五连指导员郑光南命令本连二排集中火力打击敌机火力点,令三班长带集束利用有利地形向敌接近.随着一声巨响,敌机写作教程被消灭.敌被消灭大半后,失去了有组织的抵抗,开始向四面突围.经3小时激战,我军获得了绝对性胜利.

速战速离,令敌防不胜防

此次战斗,原定打击目标是只有少数兵力的运输队,所以只使用了4个步兵连的兵力.不料进入伏击圈的敌人是一支由百余名军官组成的“战地参观团”,大大超过了预定的数量,但各战斗连队不畏强敌,仍坚持战斗信念.为保证速战速决,战斗发起后,我军各部密切协同,拦头、击尾,一阵猛打之后,立即冲击,使敌人来不及反应,达到了速战速决的目的.战后我军部队在当地群众的积极配合下,打扫战场,收缴战利品,迅速转移.所以,当敌从临汾及正在我军根据地进行扫荡的部队中抽调三千余人,并出动飞机前来寻找我团主力决战时,我团主力早已经通过同蒲线,远离作战地域,寻找新的歼敌战机了.

正如韩略村伏击战,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游击作战令敌防不胜防.我军寻找有利环境与敌人进行战斗,“来无踪,去无影”,敌人常常被牵鼻子走,惶惶不可终日.可以说,抗日战争中,我军正是通过游击作战才达到了壮大自己,消耗、疲惫敌人的目的,也为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

编辑 郑双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