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实践教学面临的挑战与困境

更新时间:2024-04-0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078 浏览:10486

【摘 要】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呼声从未停止,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的困境也从未逾越,因诸多大学把学生取得学位证同大学英语四六级成绩挂钩,加之用人单位看中毕业生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基于功利主义,大学英语教学越来越与四六级过关率暨应试教育挂钩.与此同时,随着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加之现在整个社会的浮躁心态——急于求成,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关 键 词 】大学英语;实践教学;挑战;困境

从实质上讲,大学英语实践教学就是让学生在真实、半真实情景中,运用所学的语言基础知识进行听、说、读、写、译等技能实践的过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呼声从未停止,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的困境也从未逾越,因诸多大学把学生取得学位证同大学英语四六级成绩挂钩,加之用人单位看中毕业生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基于功利主义,大学英语教学越来越与四六级过关率暨应试教育挂钩.与此同时,随着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加之现在整个社会的浮躁心态——急于求成,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目标困境

大学英语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听和读属于语言的输入,而说、写和译属于语言输出.这五项技能不可偏废,不能说哪个重要哪个不重要,但大学英语的教学时间非常有限(一般周学时为四学时),眉毛胡须一把抓且显得重点不突出,教学效果也一般.

(一)知识目标困境

在第二语言教学或外语教学中,教师要了解:①学习者需要学习的内容;②确认学习者已知什么和不知什么;③了解学习者的情感因素.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在1958年根据知识能否清晰地表述和有效地转移,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和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很多同学在过去几年的英语学习中已然形成了语法就是英语知识,老师不讲语法就没有收获的思维定势.很多学者和高校教师提出了分层教学,如根据入学英语成绩或者根据入学英语水平测试划分不同班级进行教学,马晓华提出“隐形分层教学”等方法来试图解决这一难题.但英语五项基础技能知识该如何确定为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哪些应设定为大学英语实践教学的重点目标,如何体现英语教学的实践性与具有中国特色的考级应试性相结合等等仍然是一大挑战.

(二)能力目标困境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拟定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各高等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按照《课程要求》和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设计出各自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将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有机结合,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这里以学生口语能力目标为例,大学生的口语水平层次如何界定,口语内容应该如何确定等等,因学生学不同专业,就业选择各不相同,对英语口语能力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如何在用一本教材分解出不同的口语需求,又如何根据大班70个人又或80个人的大班展开需求各异的口语教学等等这都成为大学英语这门公共基础课教师面临的重大挑战.

(三)情感目标困境

除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外,情感目标也是重要教学的教学目标之一,然这套教材是如何体现对学生的情感目标的,是否具有完整性、科学性,如何确定这些目标的实现显得非常重要.

二、途径困境

“大学英语教师自身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是远远不够的,他们更需要的是对现代教育理念的理解”.20世纪8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卡罗尔等首次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认知教学法.认知教学法强调人类大脑的智能作用,把语言学习看做是智力活动,主张语言学习以学习者为中心,让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其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发现语言规律,掌握语言知识.英国教育学家科德提出外语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正如Cook所说:“交际法把重点放在一定情景下的两个人的相互作用,也就是韩礼德所说的语言的‘人际交往功能’( interpersonal).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近年来在西方国家兴起的一种新的学习理论,是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历经对皮亚杰、布鲁纳、维果茨基、维特罗克等人的早期建构主义思想的不断发展,认为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同时伴随着对认知心理学的批判和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形成了建构主义理论,它的基本观点是:学习者对于客观存在的外部世界,是根据自身的经验来理解并赋子意义的.

但可谓“教有良法,教无定法”,没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法,也不可能用某一单一灵丹妙法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每种方法有自身的侧重点和优势,同时也存在不足,如早期盛行的翻译法,对培养笔译人才立下汗马功劳,但随着改革开放,我们需要对外交流,就需要大量用于口语交流的人才,包括今天的中国,随着中国2012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日趋显著,随着中国大国外交的开展,中国同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英语的用途日益广泛,我们需要一批复合人才,既要求懂专业,也要求英语熟练,不管是口语还是文字功底,不仅听得懂、看得懂,而且还要求能作出回应.我们为深化大学英语实践教学,一方面注重课堂,注意语言输入与输出的关系,加强对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注重第二课堂,如成立大学英语协会,老师指导学生开展影视欣赏、话剧排演、英语角、英语演讲比赛、辅导鼓励学生参加全国大学英语竞赛、翻译比赛及写作比赛等等.虽然形式很多,内容也很广泛,但这些途径该如何科学抉择,科学组合,如何避免形式很累,心底发荒依然面临着许多现实挑战.

从国外语言教学研究者的研究方向上看,他们把重点放在研究学习者的语言能力(language aptitude)、学习者因素(learner factors)、学习策略(learning strategies)上,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语言学家和外语教育家努南(Did Hunan)强烈主张以学生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他以自己教学实践为基础给以学生为中心下了定义:“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什么,怎样教,何时教,怎样评都应根据学生的情况决定”.哈庆森(Hutchinson)指出:“学生中心论忽略了课堂这个各种社会下的大背景.” H·G·威多森(1990)指出:“无论我们认为应该给学生多少主动性,作为保证教学的教师的权限不能减少.”大学英语实践教学中,如何把握“以学生为中心”而又不失去“教师的权限”,如何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心理特征暨情感基础、学习风格或学习习惯及国家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选择“适当的教学途径”来实现“可预期的教学目标”和达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仍然“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三、资源困境

资源困境指教学资源与教学需求之间的矛盾.马斯诺曾在1968年和1970年两次提出人的需求金字塔式梯级等级表,依据该表,人类的需求是低级向高级逐级递增的,包括基本生理需求(Basic physiological need)、安全需要(Need for safety and security)、归属和爱的需要(Need for interpersonal closeness),尊重需要(Need for self-esteem)、认知需要(Cognitive need)、对美的需要(Aesthetic needs)和自我实现的需要(Self-actualization).人有各种需要,大学生求学的需求主要包括认知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但同时有其他方面的需要,而这些需要同供给之间存在的供需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

(一)教学硬件选择

随着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大学英语实践教学越来越依赖于这些新型手段的运用.现在大学英语实践教学面临的硬件资源矛盾似乎已经从资源不足到资源过剩,变成选择者的困惑,资料资源如此“丰富多彩”、“玲琅满目”,选择的时间要多于使用和学习的时间了,为选择资源被转移注意力的时间超过了学习的有效时间了.加之,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技术是好,但每个老师都用,学生从早到晚都在音响的噪音中学习,不要讲辐射和审美疲劳,想借多媒体来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目的恐怕要泡汤了.


(二)师资配置矛盾

教师的水平决定了教学质量的高低,但一个知识渊博的老师并不一定会有好的教学效果.可见教师的知识水平并不一定和教学效果划等号,教学效果从老师的角度来分析,知识水平只是要素之一,要达到好的教学效果,恐怕离不开教学手段的选择、教学课堂的管理、教学内容的取舍等等.然大学英语师资不足,学校为节约成本采取大课堂教学,少则70-80人,多则上100人,这是严重违背语言教学规律的,教学效果也可想而知.另外大学英语教学在学校甚至院系中的地位尴尬,一方面每年四六级考试学校如临大敌,整个学校忙的不亦乐乎!学士学位同英语等级挂钩也显示出学校高度重视,但为过四六级,多少莘莘学子花掉宝贵的学习专业的时间,多少学子冒着高风险写答案请写作教程,市场上考级资料与培训班处处皆是,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链,这种对英语过度的“钟情”和“偏爱”已然发展成为一种社会“病态”,许多“学而不用”、“学而无用”浪费了多少学子的青春年华;另一方面大学英语被视为绿叶,仅为衬托,许多人瞧不起这门课,甚至瞧不起大学英语老师,认为这门课内容简单,试问幼儿园的小朋友学的知识可谓简单、小学的也不难,难道我们因为知识简单也瞧不起这些“启蒙老师”和“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吗?我想但凡有教学经历的人都知道,教学的难度不是靠知识的“难易”来确定的,老师的尊卑也不是靠“知识的多少”来衡量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惑之不解,道之不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