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语文兴趣

更新时间:2024-02-2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9577 浏览:4223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只要能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他们自然会进入学习的境界中,进行自觉、自主地学习.然而,在现实的学习中,我们的一些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再浓厚.他们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更多的,他们只是被动地完成学习的任务.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不浓呢?

1.教师自身的原因

教师的教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如果教师对教学没有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课堂教学缺乏足够的,学生又怎么会兴趣盎然、满怀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呢?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自问:我们对教学是否充满了兴趣?我们的课堂是否充满了?当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再浓厚,我们是否应该更多地思考自己的教学呢?

2.学生自身的原因

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景:教师一腔热血、四射,一些学生却面无表情、无动于衷.教师的满腔热忱付诸东流、化为乌有,这不能不让教师感到心痛.的确,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部分学生没有表现出语文学习的兴趣,这也是一个客观现实.

3.教材的原因

毋庸置疑,教材上所选的课文都是名家名篇,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美文佳作,集思想性、人文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十分适合学生的学习.但同时不可否认,教材的部分课文太过注重思想性、人文性,忽视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忽视了学生学习的感受和能力.

4.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过于单一,学习的方式过于简单


如何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4.1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学生敢于参与的先决条件.学生只有在不感到压力的情况下,在喜爱所教老师的前提下,才会乐于学习.教师首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多沟通,贴近学生,跟他们交朋友,在生活上、学习上都关心他们,做学生的之心朋友.使学生有话乐于跟老师说,有事乐于同老师做,从而激起对老师的爱,对语文的爱;其次,教学要平等,要面向全体施教,不能偏爱一部分人,而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却漠不关心.美国的门肯所说:“儿童最好的老师是本质上富有童心的人.”富有童心,就是要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乐学生之所乐,忧学生之所忧,知道学生知识的生长点,知道学生会朝什么方向发展.课堂上,一切顺乎自然,老师顺势而教,学生顺心而学,老师与学生都全身心地沉浸在教与学的快乐之中.

4.2 优化导语,激起学习兴趣.导语是我们进入课文教学的前言.有一个新颖而富有情趣的导语,能“一石激起千层浪”起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注意力的作用,这样很自然就把学生带进了课文.设计精巧的导语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端正他们的态度,触发他们的好奇心,赢得他们对课文的好感,这无疑能对教读该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用.

4.3 以趣激趣.要让学生对语文学习充满兴趣,教师必须对语文教学充满兴趣,让语文课堂充满.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一面镜子,是一部“活生生”的教材,更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教学潜移默化地影响、熏陶、感染着学生.教师的兴趣必定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教师的必定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只有教师对教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学生才会真正地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4.4 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丰富学生学习语文的方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学习语文的渠道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方式也应该是灵活多样的.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呼吸芬芳的空气,感受景色的怡人,激起情感的涟漪,这是在学习语文;让学生走进社区,感受社区的变化,体验社区人民的生活,这也是在学习语文;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朗诵会、故事会、辩论会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陶冶情操,这同样也是在学习语文.这些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都能够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离不开课堂上教师的传授,也离不开课外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