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大学生的素质

更新时间:2024-03-1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557 浏览:30822

【摘 要 】 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提出,我国到2020年要建成创新型国家,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对现行的素质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对于高等教育,要求我们培养出的人才不仅具有较高素质,还要能够在实际工作中时刻体现出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和当务之急.本文围绕创新素质的内涵、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意义与方式等问题展开论述.

【关 键 词 】 大学生 创新素质 培养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创新能力不足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国家安全.为了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我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依靠创新去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我国有效应对未来国际竞争的重大战略选择.在这种背景下,2005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提出,我国的目标是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要求素质教育必须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即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阶段.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如何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是时代给我们提出的新问题和新要求.面对这样的新要求,我们一方面要从思想上认识它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更要找到正确的方法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

一、创新与创新素质的内涵

创新是为满足新的要求或需要而在某一领域应用并取得成功的一种新的、原创的物质成果或精神成果,具体体现为新的产品、怎么写作、工艺、技术、设计、想法或思想等.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同志曾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创新素质是指人在先天遗传素质基础上,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所获得的稳定的在创新活动中具备的心智特征.它是创新活动的内在动力机制,包括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人格和创新能力等.创新精神是指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精神;创新意识是指求新求变、精益求精的意识,具有这种意识的人不安于现状、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创新人格是指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具有钻研探索的内在动力和坚强意志,具有敢于尝试、敢于失败、敢于怀疑和批判的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是指具有丰富而扎实的基础知识、广阔的视野,以及较强的获取知识与运用知识的能力,善于开拓新领域的能力,尤其具备良好的创造技能,包括科学研究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创新成果的表达能力、表现能力和物化能力.创新素质较高的人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想像力和积极捕捉机会的能力,善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推陈出新.

二、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意义

素质教育是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各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这些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以及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等.培养创新素质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人格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教育活动.大学生在接受了有助于创新素质养成的教育之后,能够在学习和工作中表现出更强的创造力,能够对事物有更深入和独到的见解,也往往有更新颖更有效的处理问题的方法.同时,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大批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高素质人才.因此,旨在培养和提高创新素质的教学活动在当今大学教育中显得十分重要.高等学校肩负着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只有认清形势、高度重视,科学地改革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营造有利氛围,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三、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方式方法

大学生接受创新素质教育,对其日后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大有益处.为此,高等学校应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以利于促进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提升.而在培养创新素质的过程中,必须同时利用好理论和实践两大教学环节,用理论教学为创新素质的形成打下基础,用实践教学来检验创新素质.

1.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理念

在优化课程体系的过程中,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放在重要位置.加大跨学科课程的比例,以适应宽口径的要求;加大选修课的比例,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个性发展;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为培养创新能力创造条件;有条件的高校要开设创新教育课程,以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潜力;定期对社会、企业进行调查,根据市场的需要及时把新知识新课程引人课堂,从而强化基础、拓宽知识范围,为创新素质的培养提供条件.

要勇于精简或删除那些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现实情况或需要的教学内容与课程,把那些反映当今世界最新研究成果的内容和与现实情况相一致的内容及时充实到课程中,把新颖、前沿和实用的知识及时引人到教学实践中,设置适应时怎么发表展需要的课程,处理好教材相对稳定与内容充实更新的关系,努力做到把最有价值的知识在有限的时间内传授给学生,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要满足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要求,必须在教学理念上实现两个转变:一是要从单向的传授知识向培养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创造转变.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强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检索文献资料的能力.在教学考核方面,在适度衡量学生掌握知识的数量和精度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从创新能力的提高上衡量教学质量.二是要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从而培养其创新意识.要发挥学生的中心作用,必须特别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给每个学生个性发展营造宽松的环境.没有个性,也就没有创新.为此,在教学管理上,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的关系,变硬性管理为弹性管理,使原则性与灵活性有机结合、一致性与多样性有机结合. 2、在理论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

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是个系统工程,有赖于把创新素质教育的理念和做法落实到每门课程中,落实到每一个教学环节和每一堂课.理论教学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基础环节,只有选择了恰当的教学内容、营造了适宜的学习情境和良好的创新发展空间,理论教学才能生动新颖,学生才愿意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创新思维.例如,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学,在当前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化的趋势下,应顺应潮流,及时改革更新教学内容,调整课程体系,开设国际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网站运营与管理、电子商务外贸实训等课程,部分课程可以采用实务企业编写的应用性较强的教材,如《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初级认证教程(国际贸易方向)》等,要给学生介绍并让其掌握几个常用的外贸电子商务平台(如eBay、阿里巴巴、敦煌网、中国诚商网、中国制造网等)的操作方法.这样,既能让学生接触到最新最实用的外贸知识,又能引导其创新性地开展国际贸易业务实践.

在理论教学中,引入与理论知识相契合的特定场景或案例也十分重要.讲解案例或创造与实际情况相符的环境,能够引导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诱导学生从单纯的知识继承向思维的模仿转变,使教学过程从知识被动学习过程转变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沿着知识发展轨迹的自主探索过程.例如,在给法律专业的学生讲解如何创新性地化解民事纠纷时,可以讲这样一个案例:牧区有两个牧民因为一只羊的归属争执不下,而羊身上也没有任何记号,于是双方找到法官,法官让他们先回去而把羊留下,第二天又把他们召集到自己家吃饭,备好了丰盛的酒菜,两位牧民不明就里,边吃边问“你为什么请我们吃饭,我们的羊呢,怎么解决啊”,法官微笑着指着桌上的炖羊肉说“就在这啊,这羊既不会说话,也没有任何记号,我们总不能因为一只羊用DNA鉴定吧,鉴定费会超过羊本身的价值,再说了,即使鉴定结果出来了,也会伤了你们的和气,邻里之间的和睦关系才是最重要的啊”,两位牧民都会心地笑了,法官用这种方法巧妙地解决了看似十分棘手的纠纷,又维护了双方的关系.通过在课程中引入这种含有创新性做法的案例,既能让枯燥的理论教学生动起来,又能启发学生今后在解决类似问题时权衡运用硬性制度与柔性情感的创新性思维和做法.

3.在实践中发展大学生的创新素质

这里所说的实践,既包括实验教学、实习实训教学,也包括大学生参与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践学习,大学生能够运用自身具备的创新素质,能够随不同情境的变化展现自己的创新素质、锻炼自己的创新能力,培养起真正投身社会时所需要具备的能力和素质.

(1)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实验教学对提高大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高等学校应加强实验教学,加大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力度,扩大实验室开放的范围、内容和覆盖面,提高实验室利用率,增加实验学时,在完成基础性实验、验证性实验的同时,增加有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的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是指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综合性实验是指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课程知识的实验.

(2)通过社会实践发挥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在社会实践中寻找课堂教学的情境,从而快速地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一条捷径.可以想象,学生经过课堂学习,已经掌握了处理一般问题的方法,但实践中会有更多未曾经历的问题.那么,寻找二者之间的联系,运用自身处理问题的创新素质,将有利于迅速地解决问题.例如,法律专业的学生在进行青年志愿者“三下乡”普法活动时,能接触到一些复杂的民事案件,这是在书本中和模拟法庭上难以看到的.这时就需要学生独立地运用所学知识,按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给出在法律规定范围内正确的处理意见.这样的活动能够最大限度地展现并提高他们的创新素质,从而达到课堂教学难以达到的效果.

总之,未来中国的进步与发展需要大量的具有较高创新素质和能力的人才,高等学校任重而道远,高校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投身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实践,为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目标和“中国梦”宏伟蓝图的实现而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注:基金项目:新乡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XJGLXP2013-13).

【参考文献】

[1] 孟秋艳:论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与提高[J].教育探索,2006(10).

[2] 徐春明: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9).

[3] 袁莉、张凤华、刘波等: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创新素质培养模式探析――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责任编辑:胡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