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的道德选择

更新时间:2024-02-0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500 浏览:16336

摘 要 :和谐是矛盾的对立统一,和谐社会是矛盾对立的双方或多方有机统一的社会,必将是处于一种有序状态的社会.和谐社会的道德选择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学理应给予人们进行正确的道德选择提供有益的帮助.

Abstract: Harmony is the contradictory unity of opposites, a harmonious society is contradictory to the anic unity of two or more parties in the society, will be in an orderly state of society. Harmonious society is a pressing moral choice to solve one of the important ethical issues, ethics should be given to people to make the correct moral choice to provide useful help.

关 键 词 :和谐社会 道德选择 公正 奉献

Key words:Harmonious society and moral choice justice dedication

作者简介:吴 然(1955―),男,江苏徐州人,石家庄铁道大学人文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党支部书记,教授.

孙 扬(1985―),男,河北秦皇岛人,石家庄铁道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主义道德教育.

赵 雪(1984―),女,河北保定人,石家庄铁道大学经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经济制度研究.

众所周知,和谐社会的提出是基于社会矛盾的存在,无矛盾也就无所谓和谐,矛盾的完全对立和绝对统一都与和谐无关,和谐是矛盾的对立统一.和谐社会是矛盾对立的双方或多方有机统一的社会,必将是处于一种有序状态的社会.生活于这个社会之中的人们,应该是讲道德、守法纪之人.孔子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矣!”这是多么美好的社会啊!可惜的是,这种在“正名”基础上人们安分守己的所谓“天下归仁”式的和谐社会,始终只是孔老夫子“明知不可而为之”的一相情愿,是他生前和死后的两千多年都不可能实现的一种美好的梦.这在剥削压迫人民的社会制度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它的这种社会矛盾与冲突是不可调和的,正如所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只有在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今天,我们才能满怀信心的说,建设和谐的社会不是梦!当然,我们不会也不能走“克己复礼”的老路.同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又决定了生活于其中的人们还不可能做到“六亿神州尽舜尧”.

一、建设和谐社会进行道德选择的必要性

在20世纪以前的西方文明中,西方人就始终受一种共识的指导,认为存在一种绝对的价值体系.不管这种价值体系是希腊的未知神、基督教《圣经》中的救世主、犹太人《圣经旧约》的耶和华,还是启蒙运动思想家们所谓的自然规律.而兼容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宗教价值体系可以说是西方文明的核心和灵魂.在西方人看来,如果没有上帝,一个社会就不可能有协调、公正与和睦.然而,指导西方多个世纪的行为的共识在20世纪终于终结了.人们开始认为,不存在上帝,不存在绝对的超然的价值,生命的意义主要靠我们自己的努力.既然没有绝对的超然的价值体系,也就不可能有什么绝对的道德准则.人们生活在一种相对主义的环境中,生活在一个多元化的价值世界之中.

中国的人价值观念,早已不属于传统的儒、道、释.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不久前才提出,要在全民之中形成共识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展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随着我们关于其他时代和其他文化中人们处理价值问题的知识成倍的增加,人们的价值观也逐渐由绝对走向相对,由一元走向多元.今天的人们实际上已经生活在大不相同的风俗习惯之中,不同价值之间的冲突不仅存在于不同地区和不同的文化之中,而且存在于同一社会内部.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东西这一问题各持已见,人们已不再持有相同的价值观念.不管这种现象的实质是什么,在我们这个社会中生活的人们确实在根据不同的价值观念生活,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随着人类实践和思维的飞速发展,今天的人们在思考问题时,往往具有重叠的多元的视角.现代化诚然是对古老田园生活的否定,把人们从那种质朴的和谐境界带到了充满竞争的生活氛围之中,整个社会也由相对的静止、宁静转为使人兴奋和不安的高速运转和冲突之中.但这决不是说和谐已经失去意义,相反,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社会稳定以及生态的平衡,既是现代化走向成功的前提,又是现代化努力追求的目的.

二、和谐社会的道德选择需要科学学的指导

根据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我们认为,在今天的道德选择中必须坚持己他两利的原则,这是一种新集体主义.集体主义原则,是以集体本位为特征的,而新集体主义则强调了对个性的尊重.前者主张:“大河有水小河满”,后者强调“小河无水大河干”,前者主张“集体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后者强调“集体的事未必就是大事,个人的事未必就是小事”,“群众利益无小事”,更加注重维护个人的正当合法权益.在明确利己的道德价值的同时,新集体主义又肯定了必要时无私利他与自我牺牲的道德价值.这些观点,既符合集体主义原则,又超越了传统的集体主义原则.例如对“无私奉献”和“自我牺牲”的道德价值的肯定,明确是在不可两全的情况下的一种正确的道德选择,而在可以两全的情况下,就不是正确的道德选择,从而不具有最大的道德价值.以往集体主义理论的偏差在于,不区分“可不可以两全”的具体情况,而是片面地一味肯定个人无私奉献和自我牺牲的道德价值,从而形成一种实际的误导,似乎“越左越革命”.因为,没有明确为己、利己行为的道德价值,从而否定了人利己的正当性和应有的道德价值,也就不能正确指导人们的道德选择.

不论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传统思想,还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现代道德观,都在倡导一种“道德至上”的观点.其实,道德与法一样,就其自身来说,不过是对人的某些和自由的压抑、侵犯,因而是一种害和恶,就其结果和目的来说,却能够防止更大的害或恶(社会的崩溃)和获得更大的利或善(社会的存在发展),因而是净余额为善的恶,是必要的恶,是人类为了达到利己目的(保障社会的存在发展)而创造的害己手段(压抑、限制每个人的某些和自由).因此,道德不是为了道德和品德自身,而是为了道德和品德自身之外的利益、幸福,不是为了道义,而是为了功利――为了保障社会的存在发展,最终增进每个人的利益,实现每个人的幸福.道德是以利他为导向的,却必须以利己为根基,是利他与利己的统一,道德之利乃共同利益之利.这就突破了传统的“道义至上主义”和利他主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偏颇,强调了道德的他律性与自利性,这显然是一种“功利主义”的道德观.这种道德观是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为核心的要求的.以人为本,就是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幸福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道德建设也同样如此.

从功利主义的角度看,道德是一种“必要的恶”,必要的恶也是一种恶,恶就不是好东西,但必要之恶又是为了取得好的结果所必需的,由于净余额为善,因此它又是好东西.在这里,好与坏都不是绝对的.以药为例,“是药三分毒”,可对于有病之人,它又是好东西.所以,还是要有道德――但必须是优良的道德.因为优良的道德是治病的良药,而不是害人的.既使是治病的良药,用少了不管用,用多了也是会害死人,这就有一个度的问题.例如,“奉献精神”是社会成员所必需的,但怎样才能让人们“勇于奉献、乐于奉献”呢如果说,像过去所奉行的那种所谓“无私奉献”的道德标准,让道德高尚的人“白干”,结果是经常出现“英雄流血又流泪”的凄惨景象,人们大多看到的是“老实人吃亏,好人不得好报”等等,其结果就会使我们倡导的道德的号召力还不如宗教.为什么佛教讲好人得好报,天主教讲好人升天堂,有一种温暖的心灵慰籍.既然大家要爱这个社会大家庭,为她奉献,社会就要让那些做出了奉献的人感到人间社会的温暖,让人们切实感到为他人其实是为自己,不是白干!有了这种信念,你想人们能不“勇于奉献、乐于奉献”吗

三、和谐社会的道德选择必须以公正为基础

我们今天究竟应该选择一种什么样的道德呢一种道德只有当其与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在性质上同质,从而在功能上耦合,它才能获得内在的活力.我们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的社会存在,决定着人们的社会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道德上不能一味的只强调奉献,和谐社会的道德选择必须以公正为基础,是在公正基础上的无私奉献.因此,道德重建的基础是注重培养公民公正的德性,公正的德性是其它更为高尚的德性赖以成长的基础.

公正是贡献与索取的统一,是同等的利害相交换的行为.亚里士多德一再强调“在各种德性中,人们认为公正是最重要的.”霍布斯在《利维坦》中说的一段话,启发人们进一步认识到这一观点的深意,这段话的意思是:圣经中说到,撒母耳的儿子在别士巴由撒母耳立为士师以后,收受贿赂,以公肥私.于是以色列人民便不再要上帝做他们的国王,而是要求撒母耳为他们选一个国王来治理他们,就像其他国家一样.这说明,上帝如果不公道,人们连对上帝的信仰都会失去的.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更清楚的揭示了公正的重要性,他说:“社会存在的基础与其说是仁慈,毋宁说是公正.没有仁慈,社会固然处于一种令人不快的状态,却仍然能够存在,但是,不公正的盛行则必定使社会完全崩溃.”可见,公正是多么的重要啊!可是,我们从上小学就开始接受利他主义道德观的教育,读的课本上,有教人要诚实的“说谎的孩子”的故事,有教人谦让的“孔融让梨”的故事,有教人智慧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等等,就是没有教人公正的故事.直到今天似乎还是这样.因此,我们并不懂得公正的深意.要么,把公正理解为平均主义而热衷“吃大锅饭”,要么,忽视公正而造成贫富悬殊和腐败的盛行.前者导致了社会的普遍贫困,后者则是民众产生“仇富”、“仇官”心理的根本原因.前者使我们的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后者曾经一再导致人民革命的发生.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不懂得或不重视公正的民族是可悲的,更是可怕的.

自然,从道德境界上看公正并不高尚,正如休谟所言:“正义只是起源于人的自私和有限的慷慨、以及自然为满足人类需要所准备的稀少的供应.”“如果每样东西都同样丰富地供给于人类,或者每个人对于每个人都有像对自己的那种慈爱的感情和关怀,那么人类对正义和非义也就都不会知道了.”由公正来自客观上的财富相对匮乏和主观上的自利与有限的慷慨可以看出:公正的要义就是斤斤计较的等利交换.显然,我们倡导的“无私奉献”不是公正,也没有人说它是公正.不论是我们塑造的道德楷模――从雷锋到孔繁森,还是我们对待这些楷模的态度以及给予他们的待遇,都与公正无关.他们的言行超越了公正,我们对他们提出了比公正要高尚得多的道德标准――无私奉献.然而,如果没有公正这个最低的道德基础,就难免会有“老实人吃亏”的埋怨声.一个历来十分重视诚实正直品德教育的民族,时至今日竟面临诚实正直美德缺失的危险,以至于今天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的教育重点仍然是诚实!这难道还不该引起我们的深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