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空间中的社会问题

更新时间:2024-03-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915 浏览:12810

作者简介:周双妹(1987—),女,汉族,河北衡水市人,法学硕士,单位: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社会学专业,研究方向:民族社会学.

摘 要:互联网的崛起是20世纪下半叶一个重要的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事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网络空间中的社会问题也随之产生.互联网的普及,一方面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另一方面也导致了社会互动模式的改变.这种改变,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诸多网络社会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我们面临的一次重大挑战.本文探索了网络社会问题的实质、主要类型、发生的场域以及产生的根源,并运用社会冲突理论和符号互动理论对网络空间中的社会问题进行了阐述,希望为社会学相关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依据.

关 键 词 :网络空间;社会问题;社会冲突理论;符号互动理论

1.序言

随着互联网迅速渗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网络在新的社会结构的形成、新的互动模式的构建、新的社会关系的发展等方面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社会网络的关联也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从而在相当程度上加重了社会网络的脆弱性.这项新技术,一方面改变了人们传统的互动模式,拓宽了交往渠道.另一方面则隐藏着种种潜在的危险因素,失效的管理与控制将对现实社会生活产生消极影响,这就是所谓的网络社会问题.

要明确网络社会问题的定义,首先要对社会问题的内涵有一个很好的把握.所谓社会问题,就是指社会关系的失调.它是由于人们的价值、规范和利益之间的差别所引发的冲突,是社会实际状态和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网络社会问题是社会问题的一种特殊形式,这种特殊形式是伴随着社会的转型和科技的发展而出现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原始的以信息传递为主导的网络空间逐步演化为一个现实的、多媒体的、双向互动的社会行为与社会生活场域.这种全方位的、多元化的、较为剧烈的由现实空间向网络空间的变革所引发的各种问题并不具备自我修正的特性.一系列问题随之出现在网络空间中,进而影响现实的社会生活.

2.网络社会问题研究的意义

无论是政治领域、经济领域,还是教育领域,网络作为一种信息传播的手段,在社会互动领域中的作用日益提升.网络的方便快捷在为社会大众提供便利与怎么写作的同时,由于对其管理事项的疏漏和管理运行的滞后,导致了各种网络社会问题的出现.由于网络空间自身的特性,我们无法将现有的社会管理的方法与模式应用于网络空间中.因此,如何处理网络社会问题,如何协调好社会大众的网络角色与现实角色之间的关系,对所有社会成员及整个人类社会都有很大的影响.

2.1理论意义

网络社会问题的研究属于网络社会学的范围,而网络社会学又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因此,对网络社会问题的研究可以丰富发展网络社会学.进而为社会学注入新鲜血液,推动社会学的向前发展.

2.2现实意义

网络社会问题的研究是针对网络社会问题的存在而提出的.网络社会问题研究主要是针对网络社会问题存在的场域、形成原因、治理模式的探讨.因此,探究网络社会问题的形成过程,及时妥善解决网络社会问题,在网络社会中实现良性互动是有积极意义的.良好的网络社会秩序也是维护现实社会生活正向发展的必要前提,并最终实现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3.网络空间的社会问题

互联网在重塑人类社会结构的同时,也必然会引发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既包括网络空间本身的问题,也包括网络对现实社会所造成的影响.正如卡斯特所说:“进入虚拟世界的新行为,引起有关社会与我们本身的若干根本性问题.科技使我们作为人的的形貌改变了,它改变我们的关系,改变我们的自我意识.这种新生活方式引发的问题不仅艰难而且令人痛苦,因为它触及我们最复杂而且最难解的社会问题的核心:社区、认同、治理、平等与价值等问题”(M.卡斯特,2003).

网络空间的社会问题多种多样,具体包括诸如网络空间的信任与风险问题、网络空间的青少年保护问题、青少年网络行为的社会控制问题、网络安全问题、网络问题、网络问题、网络空间的知识和权力问题等(黄少华,2005).当然,随着社会的变迁与发展,网络空间社会问题的类型也会持续增多.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读,个人认为青少年的网络问题和网络空间中的知识和权力问题最具典型性,因此,在本文中主要对这两类问题进行了探讨.

3.1青少年的网络问题

在网络空间中青少年可以很容易地接触到有关网络暴力和网络的电影和游戏.在接触这些不良信息后,他们的行为和话语会变得比较激烈,具有攻击性,并且会变得不愿意帮助别人.接触有关暴力和的信息后,他们会对这种现象变得麻木不仁,并强化自身的攻击观念,增强控制感,从而增加攻击行为的可能性(金荣泰,2001;陈怡安,2003).

3.1.1网络暴力行为问题

网络暴力行为,指的是那些对个体或群体健康和安全产生持续伤害的行为,这种伤害包括肉体、心理和情感等层面.具体而言,网络暴力行为可以分为四种类型:现实伤害、网络攻击、在线困扰和网络(Herring,1999).

青少年在生理和心理上都还不成熟,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主要是以模仿的形式接受外界环境的影响.网络平台为青少年的次文化认同提供了一种渠道,提供了一个新的自我认同形塑的空间.在网络互动和网络游戏空间中,现实生活的价值观念在相当程度上被搁置在一旁,网络中的次文化发生重要作用.

3.1.2网络沉溺问题

由于网络的高度可接近性、内容的丰富性和使用的方便快捷,从而潜在的存在着过度使用的可能性.伴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青少年的网络沉溺已成为严重困扰人们的社会问题.某专门机构曾对9—17岁青少年的网络使用行为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青少年的上网频率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长.9—11岁的孩子每周上网的时间约为2—3天,15—17岁的孩子则为4—5天;交流是青少年最喜欢的网上活动;52%的人使用即时聊天;在9—11岁的孩子中,网络游戏最受欢迎;有63%的人更愿意上网而不是看电视;有55%的人更愿意通过网络而不是交谈(华莱士,2001).这一系列的统计结果都充分说明了青少年对网络的沉溺程度.长时间的网上行为会给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 3.2网络空间的知识与权力问题

随着计算机网络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多,处于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人获得媒介知识的速度是不同的.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将比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这类信息,知识鸿沟(knowledge-gap)随机出现.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得这两类人之间的知识差距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按照这一检测设,互联网的扩展,可能加大而不是缩小不同群体之间的知识鸿沟.知识鸿沟对社会大众作出的这种划分实际上就将网络成员分为高低两种层次,文化程度高的人可以更方便、更直接的接触网络,对网络中提供的信息进行更加充分的开发利用,从而创造出更大的价值,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社会经济地位自然升高,伴随而来的便是权力的享有.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曾做过多次调查,调查表明虽然中国的互联网用户每年都在快速增加,但人们对互联网的介入程度与学历、收入成正相关关系,而且学历高的人和收入高的人对互联网的态度更为乐观.可以说,网络运用和网络使用能力的不平等正在日益强化数字富人与数字穷人之间的隔阂和断裂,从而造成“数字鸿沟”这一新的知识鸿沟的出现.

面对上述知识鸿沟扩大的趋势,社会不得不给以更多的关注.在社会转型的新时期,以往的较为暴露的不平等日益隐匿起来.通过网络而日益增强的知识霸权让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中的不平等现象,这是我们在发展网络怎么写作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如何调解并及时遏制这个问题还需要进行不断地探索,但问题的严重性与飞快的蔓延速度向我们提出了迫在眉睫的要求.

4.网络社会问题的理论分析

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社会冲突理论、社会交换理论是社会学的三大主流理论.然而,社会科学的理论种类繁多,远远不止这三种.进行理论分析时,穷尽所有是不可能的.因此,本文选择三大主流理论作为研究问题的依据.

结构功能主义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手段的系统.社会的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该理论侧重的是在宏观层面上对社会结构、社会运行进行分析.较之于社会冲突理论和社会互动理论,缺乏对事物与现象进行微观层次上的探讨.而本文对网络社会问题的分析主要集中于网络空间中成员的微观互动,了解支配成员活动的准则、引发冲突和矛盾根源.因此,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对网络社会问题的分析研究存有一定的局限性.社会冲突理论、社会互动理论较多的侧重于对微观层次上的现象进行分析,分析网络空间中的社会问题更加合适.本文也主要运用了这两种理论对其进行分析.

4.1社会冲突理论

凡有社会活动的地方就存在着冲突,网络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所以网络社会中的冲突也是不可避免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对网络中的问题听之任之.这种冲突现象是可以进行疏导和控制的,可以通过宏观和微观控制将其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使之不至于影响正常的网络活动和社会生活.虚拟社区这个正在崛起的社会场域,逼迫我们在一个全新的基础上去讨论权力的运作和符号的使用,去解释其中的矛盾与冲突.

4.1.1米尔斯的权力精英理论

在米尔斯看来,所谓权力就是指在面临反对情况下能够实现自己意志的能力;所谓权力精英就是指那些处在能作出决定位置的人.在问题的决策过程中,掌握权力的权力精英完全有能力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去决定一个政策是否实施,怎样实施,以及政策的实施达到何种程度.这对于那些没有权力、处于次属地位的人无疑是一种不平等.如果大多数人长期压抑心中的情绪而无法宣泄,那么冲突的爆发则不可避免.

这种形式的组织化社会在网络空间中也是存在的.由于虚拟社区具有虚拟性、匿名性、身体不在场、群聚性等特点,使得其中的权力运作逻辑出现新的面貌.网络社会实际上是由那些在虚拟社区中占主导地位的管理精英所发动、构想、决定和执行的空间组织,它促成了一种非对称的、不均衡的关系状态(卡斯特,2003).在虚拟社会中,各种类型的虚拟社区看起来更像是一个个的家庭.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长,称之为版主;每个家庭又都有家规,称之为版规.这些版规就是由所在特定“社区”的版主制定的.所有的成员都会按照某些标准被划分为不同的等级,这种等级在更多的情况下与现实生活中的等级是有着明显的差别的.


不同的网络社区其建立的目标也是不一样的,但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在更多的非正规的网络社区中创建者的目的可能带有更为明显的强制性色彩,即将本人或几个共同利益者所组成的联盟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通过信息符号的形式,作用在其成员身上,并通过版规的约束来得以加强这种效果.最终目标是要实现社区成员思想态度的基本一致,这样便可以形成一定的力量去从事一项更大的、更具挑战性的事情.

4.1.2科塞的社会冲突理论

科塞在对社会冲突的根源进行界定时,将其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物质性原因,即权力、地位和资源的分配不均;第二类是非物质性原因,即价值观念的不一致.这种划分完全可以应用于对网络社会问题的分析.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我们需要将物质性的原因提升到一种抽象的层次,因为在虚拟社会中不存在作为物质实体的权力、地位和资源.因此,我们可以将网络社会问题出现的根源做如下划分:第一类是对网络社会中稀缺资源的占有;第二类是价值观念的不一致.

这两种根源又都可以根据其存在的范围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存在于单一虚拟社区内部,另一种是存在于两个及以上虚拟社区之间.

(1)网络社会中稀缺资源的占有

①在“社区”内部,只存在一个版主或一个较小的利益联盟,而处于次属位置的成员则会通过各种手段去努力提高自己在社区中的地位,进而在整个组织内部占有较高的地位,实现对其他成员的管理.

②在不同“社区”之间,由于“社区”在规模、地位、权力、资源、成员人数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社区之间也会存在较为表面的优劣之分,即认为那些规模大、地位高、权力大、成员人数多的社区在网络空间中发挥着更大的作用.这种优劣之分实则暗含着一种冲突的存在,它们之间很可能为了争取更多的资源而发生冲突. (2)价值观念的不一致

①在“社区”内部,创建者更多的会将自己的价值观念作用于其成员身上,这样就有可能使其成员在大众的压力下去接受这一思想.这实际上是不利于个人发展的.

②在不同“社区”之间,不同的价值观念会产生不同的行为规范及其评价标准.一个“社区”总会尝试用自己的思想去实现对其他“社区”的控制,以此来扩充自己的力量.当这种途径无法实现时,社区间很有可能发生大规模的正面冲突,如相互咒骂、制造谣言等,都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

4.2符号互动理论

符号互动理论认为符号在人们的社会互动中起着重要的相似度检测作用.在网络社会中,存在于现实世界中的符号被隐匿起来了,符号在人际互动中失去了其原本的意义,再加上许多新的符号语言层出不穷.因此导致了网络空间中社会规则和社会结构的隐匿,从而使得社会结构对个人行为的制约在网络空间中被彻底消解,网络行为成为一种不受现实社会规则和结构制约的虚拟行为.

符号共享意义系统的隐匿,增加了人们对彼此互动行为理解的难度,在非面对面的互动中更显困难.人们无法根据简单的文字信息去判定对方的真实目的,网络空间的社会规则和社会结构的约束和整合作用失去了效用,这必然会引起较多的言语侵犯、不避讳的语言论述与不适应的吵架行为,导致网络空间的失序,这种失序势必会波及现实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

5.结语

本文从网络社会问题的本质、研究网络社会问题的意义、网络空间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网络社会问题的基本理论分析等几个层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运用了比较的方法,将网络中的社会问题与现实中的社会问题进行对照,并且运用社会学的冲突理论和符号互动理论对其进行了剖析.通过以上的研究发现,网络空间中的社会问题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隐蔽、不易控制等属性增加了监督和管理的难度.社会学相关理论的分析则帮助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网络社会问题产生的主要根源,为人们缓解现实社会和虚拟社会之间的冲突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本文的特色之处在于运用社会冲突理论和符号互动理论对网络社会问题进行系统地解释.(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