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性事件看记者的社会责任

更新时间:2024-04-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779 浏览:20263

质量的最后防线

侯海燕

出版社为了求得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图书质量和良好的市场营销行为就成为企业制胜的法宝.而作为图书出版中一道必不可少的环节――校对,处于图书质量保障体系中的最后一道防线,其作用至关重要.那么,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切实提高图书的校对质量呢?


首先,从出版社来说,要加强出版流程的质量管理工作,优化选题,选准作者,保证来稿质量;要严格执行“三审制”,做到稿件的 “齐、清、定”,保证发稿质量;要加强排印环节的管理,保证排印质量,从而为校对质量的提高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还要建立健全质量监督检查机构,对包括校对在内的各项工作质量进行检查,分清责任,奖惩到人.作为出版社领导,要充分认识校对工作的重要性,如若轻视、取消专业校对工作,必然会导致图书质量的滑坡.为此,出版社必须建立一支专业的校对队伍.这支队伍应该由素质较高、专业配置合理、相对稳定的专业校对人员组成.

其次,就校对人员来说,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有奉献精神.一般情况下,人们会认为校对工作就是拿着原稿逐字逐句地和校样比对,发现并改正其中的错误,觉得这是一种简单的劳动,没有多少技术含量.其实,校对工作是一项费时费力、重复烦琐的文字性工作,校对人员常常处于紧张而繁忙的工作状态,需要他们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就需要校对人员要具有积极负责的工作态度、高度的工作热情以及任劳任怨的无私奉献精神,这样才能把校对工作做好.

2.要有责任意识.校对工作是编辑工作的延续,是一种再创造性的劳动.校对工作也是出版流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出成品、出精品的有力保证.校对的明确定位决定了校对人员在图书质量保障体系中负有重要的责任.在校对环节,责任就是质量,责任就是精品,责任就是效益.对校对人员来说,尽职尽责去保证图书质量,是其工作的首要标准.

3.能够把握原则.校对人员在改稿过程中要把握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善疑慎改,改必有据.针对原稿中存在的差错与不足之处,以疑问的形式向责任编辑提出,这也充分展示了校对人员的实际能力和文化水平,在工作实践中发挥着补充、完善编辑工作的作用,对提高图书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另外,校对人员在校稿过程中发现了问题,还要善于改正问题,切忌没有根据地妄改,要讲究所改错误中证据的充分、确凿和权威.那种没有根据的大删大改,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也是工作浮躁的表现,必须坚决杜绝.

4.要培养一种语言能力.校对工作者需要经常和文字打交道,那么,工作中对遣词造句规律的把握、对语言文字常识的掌握、对语言材料的敏锐语感等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校对人员在工作中要逐步掌握语言文字的基本常识,逐步培养敏锐的语言直觉,在实际工作中要多想一想,多查一查,多问一问.也许就在这不经意的一想、一查、一问之中,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也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5.要养成好学的习惯.校对人员在从事校对工作时,不但要做一个“专家”,要具有某方面的专业优势和技能,更要做一个“杂家”,应该具有宽阔的视野、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工作经验.校对人员除了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还要不断学习各种新知识、新技术、新学问,做一个有心人,养成乐知好学的好习惯,加强在工作实践中的学习和锻炼.有位校对专家说过:3至5年的工作经验才能培养出一名合格的校对工作者,10年以上的丰富工作经验才能使其真正胜任各种复杂的校对工作.能够为书籍进行最后的把关,校对需要日积月累的学问.

6.要克服职业惰性.校对人员工作时间久了,先前高涨的工作会慢慢变得平淡乏味,原本旺盛的精力也会渐渐变成与日俱增的疲惫.在身体上感到疲惫,在心理上产生惰性,虽然工作上依然尽心尽力,但在工作中却莫名其妙地犯错,会产生职业倦怠,需要引起重视.此时,校对人员要学会加强自我修养和心理方面的维护,能够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正确看待工作压力和成就感.

书籍承担着传承文化、延续文明、引导社会的重要责任,并且社会的繁荣发展也为图书出版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对出版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校对工作者,只有始终对工作抱有一腔热情、一份执著,甘于寂寞,甘于奉献,才能真正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校对人员.

(作者单位: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责任编辑:白洁

从突发性事件看记者的社会责任

孙宗阳 杜 依

“马航事件”让全世界为之揪心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媒体记者的力量.事发头几天,各大网站、报纸的头条新闻几乎都是马航事件,而“飞机去哪儿了”成为全世界人民最关心的一件大事.飞机一天找不着,人们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猜测与推断.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希望记者、媒体人可以将搜寻信息第一时间公布于众,也正是这个时候,记者的社会职责得到了彰显.如果对“马航”事件报道得及时得当,那么对记者的新闻生命以及媒体的良好形象,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突发事件是不可预料的.事发后,新闻记者就成了突发事件地区政府新闻发布最期待的人,期待他们尽快传播突发事件的真相,正确引导舆论.同时新闻记者也成了民众最期待的人之一,期待他们能在第一时间将突发事件的真相公之于众,减少无休止的猜测和慌乱.因此,能否胜任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的报道,是衡量记者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的重要指标.

在突发事件面前,如果新闻记者一味追求“轰动效应”,那只会失去记者职业道德水准,必须把新闻价值标准选择的砝码放对地方,这是十分重要的.要多进行一线采访,多参与当地政府新闻发布会,深入了解事实,这样才能正确传播事实真相,不误导民众.现在很多记者为了收视率、阅读率而对一些突发事件进行大肆渲染和炒作,有的甚至扭曲事实,误导受众.因此,对突发事件的报道,除了要快速,真实、准确至关重要.

然而很多基层媒体的记者认为,突发事件与他们是绝缘的,这种认识极其错误.2007年5月29日,通辽市科尔沁区钱家店发生一起农民所建新房屋顶坍塌事件,造成16人遇难、29人不同程度受伤.我和同事连夜赶到了事发现场.在现场,面对着遇难者的尸体,面对不了解情况、手持棍棒进行威胁的当地群众,顶着来自各方的压力,我们在第一时间将这一事件伤亡情况以及新房建设无设计、泥土过重导致钢梁断裂的事件成因发布出去,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他们针对这次事件的成因,在农村地区广泛开展了正确建房的宣传和指导.

其实,对于中小城市而言,像这样的突发性事件发生概率较低.而一旦发生,记者就要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公之于众.2011年3月17日,一场席卷大江南北的“抢盐风”刮到了通辽市,一时间人们纷纷涌入超市、商店大量抢购食盐.而且由盐荒引发的恐慌已经影响了广大市民的日常生活.面对这种不正常的现象,记者几乎是全员出动,分别对超市、盐务局、工商局等多个部门就此事件进行了全方位采访报道,并将全市食用盐的储备情况及时公布出来,给广大市民们吃了一颗定心丸,也为维护社会稳定、确保人民生活安全有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通过此次报道,让我们知道,在报道突发性事件时,还应当考虑事件的结果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因此,正确的引导作用是不可缺少的.

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每逢大事发生,记者都会第一时间赶赴现场,他们成了传播消息、消除受众心理恐慌的重要信息员,也搭建了政府与百姓之间的心理桥梁.同时,这也是体现记者社会责任感的时刻,是考验一名记者职业道德的时刻.当突发事件来临,向受众报道信息,是保证受众知情权的体现,也是政府和媒体的共同使命.提供相关事件的信息,不是为了传递恐慌,而是要告诉人们如何做才能保证生命财产的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小灾难造成的损失.

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可以说,历史每前进一步,必然会出现许多我们不熟悉、意料不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因此,面临重大突发事件,记者都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肩负起政府和人民所赋予的社会责任与义务,分辨美与丑、善与恶、真与伪,向受众发出理性的声音.

(作者单位:通辽广播电视台)

责任编辑:赵萱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