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期家庭道德的构建

更新时间:2024-04-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0575 浏览:142914

摘 要 :在社会转型期,面对家庭道德建设中出现的婚姻取向混乱、家庭暴力严重、代际关系失衡等问题,尽快完善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内在要求的家庭美德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对于构建家庭关系和推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 键 词 :社会转型 家庭 道德 建设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步入了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型的攻坚阶段,而且成为不可逆转的大势,这一宏伟的历史进程给中国传统家庭及道德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中国家庭文化正在发生着喜中含忧的深刻变化.在从以亲子关系为轴心的大家庭向以夫妻关系为轴心的核心家庭变迁过程中,适应于传统大家庭的道德规范体系逐步解体,过去的有序被一定程度上的暂时无序所替代.这就导致了道德规范真空现象的出现,许多家庭出现了许多道德异化现象.中国家庭的稳定性已经变得十分脆弱,抚养孩子和赡养老人的观念也出现了偏差,家庭道德建设面临着新的问题.尽管对这些问题的探究使我们面临严峻的挑战,但为了能使家庭成员树立起崭新的符合时代潮流的家庭观念,从而更好地促进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我们必须付出努力.

一、社会转型期家庭道德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一些人婚姻取向混乱

首先对婚姻严肃性淡化,导致婚姻稳定性下降.在转型期,随着人们主体意识的觉醒,个人主义思想又有了新的发展势头,中国人的精神正在发生历史性的嬗变,在婚姻观念、家庭生活方式上出现了种种越轨和失范现象.一些人视婚姻为儿戏,草率结婚,轻率离婚.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离婚率一直居高不下,现在还呈继续上升的态势.2004年国家民政部公布的《2003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指出,2003年全国离婚133.1万对,比上年增加15.4万对,继续保持了十几年来不断增长的趋势.尽管许多人士认为高离婚率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是,我们也不能漠视婚姻不稳定性的急骤增长,不仅对家庭道德产生了强烈的冲击,而且使越来越多的未成年子女因父母婚变而得不到良好的家庭道德教育,以致使将来社会不得不接受不负责任的父母甩下的包袱.


第二,婚姻与资本(金钱、权力、美色)联姻.在婚姻关系中,金钱、权力、地位、美色等,均可以转化为一种资本,择偶标准往往变得更为世俗化与功利化:资本拥有量的大小.尤其有些人的婚姻观受到“拜金主义”影响,他们把金钱视作婚恋的唯一标准,把婚姻理解为可以等价交换的“商品”,对爱情的考虑多会从实惠出发,而把人品、感情放在次要位置,甚至为了荣华富贵不惜牺牲爱情,以婚姻为代价去实现其凭借个人能力无法解决的权力、经济等问题;有的把眮体当摇钱树,卖身换钱,金钱交换肉体,肉体交换金钱的现象见怪不怪,一些女青年甘愿当男人的“二奶”、“情妇”,以致个别暴发户家里妻妾满堂,近几年流行的“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嫁得好,不如有人包”的谑语就折射出这种丑陋现象.在目前的经济浪潮当中,由金钱纠纷引发的离异、凶杀现象日益突出,引发干部队伍的腐败,大量侵吞国家财产.广东省揭发的贪污犯养情妇的高达95%以上,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据一所大学的抽样调查显示,68%的女大学生将“经济能力”选为将来丈夫的首要要求.这说明,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资本对人们的婚姻情感冲击在不断加深.

第三,堂而皇之的未婚同居.过去的婚前同居和现在的“试婚”性质相同,都是指不履行任何法律手续的同居,双方象夫妻一样生活.这种起源于60年代欧美国家的现象,在我国随着观念的砸碎,已成蔓延之趋势.人流数量日益增多,私生子问题突出,这不仅影响着家庭,而且破坏了社会规范以及可能导致出现单亲家庭、单身子女的教育问题等.据1999年底至2000年初北京市两个城区的妇幼保健院对前往婚前检查的部分待婚青年所做的专题调查,发现男女青年对未婚同居表示可以理解的的高达76.3%.此外,来自广东省计划生育科学研究所的一项调查显示,在有男朋友的外来女工群体中,70%的人与男友同居.这些现象表明当代年轻人对那种重义务轻爱情,重责任轻享受的超稳定性婚姻模式的反叛,更折射出他们对传统婚姻模式的漠然.

第四,性道德滑坡.性道德是家庭道德的一个重要内容,性道德的严谨与否,反映了一个人对爱情的忠贞程度,也反映了他对家庭的责任感.目前就整个社会而言,人们对性的态度比以前有了很大的开放,社会舆论对当前出现的非婚性行为也表现出了较大的宽松状态.与此同时,性领域的各种道德失范现象,如“养小蜜”、“天亮之前说分手”的“”等也对人们形成一定的诱惑和冲击,使很多人陷入了错误的性活动、性道德的泥沼,致使消灭多年的性病不仅死灰复燃,而且像瘟疫一样肆虐蔓延.此外,对重婚纳妾、卖淫嫖娼等丑恶现象,人们的认识还不尽一致,使人感觉家庭生活中散发出一股浓重的复旧气味.据廖申白主持的“转型时期道德的难点与对策”课题组的调查表明,对婚外情的态度:2.19%的人认为“令人羡慕”;7.71%的人认为“是个人私事,无可指责”;16.54%的人认为“可以理解”;37.61%的人认为“只能因人因事而论”;5.98%的人认为“说不清”;只有29.97%的人认为“应受谴责”.从70%的人对婚外情这种现象持不明确的否定态度来看,的确已有不少人已经丧失了性道德.无疑这将严重动摇婚姻的稳定基础.

2.家庭暴力事件滋长

家庭暴力包括有形的武力攻击和无形的精神强制力,其手段有殴打、捆绑、残害身体、凌辱人身、精神恐吓、限制人身自由和性.它一般都是家庭成员中强者对弱者实施的,而家庭中的弱者便是老人、儿童和妇女,除了父母对儿童施暴,子女对父母施暴以外,其中丈夫对妻子施暴是一种常见的现象.近年来,由于复杂的社会经济和生活环境的困扰,或感情不和,或利益不均,以及婚外性行为的增多诸多原因,导致夫妻关系紧张,动辄以武力要挟,使对方无路可走,以至酿成件,致残、丧命、奔走他乡正是暴力所酿后果.据统计,家庭暴力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都十分突出,一直呈上升趋势.据2005年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实施情况抽样调查报告显示,在2.7亿中国家庭中,30%存在家庭暴力,每年有10万个家庭因暴力而解体研究表明,在一个充满暴力的家庭环境中,孩子受到的伤害是最为隐蔽而持久的,一些在家庭暴力中长大的孩子性格消极、孤僻、忧郁、残缺、缺乏爱心,走入社会后犯罪率高. 3、一些家庭代际关系失衡

尊老爱幼,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法律义务.然而,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当代许多家庭已由往昔的以孝为本转为以子女为中心,出现“敬老不足,爱幼有余”的倾向,俗话所说的“小看鲜,老看厌”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已从一种生理性反映变成了实在的行动,个别家庭甚至“爱幼不敬老”.在尊老爱幼中,爱幼似乎不成问题,因为在绝大多数父母的头脑里,想到的更多的是亲情,对子女的抚养教育是受感情的驱使,认为是应该的,对子女的管教保护认为是自己的权利,所以都能自觉履行.有些人对年幼的子女的关爱变成了无原则的溺爱,管教不足,放任迁就,结果使子女自私、冷漠、缺乏责任感,奢侈浪费,不能自立自强,并且孝道观念公德观念淡化,道德素养低下.有些父母放松或者不管子女的教育,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日益增多.他们在对待老人方面,却缺乏应有的照顾,漠不关心,甚至厌烦、嫌弃,视老人为“累赘”、“负担”,不愿承担赡养义务.尤其城市中的“倒孝”现象十分普遍,啃老、弃老、虐老(包括精神等),搜刮老人的钱财,占据老人的住房,有的子女参加工作后,工资收入全部入私囊,继续吃、喝、用父母的,不仅如此,结婚时还要父母掏腰包.“儿子结婚,老子发昏”这是这几年很流行的一句话.更有甚者,一些子女甚至打骂,遗弃老人,给老人造成严重的精神创伤.一些老人走上法庭状告儿女的不孝正说明此问题的严重性——中华民族崇尚多年的孝道观念在逐渐淡化.还有的家庭虽没发生这种问题,但在长、晚辈之间缺乏感情交流,精神赡养的质量偏低.子女对老人精神赡养的间断使老人倍感凄凉,因为亲情的冷漠是老人最不堪忍受的,精神上的毫无依靠现在越来越成为老人寂寞的原因.在还不能靠社会福利和社会化怎么写作的方式来解决老年人晚年生活问题的情况下,如何调适亲子关系,解决老年人的赡养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二、加强家庭道德建设的对策建议

家庭道德出现以上种种问题,虽然不占社会主流,但其消极影响却不容忽视,已愈来愈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其背后有着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文化冲撞等极其复杂的根源.

笔者认为,在目前的社会转型期,要解决家庭道德领域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除了加强法律的震慑作用外,更要凸显道德规范的矫正作用,这就需用改革精神研究弘扬中国传统婚姻道德中的精华以及借鉴西方国家一切有益于增强我国家庭道德真善美的东西,在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确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家庭道德规范.

1.加快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促进新型家庭道德的完善

市场经济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以及资源配置上的高效率,由此而来的市场要求是公正平等、自由竞争、互利互惠、等价交换等等.家庭作为人类社会的基本单元,它不可能独立于社会之外,它总要受到社会的制约.家庭最终也是由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恩格斯指出:“一切已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因此,现代家庭应具有适应现代社会性特点的发展功能和扩张功能,在实现人的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应注意培养个体的独立人格的竞争意识.然而,我们也应看到,家庭作为一种意识范畴,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市场的道德信条是公平竞争,而家庭则应突出关怀原则,关心家庭成员的物质、精神和心理需求,使每个人在家庭中得到照料,感受在社会其它领域所无法提供的亲情与愉悦.尤其要使家庭中的弱势群体利益能得到满足,因而市场的价值原则不一定适用于家庭.在家庭中我们实行的是“按需分配”,而不能搞“按劳分配”,家庭必须发挥自身的独特的救助、保障功能.今天的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家庭的心理慰籍和精神安抚的功能应不断强化.与任何时期相比,人们更需要一个充满平等、亲切和谐、长慈幼孝,夫妻恩爱的家庭生活环境.这就要求我们对当前社会环境下的家庭进行重新定位,把属于社会的还给社会,属于家庭的留给家庭,不以家庭妨害社会,也不以社会妨害家庭,在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又相互独立的基础上实现家庭与社会现实的重新整合,这是中国社会向现代化转向的必然要求.十四届六中全会《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把现代家庭美德归纳为“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这种归纳既体现了、平等的现代意识,又继承、融合了传统的美德,因而将之作为当代家庭道德建设的基本规范和准则是毋庸质疑的.总之,在体制转换、社会转型、新旧家庭道德并存交替时期,确定家庭美德的基本规范和准则,对于克服家庭道德规范的真空、不清、失灵、冲突及其所导致的家庭道德认同上的危机,具有重要意义.

2.积极营造家庭道德建设的社会环境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家庭的血缘关系将趋向松散,而人们的业缘关系将趋向紧密,因此,家庭教育不仅仅是家庭内部的事情,而且是全社会的事、是所有人的事.在很大程度上,也只有通过全社会各种组织和力量共同关注人们的家庭教育,才可能使家庭教育落到实处.这就需要党和政府对此加强领导和规划,宣传、文明办、妇联、街道乡镇、居委会、村民委员会等单位要认真组织落实,全社会所有家庭和成员都要参与,这样才能形成气候、形成势力、形成风气,才能被人们所接受并变为人们的实际行动.

第一、优化家庭建设的社区环境

大力开展家庭文化建设活动,加强家庭道德教育.家庭文化建设是妇女工作的传统优势领域,开展家庭道德教育,重塑家庭新风,是新形势下妇联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今后,各级妇联应继续深入扎实地开展家庭文化建设活动,促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家庭道德的形成与发展.在活动内容上,不断增添家庭道德教育和有关婚姻家庭道德义务及法律知识的教育.在活动方式上,抓好示范工程,树立“五好文明家庭”的示范典型.坚持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用典型的事迹感染人.进行大量的宣传、教育、总结、表彰、推广工作,使家庭道德建设与现代家庭生活紧密结合.最近几年各地进行的新人新事、文明家庭、模范夫妻、好儿童、文明楼院等评选表彰活动卓有成效,大大促进了家庭道德建设的发展,今后仍应坚持并创新.此外,还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寓教于乐,潜移默化,以促进建立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增强家庭凝聚力,以家庭的稳定,促进社会的安定.文明幸福的家庭不但是社会的“减压阀”,而且是社会文明发展的基本标志之一.一个从小在家庭中受到良好道德教育的人,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就会比较容易地培养起职业道德品质.文明幸福的家庭在这里又成为更好地从事职业活动的“加油站”.在活动范围上,走出家庭小天地,步入社会大舞台,以家庭道德建设促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家庭成员社会公德意识,达到家庭与社会的共同进步. 第二、建立公正健康的社会舆论氛围

社会舆论是指在一定社会或集团当中,相当数量有组织或无组织的人们,对社会生活中某一事件、行为、现象或人物所发表的意见或议论.社会舆论直接引导人们价值观念的形成.公正健康的社会舆论直接影响着家庭的内容.因此,要营造有利于家庭道德建设的社会舆论氛围,大力宣传社会主义的家庭道德.以电影、广播、报刊、杂志、图书,新闻为主体构成的大众舆论传播体系,具有权威性强、覆盖面广、传播迅速、生动形象且直观的特点,容易被家庭成员作为道德标准而接受.广播、电视、报纸、刊物等大众媒体,要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理直气壮、旗帜鲜明、满腔热情地宣传见义勇为、孝敬老人、恩爱夫妻、教子有方的先进典型及他们的家庭道德观念,鞭鞑那些不道德的家庭生活观念和行为,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家庭道德的形成完善,提供健康向上的舆论环境.对于整个国家来说,国家应该通过宣传舆论工具提供正确的社会导向,在全社会范围内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婚姻观和家庭观,减少人为的或政策性的夫妻两地分居现象,加快民居工程建设,改善家庭居住条件;充分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缓解家庭的各种后顾之忧;在人口和家庭等科学研究的规划中,有计划地发展对家庭关系特别是夫妻关系的理论研究.

第三、将家庭道德建设融入学校教育体系

学校是进行系统家庭教育的重要阵地,但是我国当前学校教育,主要目的甚至唯一目的是获得某种知识技能,以便将来升学或找到一份收入丰厚的工作,至于情感教育、道德教育,却缺乏应有的重视.知识教育是重要的,但是,情感教育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它关系到人的素质和人生道路,关系到分辨美丑、善恶的能力.而在当今学生中出现的铺张浪费、不孝敬父母、父母与子女关系紧张,甚至出现父母杀死自己的子女、或者是子女杀死父母的违背的现象,以及早恋、早孕等,都体现出当代学生普遍缺乏家庭责任感,因此在学校中进行家庭道德教育刻不容缓.

当前中国正处于从传统向现代化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历史主题是全方位的现代化,是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走进中国,民族文化与世界文明撞击融合的创新.这个时期也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特殊历史时期,我们必须要建设良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秩序,而重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家庭道德体系,和体现时代精神的精神,是我们每个家庭面临道德选择的必然趋向.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