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变更的社会认知机制

更新时间:2024-04-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228 浏览:14446

摘 要 :社会在发展,人们的思想在更新,因而语言也随之变化;其变化主要表现在词汇里.文章初步探讨了我国在转型时期某些机构名称变更的社会根源,社会后果,及对人们认知的影响,即:语言是人们认知世界和把握世界的方式.

关 键 词 :语言;称名;认知机制;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7)-10-0057-03

引言

近十几年以来,特别是自“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1992年)以来,中国社会的经济步伐更加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更加促进社会各方面协调快速发展,举世瞩目.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也必须有相应的调整;调整的权力是社会政治力量一这一社会意识形态;而社会意识形态唯有通过语言才能影响人民,唯有通过语言才能付诸实施.由于社会意识形态及语言二者涉猎的问题太广泛,因此本文仅限制在权力话语一这一意识形态语言的具体问题上,从称名变更的线索切入,试探讨其更名后的深刻社会认知机制.

一、国内政府机构的更名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这一重要社会变革时期,各单位、团体、机关等,纷纷调适,以适应市场经济运作;这种调适运作必然反映在称名上;即给于一个适当的名份,形成一个全社会的共识,是当务之急;更重要的是:能名副其实,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

由于原有的体制已完成历史任务,不适应新条件下的经济规律发展,为了能够快速解放生产力,让市场经济起基础性作用,国家主要部门必须率先重组.如党的“十五”大前(1997年),机关有41个部,经重组为29个部(现已有19个部以及其它的局委).现在举出几个以示说明,“十五”大前的纺织工业部,煤炭部,电子工业部,机械工业部等,都已成为历史,后来又由于现实社会经济情况,成立了商务部,国土资源部,社会劳动保障部等(恕不能列全).这几次改组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微调,即: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发展了,上层建筑就要作必要的调适.这种调适带来的语言学意义是:称名是历史的产物(纺织工业部,煤炭工业部等已成为历史),历史的进程必然反映在语言里(如新增的商务部等).国家机关的称名变更具有里程碑意义.可见,语言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语言不是在真空中生存,也不可能牛存在真空中,语言与社会具有共变关系.人们可以通过称名来感知社会,人们可以通过称名的变更去了解社会历史进程.我们引用陈原先生的论述来进一步支持语言与社会的共变关系:“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一词汇,(包括称名一引者)常常最敏感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的变化.社会生活的急剧变革,其中包括社会革命和科学技术革命,往往使词汇发生很多变化.从词汇学的角度来看,这些变化可以归结成三条:第一条,旧的词死了;第二条,新的词产生了;第三条,某些词的意义改变了一扩大了,缩小了,或者改了原来的含义,或是恢复了古时的含义.所有这些变化,都紧密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发展.社会语言学和比较词汇学常常从这些语言现象的研究中,看到社会发展某些规律性的东西.”

社会作为大系统的运作,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运作是时时刻刻不能离开语言的,小到日常生活,大到政府职能.为使社会有序化,有效率,全社会必须依赖语言,政府机构的更名的意义也在于此;通过这样的更名,改变人们对经济政治及社会其他方面的认识,来推进社会变革.

二、高校更名

据笔者所知,中国高校更名最快,最大.有些高校的改组合并得不易辨识,如:吉林师范学院一北华大学,中南工学院+衡阳医学院――南华大学.中国高校更名与中国高等教育优化资源政策有关,也与各校及地方政府的长期政策相关,如:青岛海洋学院――青岛海洋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四平师范学院――吉林师范大学,鹭江大学――厦门理工学院,北京广播学院――中国传媒大学,锦州师范学院――渤海大学,等等.现在仍有很多高校在酝酿更名.由于称名是影响人们认知世界和把握世界的方式,又由于人们的精力,时间,条件等方面的限制,人们根本不可能逐一去亲身体验经历外部世界,人们为了了解外部世界,往往通过媒体(介)来认知外界,其中语言是最重要的媒体(介),没有语言,外部世界是不可知的.有了语言,人们便拥有了世界.当然语言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极其复杂,本文暂不论述;本节只采用称名是如何影响人们认知高校,高校的性质及层次关系.如:青岛海洋学院一青岛海洋大学一中国海洋大学.人们通过这个由“XX学院”――“XX大学”,便知其办学的规模由专科到本科,由“青岛XX”――“中国XX”,便知是由地方(山东省或青岛市)上升到国家,冠以“中国”二字,人们便知其隶属农业部或教育部,其势力范围由地方(山东省)到全中国,自然不必说其招生的范围了.鹭江大学――厦门理工学院.“鹭江”人们很少知道在何处(本地人除外),可是去“鹭江”冠以“厦门”,其知名度便会大增,毕竟,厦门是沿海“四大”窗口之一,第一批改革开放试点城市.而鹭江只是介于厦门木岛与鼓浪屿间的水域通道.笔者认为,这个更名会大大增加其“知名度”,该校生源也自然会增大,因为在人们的心里认知中,城市的名字也是无形资产,不可不说该校及地方政府的高瞻远瞩.经注册,他有权力使用这个名字.再如“北京广播学院――中国传媒大学”,该称名的变更的深刻认知机制是:由“北京XX”――“中国XX”,中国代表国家最大范围,虽然“北京”是中国的心脏,乃至世界的大城市,仍不免地方色彩,也即只有“中国北京”,而无“北京中国”(英语等表达除外)可知“中国”的范围远远大于“北京”.再者“广播”――“传媒”的变更更具科学性,“广播”是普通词,而“传媒”是抽象的科学概念,符合高校教学科研性;这种称名的变更,更具事物的理性,符合事物的本来而日,其更名具有深刻的理据性一易于人们的认知.所以我们认为,凡是冠以“中国XX大学”都是该学科领域的权威,或综合性大学,招生范围也最广.在高校更名上,也有抢先占领地源优势而注册的,因此,它有权力使用这样的称名.如:锦州师范学院一渤海大学便是一例,“锦州”――“渤海”,由地方(辽宁省一个地区)扩大到渤海湾其他地区(山东、河北、天津),由“师院”――“大学”不仅提高了档次,办学的方向、规模也扩大了.从语言学上说,人们认识的不仅仅是辽宁,也必然包括山东、天津、河北,毕竟四省区(辽、津、冀、鲁)所属渤海湾地区.将来的招生范围一定会波及津、冀、鲁.这样的更名是为长远利益考虑的.反过来说也有许多高校不更名的,如“北大”、“清华”,对于该二校,冠不冠以“中国”都无所谓,他们的名字本身就是资源,一流的生源,一流的师资,一流的科研,有谁不知道“北大”、“清华”

三、权力话语和更名

“语言从来不是客观的和价值中立的.”可见,权力和语言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权力通过语言体现,语言又渗透着权力.产品的商品冠名权即属权力话语之一.产品的商品权力必以XX名称注册,取得法定认可,再出现同类产品,则无权再使用该名称;否则属于侵权行为,这都是常识;这其中有着广泛的认知机制:即:先入为主,谁先注册取得法定资格,谁就享有使用权,这种称名具有法律效力.“锦州师范学院一渤海大学”就是一例,国家机关的重组设立更是权力话语的集中体现.笔者不妨扩大语科来阐释权力话语是如何通过更名来体现的.如:美国军队在2003年4月全境占领伊拉克后,改称“萨达姆机场”为“巴格达机场”.在美国政府看来,萨达姆及其政府是强权的政府,是美国潜在的大敌;所以美联社及军方都尽量消除萨达姆的影响,用一个中性的地名“巴格达”来向全世界人民强行推行其强权政治,强制推行其理念,因为信息源主要来自美国方而,各援引媒体又无法回到以前的称呼一“萨达姆机场”只好应和着美方传播消息.其实无论称为“萨达姆机场”,还是“巴格达机场”,其地方都没什么变化,“两个机场”名字都指称同一个地方,可是称名确不一样了.这一称名的变更反映了一个历史过程一个时代的终结(萨达姆权利时代)和一个新的时代的开始.在此种意义上说,语言是历史的积淀.


按:索绪尔的语言符号任意说__符号的所指和能指无必然的联系,在此处受到了质疑,语言符号真的是任意的吗答曰:否!在此,语言符号是强权政治的反映.当萨达姆执政时,萨氏推行其政治理念一“萨达姆机场”就是一证;当美军控制伊拉克后,立即被改称为“巴格达机场”.在这种情况下,语言符号政治化了,权力话语尤其如此.“谁控制了话语再现的权力和手段,谁就决定了意义.谁有权命名世界谁就能影响现实.”可见,人们的认知是受话语权力所左右的.政治权力话语借着语言(本文为称名――引者)而广泛传播.

四、文化观念和更名

世界缤纷复杂,人们不可能对所有事物――经历,人们在语言符号化的世界中都是通过语言相似度检测来认知外部世界的.这样既省时又高效,网络时代尤其如此.那么人们是如何利用语言了解文化,语言又是如何传承文化的呢下而从文化观念和更名谈起:传统的经济模式一计划经济,传统的所有制形式一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早已成为历史.在这种体制下的产品都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从产品的称名中就能感觉到当时的社会政治状况.如:“东方红”牌拖拉机(洛阳),“解放”牌汽车,“红旗”牌轿车(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东风”牌汽车(石堰,武汉,第二汽车制造厂).这些商品品牌的称名是当时政治观念的见证.“东方红”象征;“解放”“红旗”象征全国人民的胜利;“东风”压倒“西风”,即“东西方”两种政治意识形态的斗争.这些称名确实鼓舞了当时的中国人民政治热情,促进了生产发展.可是,时过境迁,改革开放,经济转型,国内汽车品牌洋名占了很大的份额;如:“桑塔纳”,“奥迪”,“捷达”,“别克”等高档(当然也有国产称名的).人们更加注重与国际接轨,所以洋味的称名很多.这种称名,当然还包括其他产品的洋名,反映了中国人的内心深处的认知机制―文化观念要开放,要积极吸收先进的西方科技成果为我所用,不囿于,不固化传统的落后狭隘观念,应该是国人的一大进步.对比改革开放前的产品品牌,可以看出产品的政治观念已转入产品的经济观念,这个轨迹是国家政策由突出政治转向重视经济,由政治包办一切转向市场经济的基础性作用,是一次深刻地思想变革.而这一切的一切都反映在语言里.这样名称的变更反映了人们的认识更加深入,更加理性化,变更得不仅是称名,而是人们的思想的变更.维特根斯坦说:“我的语言的界限意味着我的世界的界限”,结合本文,笔者愿反其道而用之,即:我们的世界发展到何处,我们的语言便处处之,怎么之用词汇,因为词汇是语言种最活跃的因素.

五、结语

称名是一个广泛的哲学概念,在一篇小小的文章中不易把握,所以笔者仅限于列举胜的探讨.称名是如何影响人们认知的,如政府机构更名;领导决策又是如何利用有利资源,纷纷更名以达到各自的目的,如高校更名和美国改“萨达姆机场”为“巴格达机场”.本文也支持了罗常培的论述:“第一,语言是社会组织的产物,是跟着社会发展的进程而演变的,所以应该看做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第二,语言不是孤立的,而是和多方面联系的.任何社会现象都不能和别的现象绝缘而孤立存在或发展.”“第三,语言的材料可以帮订文化因素的年代”.

责任编辑 刘 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