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社会确定九大目标和任务

更新时间:2024-03-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1293 浏览:46395

中国第十六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2006年10月8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

全会听取和讨论了委员会总书记受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吴邦国就《决定(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全会充分肯定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政治局的工作.

全会全面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和任务,研究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一致认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全会指出,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为促进社会和谐进行了艰辛探索,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经验,取得了重要进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积极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促进社会和谐进行了不懈努力.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对社会和谐的认识不断深化,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地位,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的成效.经过长期努力,我们拥有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种有利条件.

全会提出,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要带领人民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全会认为,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全会强调,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

全会提出,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怎么写作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怎么写作水平有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全会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以下原则: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全会指出,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必须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引导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必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怎么写作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怎么写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充满活力的社会,也是团结和睦的社会,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巩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

全会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部署.要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强医疗卫生怎么写作,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强环境治理保护.要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完善权利保障制度、法律制度、司法体制机制、公共财政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要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文明道德风尚,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

全会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全会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召开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决定党的十七大于2007年下半年在北京召开.这次大会,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对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全会号召,全党同志要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周围,高举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锐意进取,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新华社)

(10月12日《北京青年报》)

专家点评

专家点评十六届六中全会公报

解析和谐社会发展“路径图”

在六中全会勾勒的2020年和谐社会的发展“路径图”中,构建和谐社会有哪些特点?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就此连线一些专家,请他们就六中全会公报进行了解读与点评.

用“和谐”思想思考解决问题

六中全会公报提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教授: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提出科学发展观,进一步确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这些重要的执政理念的提出,表明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上,已经越来越深入地触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十分丰富,而其中一些要素必不可少:一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别强调发展.发展是硬道理,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二是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重要价值,应该是创造条件,达到不仅个人富裕而且共同富裕的状态.三是.越来越多的人要求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维护自己的利益,因而也就越来越强烈地要求实行,扩大,发展.四是文明.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不断发展建设和谐文化,其根本任务是用“和谐”的思想方法来思考问题、解决矛盾.建立和发展以和谐为核心的价值体系,作为整个社会精神文化的思想内核;大力倡导和谐的思想观念,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和谐的价值取向;通过对和谐的肯定评价和相应的奖惩褒贬,建立健全各种制度以及法律规范、行为准则,以指导和约束各种社会行为.

加紧制度建设 促进公平正义

六中全会公报提出:“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必须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薛澜教授: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小康水平我们一定要有清醒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在加快发展的同时,通过体制和政策上的收入分配调整,让越来越多的人切实体会到发展成果分配的公平性.而公报的这一要求,为各级政府落实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部署提供了行动的方向.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要求政府从具体事务的圈子里解脱出来,而把精力放在制度建设这样具有战略意义的举措上.例如目前不同社会群体表达诉求的能力和渠道大不相同,如果没有高效公平的机制,有可能忽视困难群体的诉求.

适应我国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发展变化,要形成科学有效的诉求表达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这些机制彼此之间其实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没有良好的诉求表达机制,利益协调机制就无法保证公平,权益保障机制就成了一句空话.同时,按照全会的精神,各级政府在社会管理中要尊重民意,发扬.

六中全会公报明确提出要完善权利保障制度、法律制度、司法体制机制、公共财政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要想在这些制度建设中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必须从制度建设的过程和内容两个方面入手.在制度建设过程中,必须遵循科学的原则,鼓励社会各个方面积极参与到制度的设计过程中来,依法按照程序讨论审议通过.从内容上说,在设计这些制度安排时,要处理好几对关系,包括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当前与长远的关系.

为新社会管理机制提供平台

六中全会公报提出:“必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怎么写作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怎么写作.”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薛澜教授:很多国家都经历过这样的过程,随着开放与发展的进步,社会要经过一个转型期.在今天社会利益分化、价值多元化的环境下,政府首先要做的是为新的社会管理机制建立提供制度平台.六中全会公报的要求,为各级政府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提供了清晰的思路.在建立各类社会管理机制方面,各级政府一方面要尽职尽责地履行政府职能,做到科学执政、执政、依法执政;另一方面也要权衡各种政策工具的成本,充分鼓励扶持各种社会自治性机制发挥作用,从而形成一种社会管理的新局面.

化解社会矛盾要落实在基层

六中全会公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党校教授、党建专家叶笃初:和谐社会建设需要集全社会之力,而党更是其中关键,即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这部分内容实际上提出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要加强党的领导及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两个方面的问题,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公报通过“六个必须”对党提出了具体的部署和要求,有很强的针对性、现实性和指导性.“把握方向,制定政策,整合力量,营造环境”,这16个字概括了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要担负的领导责任.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公报提出“要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化解社会矛盾,最终要落实在基层,因为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有相当大一部分是通过基层表现出来的.党员干部要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先行者和模范,但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是对党的一次考验,无论是认识水平,还是领导水平,都需要进一步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而是需要不断深化认识,防止“急性病”和“慢性病”,把握好力度、进度和尺度.

让人民更好地共享发展成果

六中全会公报提出:“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研究员:发展是社会和谐的基础,这一点至关重要.社会财富这块蛋糕做不大,仅仅在分蛋糕上做文章,社会和谐的目标最终是难以达到的.从促进社会和谐的角度说,发展是一个硬道理.另一方面,我们所讲的发展应当是科学发展.这是为了使发展更加全面、协调和可持续,不是大起大落,不是片面推进,避免付出过高的资源、环境和社会冲突代价,归根结底,是为了使发展过程更顺利一些,发展成果更好地被全体人民分享,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公报特别强调要注重发展社会事业,这是从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出发作出的重要判断.实现科学发展,需要统筹处理一系列重要关系,包括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发展、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之间的关系等.统筹处理这些关系,关键是要深刻认识这些关系的内在联系,片面强调某个方面的发展都是不好的.特别是像医疗卫生、教育、社会保障等领域的问题,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近年来大家反映较多,意见较大,是我们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表现.抓紧解决这些问题,在相关领域提供基本的公共怎么写作,既是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经济发展的需要.

(10月13日《文汇报》,据新华社北京10月12日电,作者为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

延伸阅读

浙江唱响构建和谐社会主旋律

和者,和睦也,有和衷共济之意;谐者,相合也,强调顺和、协调,力避抵触、冲突.在浙江,注重生产生活生态的和谐相融,注重经济社会的和谐互动,注重各类社会成员的和谐共处,成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主旋律.

法治在浙江得到切实贯彻落实

多年来,浙江在推进法治、强化依法行政、维护权益、健全制度、推进基层政治建设的进程中,做了大量的工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积累了成功的经验.

2004年6月18日,一个崭新的权力机构――村务监督委员会――出现在浙江省武义县后陈村.在村级权力架构中,它和党支部、村民委员会并列,其成员由村民直选产生,行使监督村务的权力.经过两年的发展,在村民眼中村务监督委员会权力很大,监委会主任现在成了后陈村最出名的人物.“第一任监委会主任张舍南名气很响,电视台、新华社采访过他很多次;第二任监委会主任也不差,村民现在有事都不了,只要找主任就可以.”一位后陈村村民说.监委会成立之后,后陈村各种推陈出新的故事在全国媒体上广为流传,后陈村也荣获了“全国法治示范村”的荣誉称号.

像后陈村这样以选举、监督、管理和决策为主要形式的基层自治工作已在浙江全省展开,村民自治制度正在成为浙江农村治理的基本制度.如宁波镇海区等地方实行的听证会制度、台州市的票决制和恳谈会制度、杭州和湖州实行的“两委会”联席会议制度、金华市金东区成立的“村民议事中心”、奉化市实行的重大村务公决制等.

为了进一步拓宽公民参政的渠道,密切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加强群众对人大工作的监督,浙江省人大通过有关决定,允许普通百姓旁听省人大常委会会议和联级会议,今后还计划逐步允许公民旁听常委会分组会议.

为了使机关工作作风和效率有新的改进,在国务院《行政许可法》颁布之后,浙江省制定了相关的实施意见,修改了与《行政许可法》不相符的规章66件,废止7件,废止省政府规范性文件309件;取消省政府规章设定的行政许可事项95项;取消省级批准立项的收费项目75项.浙江全省11个市共废止文件2191件,涉及行政许可(审批)项目2562 项,取消自行设定的行政许可(审批)项目558个,让老百姓真切地感受到有了更多的自主权.

“小智治事,中智用人,大智立法”.根据“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浙江积极推进“法治浙江”建设,确保经济社会发展稳定的社会环境.浙江机关从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事情抓起,开展打击“街面两抢”、“除恶”、“追逃”、“禁毒”、“反偷渡”等专项斗争和专项整治,有效打击了犯罪,维护了社会稳定.

浙江普法效果显著,普法20年,浙江全省累计有12483万人次接受了普法教育.11个市、90个县(市、区 )先后开展了依法治理工作,行业依法治理工作全面展开,88%的农村开展了“法治村”建设活动,96.7%的社区开展了普法依法治理工作.

法治在浙江得到了切实的贯彻落实,据有关部门的抽样调查,浙江90.8%的受访群众认为有安全感,这一认可比例居全国前列;另据对全国省会城市的暗访检查,杭州市社会治安群众满意率已达到95%,居全国第一.

社会公平在浙江得到重点关注

像城里人一样退休了可以拿养老金,看病可以报销医药费,在家门口还可以坐公共汽车走走亲戚,这些以前农村居民想也不敢想的事,眼下开始在浙江大部分市县变成现实.经济突飞猛进的浙江已经高高举起城乡统筹、全面发展的旗帜.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在党的领导下,浙江经济风生水起、快速发展,并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城乡一体化的目标,制定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纲要》.经过几年的努力,已在缩小城乡差别、更宽领域解决社会保障问题方面取得了实质性成效.

“政府给我减免了1000元的农业税,市里又给我发了1200元的种粮补助,这一增一减,我们老两口一年种田就赚了4.38万余元!”桐乡市濮院镇新生新东村农民冯财产和田地打了一辈子交道,但是去年的收入让他格外欣喜.

其实,像冯财产一样感到欣喜的浙江农民还有很多,这些都归功于浙江省有效的扶农政策.2004年,浙江省委“ 一号文件”就部署了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工作,明确了农民生产粮油免征农业税、“订单粮食”实行价外补贴、给种粮大户良种补贴等29条措施,农民得到了不少实惠.据浙江省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05年浙江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实际增长6.4%,达到6660元,连续20年居全国省(区)之首.

而浙江对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关注,并不仅仅停留于此.

为加快农民向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浙江省把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作为“三农”难题的重要举措,农民进城就业的种种“藩篱”开始取消.浙江省近两年来投入培训资金5.67亿元,累计培训270.95万人.大批经过培训的农民顺利成为先进制造业和怎么写作业的生力军.据统计,浙江省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化率已从2000年的52%提高到2005年的67%.

为了缩小地区差距,推动省内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浙江大力实施“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山海协作”和“百亿帮扶致富”三大扶贫工程 .有选择地推进发达地区产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扶持欠发达乡镇困难群众下山脱贫,支持欠发达地区发展特色产业和开展农民培训,着力形成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协调发展的新机制.2000~2005年,浙江省各级财政共安排支援不发达地区资金14.95亿元,重点支持“百乡扶贫攻坚计划”和“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的实施.

浙江在构建教育公平竞争方面首开先河,用公共财政资助优质民办高中.诸暨市政府率先开全国实行财政资助民办普通高中的先河,此举为构建公民办教育公平竞争新格局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浙江在解决收入分配问题上成绩也非常显著.从社会收入差距看,浙江2003年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是0.40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城乡差距看,2004年全国城乡收入差距是3.2∶1,而浙江是2.39∶1.为了更好地解决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问题,浙江把防止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纳入了“法治浙江”建设,努力缓解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此外,为了维护社会和谐与公平竞争,浙江在打击商业贿赂、维护市场竞争、破除垄断方面也进行了一系列部署,这些都是朝着构建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迈出的坚定步伐,都将从根本上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步伐.

诚信友爱之花开遍浙江大地

民无信不立.诚信是中国传统的道德规范之一,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借助道德的力量.

在杭州,“相邻的人,温暖的眼,柴米油盐,我们编织一个幸福的家园等”的《邻居之歌》广为流传,邻居之间快乐时彼此分享,困难时互相帮扶,闲暇时聊天说笑,用真情滋润彼此心田,用友爱架起了一座和谐之桥.街坊们说:“有了邻居节,我们的小家融入到社区的大家庭里来了等”

在宁波,有两个小故事在流传.安徽小伙子小梁在返乡前两小时发现银行往自己的存折里多打了9000元钱,他不顾时间紧迫,把9000元钱主动退还.宁波一位摊主急切寻找一位将一个空盒当整盒茶叶写走的顾客,她怕顾客发现空盒后,毁损自己的诚信形象不说,宁波的形象被她破坏了则责任重大.事情虽小,却折射出道德精神的可贵.

浙江是个经济大省,生活日渐富裕的城乡居民,十分注意关心身边的困难群众,发扬互帮互助的良好风尚,各种形式的志愿者组织活动十分活跃.全省县级以上单位已成立了88家慈善团体,慈善组织筹募18亿多元,救助各类困难群体50多万人次.

看看身边,笑脸多了,真诚多了,温暖多了,幸福多了.

现代信用制度是市场经济的基石,浙江是市场经济的先发省份,针对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信用缺失现象,浙江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了打造“信用浙江”的任务,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努力提升浙江的社会信用度.

各地、各部门积极投身信用浙江建设.杭州市确定把建设“信用杭州”作为“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温州市为了使信用建设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确定每年的8月8日为温州“诚信日”;湖州市广泛开展“信用意识培育工程”;宁波市广泛宣传“信用宁波”建设,营造强大的舆论氛围,使诚信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同时,浙江在全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包括企业和经营者个人信用档案、信用评价系统、信用激励和失范惩罚机制在内的社会信用系统.

信用就是金钱,守信者得实惠、失信者砸饭碗,这在浙江省已逐渐形成一种共识.《浙江省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和发布管理办法》也已经在2005年9月1日正式实施.在“信用浙江”的指导下,浙江从资源小省发展成为经济大省,经济总量名列全国第四,效益名列全国前茅,社会发展综合水平名列全国第三.

浙江儿女共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让山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新鲜、人民生活更殷实、人与自然更和谐,这就是生态浙江描绘的美妙蓝图.2002年底,浙江省委、省政府立足省情、遵循自然规律,根据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关于建设“绿色浙江”的要求,作出了建设生态省的重大战略决策.2004年,《浙江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正式通过.以“绿色”为主要标志的生态省建设,正在浙江大地向纵深推进:从城市到农村,从工业到农业,浙江人民在发展中探求着“绿色”的途径.

在温州,采取了“有多少治污能力,安排多少生产”的限产轮产措施,连续多次开展整治大行动;在台州,当地政府两次对全市的不法排污企业采取关停、限期治理等措施,其中涉及重点监管区内企业共131家;在金华,针对有20多年历史的永康小冶炼问题,当地政府调动方方面面的力量,打了一场取缔小冶炼的歼灭战,全市1361家小冶炼全部取缔.

针对城乡基础设施水平差距扩大和农村环境“脏乱差”的突出问题,浙江省委、省政府开展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计划用5年时间对全省10000个左右的行政村进行全面环境整治,并把其中1000个左右的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目前已累计有近400个示范村和3550个环境整治村基本完成建设和整治任务.

为了对城市污水和垃圾进行有效的处理,浙江省建成并投入运行的污水处理厂达43座,日处理能力372.8万吨;建成投入运行的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场82座,日处理能力23812吨,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4.5%.

为控制钱塘江流域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趋势,浙江省环保部门采取了“先整治、后许可,先规范、后发展”的审批原则,据初步统计,钱塘江流域27家氨氮排放大户减排废水3200多万吨/年,减排氨氮3800多吨/年.

为了降低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浙江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污染整治工作的意见》,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实行生产过程的污染控制,全省已有100余家企业通过了清洁生产审核.此外,政府部门还编制了环杭州湾产业带生态建设规划和温台、金丽衢产业带建设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一系列得力措施的实施,大大提高了浙江的环境质量.中国科学院日前公布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浙江的环境支持能力排在西藏、海南之后,居全国第三位.另有数据显示,浙江省52.1%的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III类标准,地处平原河网地区的嘉兴市多年来首次实现部分出境水质优于入境水质;全省11个市空气质量年均值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近岸海域水质基本稳定,食用贝类麻痹性贝毒测试结果均在安全食用的标准范围内;全省城市声环境质量多年来总体保持稳定水平.

构建和谐社会,经略既张,宏图已举.可以相信,浙江构建和谐社会之路前程似锦.(黄俊英)

(9月30日《观察与思考》,作者为该刊记者)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