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

更新时间:2024-03-0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8004 浏览:131083

[摘 要 ] 公共文明是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矫正点;是现代社会对每一个公民的一种最基本、最起码的美德要求,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点;“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泛爱万物的人道观,持续有序的安全观,与人为本的善治观,是和谐社会建设的着力点;培养具有公共文明的公民,是和谐社会建设的瞄准点.

[关 键 词 ] 矫正点 关键点 着力点 瞄准点 和谐社会

一、公共文明是和谐社会的矫正点

1.大背景下的公共文明

近年来,我国公共文明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广大公民的言谈举止、行为方式,整个社会的精神风貌、文明程度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当我们仰望苍穹,拷问良知的时候,不得不承认:在汹涌澎湃的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下,公共文明在一些方面丧失了其拥有的活力和热情,可谓:官德失廉、公德失心、业德失范、人德失善.“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给社会带来了五个削弱:削弱了政府的威望和凝聚力,削弱了社会配置资源的效力,削弱了企业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削弱了社会财富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削弱了人心向善的亲和力.

2.公共文明下的大背景

二十世纪以来,人类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世界格局可以用两个“化”和两个“安全”来概括.所谓两个“化”,一是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全球化趋势明显;二是政治与文化发展多元化.在地球村这个家园里,一元化与多元化并存.所谓两个“安全”,一是传统安全,二是非传统安全.两者相互交织,增大了世界的动荡性和不稳定性.面对两个“化”和两个“安全”以及公共空间的扩大,在走向未来的漫漫征途上,“人类需要探究一些具有当代意义的、由社会发展和公共生活所引发的重大问题.”[1](P001)

我国所处的社会大背景,是四个“化”和四个“深刻”.所谓四个“化”,就是城镇化、工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所谓四个“深刻”,就是我们面对的是经济体制深刻改革、社会关系深刻变动、利益结构深刻调整和思想观念深刻变化.[2]

3.时代呼唤公共文明

“在以上的社会背景下,新世纪新阶段公民道德面临三个非常深刻的转变:一是从小生产的观念向近代大工业观念的转变;二是从 ‘质而少文’向‘文质彬彬’的转变;三是从自私利己的思想向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思想转变.”[2]

现时期,全国人民正以饱满的热情、旺盛的斗志,意气风发、昂首阔步地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理想的社会,一个多元的社会,一个宽容的社会,一个善治的社会,一个有序的社会,一个公平的社会,一个诚信的社会,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3]现代社会所需的高层次、高质量、高要求的公共生活,呼唤着与时代相适应的理性的文明素养和情怀来发挥更大更多的作用.

二、公共文明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点

1.公共文明的内涵

公共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社会组织与公众以及公众与公众之间的互动关系.“文明时代是学会对天然产物进一步加工的时期,是真正的工业和艺术产生的时期.”[4]这就表明:文明是人类摆脱愚昧无知、任意妄为的社会历史进程,是社会自我调控能力增强的表现.公共文明是人们在社会共同体中所表现出来的进步程度和开化状态,是现代社会对每一个公民的一种最简单、最起码的美德要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不可或缺的思想道德基础.

以大局意识、责任意识为实质内容的公共文明有着丰富的内涵:首先,它体现为公民的诚信谦恭、礼貌待人、怎么写作大众的思想和意识;其次,它体现为公民的海纳百川、虚怀若谷、气吞山河的胸襟和态度;其三,它体现为公民的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甘于奉献的状态和气质;其四,它体现为公民的认真负责、平等相处、合作共事的导向和行为.

2.公共文明的功能

公共文明是公民对公民角色的公共性本质及其责任和价值诉求的体认、理解、认同与把握,是公民对其自身狭隘的超越,是公民个人在智能和情感上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5]公共文明具有广泛性、直接性、现实性的特征,具有多方面的功能.

首先, “窗口”功能.公民是整个社会联系之网中的重要一环.公民对社会的接触和感受,往往首先来源于公共领域,通过公共领域道德状况的直接体会和感染,公民就会了解社会及其机关组织的精神文明的状况.可以说,公共文明是社会精神风貌的显示器,是人类进步程度和开化状态的窗口,是文明状况本身的晴雨表.

其次,辐射功能.公共文明涉及到方方面面,可以辐射到相当宽泛的社会领域,给人以活的表率,给广大群众以示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

第三,互动功能.公共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关系极为紧密,公共文明搞好了,会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反之,会阻碍和谐社会的建设.

三、公共文明是和谐社会建设的着力点

在时代和社会发展大背景下,公共文明内涵特质有了深刻的变化,其内容也应相应加以调整,而这正是构建和谐社会应着力加强的地方.

1.“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我国古代思想家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乃阴而抱阳,冲气为和”(《道德经》第42章).庄子提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主张天人合一.“天、地、人,本同一元气,分为三体.”[6]P36这天、地、人三气应相互协调,“相爱相通,无复有害者”[6]P148方能“并力同心,共生万物”.[7]P148这些思想认为,人与自然地位平等,并无贵贱之分,具有同等价值;人类不应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看作是大自然的主人,而对自然妄加作为;人与天地万物同根同源,人与天地万物一体,万物是人类的朋友,自然是人类之母,栖身之所,故应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升华为道德的关系.人应尊重自然,关爱自然.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生态问题,我们应该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误区,树立整体意识、平安意识、保护意识和节俭意识,反对竭泽而渔、杀鸡取卵,追求“道法自然”,报答大地母亲的养育之恩.

2.泛爱万物的人道观

孔子曾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人.”(《论语学而》)意思是说,我们应该把对自己父母的亲情之爱,步步推广出去,以至于爱天下人民,达到“泛爱众”的目的.孟子在“性善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弘扬了孔子的“仁爱”思想,主张“仁民而爱物”,即不但要爱人,而且还要爱物(物即有生之类,主要是动物).他说:“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意思是:君子对于万物,爱惜它,却不用仁德对待它;对于百姓,用仁德对待他,却不亲爱他.君子亲爱亲人,因而仁爱百姓;仁爱百姓,因而爱惜万物.

3.持续有序的安全观

冷战结束后,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两大主题,传统的军事威胁和大规模的核战争危险性进一步下降,但民族宗教冲突、恐怖主义、生态环境恶化、能源匮乏、人口增长过快、金融动荡、粮食安全、传染疾病流行、毒品泛滥、跨国犯罪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日益上升,传统军事威胁与各种非传统安全问题呈现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的趋势.“在安全主体方面,国家不再是唯一的安全主体,各类组织、个人及人类整体也被纳入安全主体的范围.”[7]中国政府明确提出“新安全观的核心是互信、互补、平等、协作”,体现了一种相互的安全观.[8]P67―76个人作为安全主体之一,在公共安全领域也应有良好的文明精神气度和行为取向.一要有传统的忠义观,精忠报国,舍生取义.孔子说:“忠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死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左传文公二年》说:“死而不义,非勇也.共用之谓勇.”二要有现代的安全观,安全文明,从我做起.自觉遵守安全道德,是当代社会对每一个人提出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当今社会,一个人的行为不仅涉及到每个人的利益,而且很可能危及到他人的安危甚至子孙万代的幸福,对人类的整个安全造成伤害.


4.以人为本的善治观

政府不可能是万能的,无所不管的,不可能把社会的方方面面管理得井井有条.任何政府都是“有限的政府”.政府要有效地发挥作用,必须在一个水平或连结的平台上,与非政府组织、私人部门、政府间组织等紧密配合,通力合作,实行公共治理.法治和善治是公共管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法治国家的法治包括两个基本面向:一方面,法治强调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和至上性.政府组织和行政人员应当在法定职能范围内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物,行政权力的行使必须遵循法定程序而行,实行政府行为的法治化.另一方面,政府应当积极关注民众和社会的需要,并对此予以积极回应和满足,政府行政管理必须以保障和促进民众利益为依归.这是法治行政的基本内容,也是建设责任政府的基本要求.”[9]P69

“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善治的本质就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是两者的最佳状态.”[10]P8-9

四、公共文明是和谐社会建设的瞄准点

人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主体,又是公共文明的客体.要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培养具有公共文明品格的人.公共文明具有超越于“私”之上的特质,这就决定了它不可能自发生成于个人的生活实践中.培养公共文明的途径有:

1.外在的道德教育

公共文明是理性化的情操,它的培养更依赖于教育,其方法有:环境熏陶法、言传身教法、因材施教法、音乐感化法、个人示范和典范诱导的方法,以及集体和社会影响的方法等.

2.内在的道德修养

为广大公民提供实践的机会、条件和平台,鼓励公民积极投身于公共生活领域,在社会关系中体验感受与自己息息相关的行为范式,从而产生感性的责任意识、安全意识和整体意识,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整合和提升为公民公共文明理念,内化为公民的公共良知,形成为指导公民文明行为取向和生活态度的公共情感、公共意志和公共信念.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