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社会结构理的基本涵义其特征

更新时间:2024-01-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3715 浏览:106797

摘 要 :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西方社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马克思主义其他理论具有重要影响.马克思认为社会结构主要是一种关系性的结构,并以社会结构的构成社会要素为起点,分别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不同层面来建构他的社会结构理论的.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体现了层次性和系统性、动态性与稳定性、批判性与建构性的统一.


关 键 词 :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内涵与特征

作者简介:杜玉华,华东师范大学社科部副教授(上海 200062)

社会结构理论是马克思指导自己“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是他解开“历史之谜”、创立唯物史观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理论建构,也是马克思社会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可以说,在把资本主义作为典型社会形态进行解剖时,马克思发现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及其变迁的规律,并将社会的变革与发展看成是一个源于社会结构的变迁而促使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进而要求人们从社会结构的建构、重组和解构的冲突与融合中来推进社会发展.因此,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不仅彻底宣告了社会历史领域中唯心主义理论的破产,也为寻找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提供了一把成功的“钥匙”,并开启了科学的社会理论研究的新时代.

一、马克思对“社会结构”概念的基本认识

人类社会的结构是十分复杂的,因此,对社会结构的考察和分析一直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议题.从古典时期对自然科学概念的借鉴开始,把社会比作生物有机体结构,或者被看作是与个性或灵魂相类似的社会精神.在近代社会科学研究中,帕森斯(T.Parsons)针对国家为单位的行动系统,提出了著名AGIL模型,主张从功能需求的角度来理解社会结构,并以此把握社会生活的模式化特征.到了现代,又有了个体与社会、行动与结构的二元之争,导致了微观结构主义与宏观结构主义分野.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之后,吉登斯(A.Giddens)致力于超越个体与社会、行动与结构的二元对立,提出了结构化理论,认为社会结构既是由人类行动建构起来的,同时又是行动者依赖的内在因素和外在条件,即规则和资源.与此同时,也有在对各种结构主义反思与批判的基础上形成的后结构主义思潮,以及尔后又出现了解构主义的倾向.

总体来看,西方对资本主义社会结构及其变迁的研究,大体上可以划分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1960年代末、1970年代至1980年代末、1990年代至今等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形成了纷呈炫目的社会结构理论流派.如果系统地加以梳理,国外社会结构理论的研究流派大体可以划分为早期的社会有机体理论、结构功能主义、结构主义(包括宏观结构主义和微观结构主义)、文化结构主义、建构性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等.对于这些理论的演变,我们至少可以从三种视角来进行分析和总结:一是“宏观一微观”视角.社会结构理论走过了从早期社会有机体理论到结构功能主义,再到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道路,显示了从宏观到微观再到宏‘观与微观的结合的发展趋势.二是“客观一主观”视角.从社会有机体理论、结构功能主义到结构主义再到后结构主义,社会结构经历了从实体性结构到关系性结构,再到规范性结构的发展,也就是说,社会结构从客观的、现实性的具体结构逐步转向了主观的、逻辑性的抽象结构,从结构决定论走向了主体决定论.三是“型构一解构”视角.从社会有机体理论、结构功能主义到结构主义再到后结构主义,社会结构实际上经历了一个逐步从型构到解构、从可见到不可见、从形成到消失的历程.上述三种不同理论视角实际上只是西方社会结构理论的几个不同面向,它们与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或多或少都存在着某种联系,具有一定的关联性,甚至直接导致产生了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流派.

尽管迄今为止有关社会结构理论的研究较少专门针对马克思的社会结构理论去展开讨论的,但这些社会结构理论流派在阐述对社会结构基本观点的同时,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和方法的影响.美国社会学家、政治学家西摩·马丁·李普塞特(Seymour Martin LiDset)等不少西方学者认为,孔德虽然开创了对社会结构实证考察和研究的模式,但是,真正有系统地对社会结构进行卓有成效地科学探讨的却是始于卡尔·马克思,他之后的大多数学者只是或重复其尝试,或重新阐述与发展其思想,或批驳与反思其思想.

马克思对“社会结构”概念的基本认识与人类学、社会学视域中的“社会结构”概念不完全一致,其根本分野在于对组成社会结构要素及其地位的观点不同.社会结构从外在表现来看,其实际上是社会要素组合的体现形式,因此,马克思首先是从社会要素出发来建构其社会结构理论的.可以说,“社会要素”是理解和确立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的关键.由于社会是一个多层次的复杂体系,对社会结构要素的分析只有置于特定的层次才是有意义的.在马克思对“社会结构”的认识中,社会结构至少可以划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

宏观的社会结构要素主要包括人与自然.其中,人是作为类的概念,自然是指除去人类创造活动之外的天赋的客观存在.人类离不开自然,人类是整个自然的一部分;同样,自然也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成为人化的自然.根据活动性质的不同,人类活动可以分为经济活动、政治活动、文化活动和社会活动,这些活动分别满足人的各种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而人们在这些活动领域形成的各种关系结构构成中观社会结构.微观社会结构是指人们在社会生产中形成的具体社会关系,它主要包括人口结构、家庭结构、群体结构、组织结构、城乡结构、社区结构、就业结构、劳动力结构、阶级阶层结构等要素.

马克思曾在其著作的很多地方都使用过“结构”的概念,如“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占有结构”、“等级结构”、“社会的结构”等.他也很重视使用结构的方法,认为《资本论》的辉煌成就全在“结构”.他对社会结构的考察,经历了一个由不成熟到逐渐成熟的发展过程.他曾经提出和使用过的、用以把握人类社会整体的概念有:“社会关系”、“社会组织”、“社会制度”、“社会形态”、“社会发展”、“社会结构”等等.马克思对“社会结构”的基本认识,主要是把社会结构看作是人们在持续的社会活动过程中结成的人与自然以及人们之间的比较持久的、稳定的、模式化的社会关系,是各种社会要素关系的总和.这是总结和归纳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的基本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