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他之心是需要社会激励的

更新时间:2024-03-0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8017 浏览:130353

记者:胡教授您好,最近有几件事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一是不让座挨打和强制捐款事件,二是重庆一位80岁老大爷赠红包给让座的人,对于这些事您怎么看

胡教授:让座与捐款,其实是素质问题,与法律完全无关.只不过是中国人道德的影响下,要求人们必须得有同情心和善心.

让座不是法律强制的事情,不是说必须得让座.同理,捐款也是如此,并不是法律要求的必须得做的事,他只是出于自己善心希望这样做.


就拿让座这个事说,是需要有“回报”的.回报的形式很多,第一种是语言上的,例如一声“谢谢”,第二种是物质上的,比如一个红包.让座的人肯定不是专程为了回报而让座,但是作为被帮助的人一定要有这样一个感谢.老年人给让座的人一个红包其实就是一种回报.这种做法应该被鼓励继续做下去.

记者:善举应该是发自人内心的行为,但强制执行却失去了它的本真,使善举变了味,这样的后果造成了许多人不再想去“行善举”了.究其原因,是为何呢

胡教授:这需要谈到一个最理论的问题,人的本性到底是什么我的观点是人是性善和性恶的共同体,人是两面性的.

中国有句古话: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人心其实就是人的本心,人的,所谓道心就是道德.说直白一点,人心就是利己,道心就是利他,其实这两者都是人的本性.

比如说小伙子给老人让座,就是他的道心在起作用,老年人被让座以后,给对方一个红包,其实也是他的道心在起作用.但这里来说,老年人的这个道心刚好就满足了这个年轻人的人心.其实小伙子让座还是有点利己的思想在里面的,他也想让周围的人看到自己是尊老爱幼的,得到一声谢谢后,他自己的利己心也得到了满足.

而使善举变味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是把人性极端化了,其实人性是两面的,这就需要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选择.

记者:那么在当今社会,应该如何有效地利用人心和道心关系呢

胡教授:人是利己与利他共存的,不能回避人的利己存在.我的建议是需要承认它、满足它、利用它、限制它.如果所有的社会人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对于美德、义务、道德等问题就豁然开朗了.

过去,不知道如何满足人心,利用人心,只知道限制它,使人心太压抑,所以造成了如今“火山爆发”.

因此,做一切事情都需要符合人性,利己之心是肯定存在的,利他之心是需要社会激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