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人名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探微

更新时间:2024-01-1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917 浏览:15021

【摘 要】 本文从历史、社会文化变迁的角度分析了中国人名演变的沿革,阐释了人名背后蕴含的丰富社会文化.尤其是汉语中的人名背后蕴藏的汉民族文化.简单的分析了汉语人名所反映出的时代特征与社会因素,并且观察了当代汉语人名命名的趋势.

【关 键 词 】 时代特征;社会因素;命名趋势

人名是特定的称谓符号,是人们用以相互区别的标志.《白虎通•,姓名篇》中说:“人必有名.”社会的主体是人,人创造了社会,创造了历史,而人名是联系着整个社会和历史的纽带,如果没有人名史书都无法记载,因此人名在社会生活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只有有了人名,人们的社会交往和生活劳动才能得以顺利进行.人们的名字是一种语言文字符号,但她却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语言文字是命名者所选取的物质材料,其中却蕴含命名者的喜好、期盼、愿望等,同时这种对语言文字的选择还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当时的社会、历史、民族、宗教等种种文化背景的影响,因此说人名也是文化现象.

一、人名的时代特征

一般而言,姓是相当于地名中的通名,一般人没有什么选择的余地,历史上有过天子赐姓、避讳改姓、避祸改姓,但现在已无实际意义.中出现的因政治原因改姓,如讳姓钱姓刁至不敢姓毛等,现在已成为笑柄.现在在姓上的挑选余地,一般是在父母姓中择一或两者一起用的问题.名、字、号也大大简化.一方面,这充分反映了汉民族文化在姓名中的根深蒂固;另一方面,人名又有极强的阶段性,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命名特点.

殷商时代,文明伊始,人们开始用干支纪日,因而命名好用天干、地支.如商汤王之后的商王有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小甲等等.

周秦时代人名用字不讲究,取名很随意,常常是指物为名,孔丘、颜回、李耳、墨翟这些名字都是那个时代的产物.春秋战国时期,姓名中常加一个“不”字.如申不害、壬不齐、吕不韦等.有的则加一个“之”字,如介之推、烛之武.汉代人名非常重视排行字,名字中常有“孟”、“伯”、“仲”、“季”、“叔”、“元”、“长”、“次”等字.而且姓名用字风格大多倾向于豪迈勇猛,气势非凡的词.如苏武、杨彪、班超等.

魏晋南北朝时佛教在我国兴盛起来,人名也受到佛教的影响,名字中常有一个与佛教有关的字,如“佛”、“僧”、“县”、“法”、“道”等.名字中带“之”也是这个时期的特点,如王羲之、王献之、祖冲之、顾恺之.

五代以“彦”命名风气盛行.动乱和割据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特点,战乱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也给枭雄创造了机会,以“彦”为名大概正是这种情况的写照.

唐代人名突出特点是喜欢用排行称呼.如“李二十五”、“赵三十三”.而到宋代,却多用老字,如苏元老、王同老、陈朝老、刘德老等.辽、金、元是少数民族政权,一是名字中多用“哥”、“奴”等 字;二是许多人有两种语言的名字,如辽太祖,一名阿骨打,又有汉名.

近时人名的时代特征更为明显.共和国成立后的人名用字,往往随着重大政治活动或社会变革而变易,有着强烈的时代特色.下面分几个阶段来看一看:

1、建国初期 (1949-1950):在北京市公案局的户籍档案中,六位1949年10月1日出生的公民,其中三位男性全都取名“建国”.

2、抗美援朝时期(1951-1953): 这时叫“卫国”、“援朝”、“抗美”的颇多,如宋卫国,方卫国,邓援朝,姚抗美等.

3、五十年代中期(1954-1957): 这段时期正值共和国集中精力建设祖国时期,因而人名中的“建设”、“建强”之类的名字不少,如高建设,张建强等.

4、大跃进年代(1958-1959): 体现时代特色的如“卫星”、“跃进”、“跃华”、“超英”遍布城市农村.

5.三年困难时期(1960-1962): 有任自力、杜更生、沈抗洪、宋图强等名.

6、六十年代中期(1963-1965): 同志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全国掀起学雷锋热潮,这在人名中反映出来,如高学雷、艾敬锋是为学雷锋的显现.

7、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马,李红卫、张卫东之类的姓名,也伴随于整个学习过程.

二、人名反映的文化内涵

1.人名反映的普遍心理特征

人类各民族的语言,不仅仅是一个符号体系或交际工具,而是该民族认识阐释世界的一个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同理,当代汉语人名也不仅仅是人们相互区别的语言标志,还隐含着汉民族的历史、心理、习俗、道德、等方面的信息.人名反映了父母对儿女的不同期望,这是自古皆然.对男孩的期望值总是很高,既希望他们健康长寿又多福富有,建功立业,起名也就有鹤年、永富、继康、有为、耀祖、继祖等等;甚至认为起个贱名能护佑孩子不被邪神所喜,如狗蛋、石头之类.女孩就不太容易得到这种待遇了,父母对女孩往往期望值不高,所以旧社会的女性要么无名,要么有名也不为人所知,只被称为王氏、张氏,或者出嫁后在前面再冠以夫姓,刘张氏、王徐氏,诸如此类;要么女儿干脆就是父母期望生子的招牌,起名为盼弟、招弟、带弟、来弟.时至当代,父母还是最希望女孩美丽,将来能长得如花似玉,因此常用名贵或清雅的花草飞禽等事物给女孩命名.如春兰、腊梅、秋月、玉娥、月仙、芬芳、彩蝶、艳婵等等;或者希望女儿有贤静贞淑之德,名字就往往是秀珠、敏佳、英姿、淑贞、淑莉、慧芬、思雅之类.这已是不成文的规矩了.女性的名字或直接与女性及女性的性格有关,或与大自然中的那些秀美的风景、鲜艳的色彩、珍贵的事物相联系.总之,名字应表现女性的美丽、温柔与贤妻良母的气质,名字的音、义、形应给人清爽、温柔、艳丽、姣美的感觉.


2.中国传统价值观的体现

儒家思想主宰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儒家思想的影响深深地根植于我国两千多年的文化发展过程中,这一现象也反映在人名中.我国有许多人名直接或间接地表达对某种道德的一种追求,人们将道德观念倾注于人名之中,因此我们可以从这些人名中发掘到我国传统道德观念博大而丰富的内容.以下就略举数例,以窥全豹.(1)注重修身,讲求道德修养的人,偏向“德”字.德是品行高尚的意思,这个字当然非常受人青睐了,如曹操字孟德、朱德、刘备字玄德,也曾取的一个检测名叫李德胜,可见“德”的受欢迎程度.(2)“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仁者爱人”是儒家提出的一个处理人际关系的规范.所谓“仁者”是指充满慈爱之心,满怀爱意的人,是具有大智慧,具有人格魅力,善良的人.这样一个美好的意义当然能够寄托人们的期许,名字有著名的哲学家王阳明字守仁,其他如曹仁、薛仁贵、康广仁等.(3)“忠”在儒家的思想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孔子提出的“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是处理君臣关系的准则,指对国君的服从和忠诚.后来也演变成处理一般人际关系的规范,如对于朋友的忠诚等.名字如杨国忠、张自忠、魏忠贤、韩世忠等.(4)“义”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事,孔子最先提出.这一道德观念在民间特别流行,关系好的人经常结义,因此这一字在民间命名的频率特别大,如王守义,李义山,王仁义等.(5)“孝”是儒家理论中其他道德规范的基础,几乎每个朝代都提倡孝道,最熟悉的莫过于那句“百善孝为先”,是所有道德准则里最具有普遍性.每个父母都希望有个孝顺的儿女,孝在民间具有广范围的影响力.名字有方孝孺、沈思孝等.

语言反映着不同国家的不同文化习俗,汉民族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习俗、民族心理,无论在价值观、观和自然观等方面都有自身的一整套独特思想体系;特别是儒道学说,对中华文化影响深远.儒学倡导以人为本,讲道德,重仁义,树人伦,种种价值观念深入民心,人名中也有这方面的反映,像“忠孝仁义、宽厚谦诚、正心修身、敏德善行、诗书学礼、圣贤文章”等词语在人名中俯拾皆是.

3、人名中反映的中国特有的阴阳五行思想

阴阳五行学说是一个人类对宇宙的思考,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衍生、发展和变化,并认为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这五种物质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这种学说对后来古代唯物主义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这种理论模式被用来解释很多自然和社会现象,如五色、五味、五脏等.人名中的五行观念便是五行模式在人们中流传已久,根植于人们的思想中,在命名时自觉地运用这一理论的结果.单独的一个人名,无论怎么去诠释它,它的涵义也是有限的,但是它的底蕴却是深远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有学者发现,在唐朝,有人采用带有金、木、水、火、土偏旁,依照五行相生的顺序取名,在一家中代代相承.检测如父亲取金字旁的名字,那么按照五行顺序,金生水,儿子就取一个水字旁的名.例如毕构,他给儿子取名毕炕,孙子名毕增,便是依照这样的顺序.这样的命名方式,其中还暗含父子相生和家族延绵的意思.这是其中一种按五行模式取名的现象,另一种更广为大家熟知.这种命名方式带有迷信思想,算命先生的一套理论认为人一生的命运好坏与人所与生俱来的五行之气有关,以此由算命先生根据生辰八字推算出五行是否完全,并由此增添不完全的部分,便有带五行偏旁的字入名.由于迷信,很多父母在给孩子命名是便会考虑五行之气是否调和足全.大致和鲁迅《故乡》中的闰土得名相似.现代社会,这种思想依然广泛存在,好多超市之类的地方增加起名电脑软件,便和这种算命模式相像.

4.人名中所反映的宗族观念

我国古代的宗族是一个依托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而组建的社会组织.在我国古代社会中,作为封建社会的基础部分,它以强大的内在凝聚力和天然的区域优势影响着每个人的日常生活.而它的存在、维系和巩固需要多种方式,对宗族成员的命名便是其中的一种.翻开一本本的家谱,你会发现同一辈分的人名字中都有一个相同的字,而这个字又是在谱牒中按辈序规定好的.萧遥天先生把这样的名字称作族名,这种族名的使用会拉近同一宗族中互不相识的两人感情,让彼此有血脉相连的感觉.他可以使宗族成为一个坚固的整体,使宗族内部形成尊卑有别的秩序,并让族人恪守礼法.最显著的例子就是孔子的后裔,不管哪朝哪代,命名都有一定的行辈,严格地按照所定孔氏家族的辈分字,挨辈取名.凡不遵循辈分随意取名的,一概不准入族谱,这就是孔姓家族的后代不管居于何地,名中总爱带着“祥”、“庆”、“繁”、“令”等字的原因.这种命名现象虽然带有封建宗法制的气息,但其直到今天依然具有凝聚家族力量,区别辈分,利于尊长爱幼的作用,因此,现在有许多地方依然沿用这种命名方式.

三、现代人名命名的趋向

历史发展到今天,以后的走向如何,人名又将呈现何种特征,我们不得而知.但根据人们心理的变化、信息的日新月异、文化发展的多样化等方面推测,笔者认为:命名的趋势将会体现出以下几个特征:

1.双名化倍增

改革开放以来,单名增加,重名现象严重.为避免这一现象,命名双名化呈上升趋势.另一方面,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视野的开阔,对名字的意蕴要求程度越来越高,总希望名字中 能尽可能的包含足够多的信息,双名因而倍受青睐.

2.个性化突出

人名具有两重性,就是既有个人性质,又有社会性质.传统人名观的中心是个人,人名的社会性和人名的个人性构成了一对矛盾.20世纪中叶,一度极端化了的中国式 “集体主义”,压抑了个性和人的创造性.进入新时代,人们挣脱了旧思想的枷索,思想更加开放;各种新思潮相继涌现,接受了不少西方文化,中西文化进一步融合.这种社会动态和人民心理的变化,反映在姓名上,就是大胆追求姓名的个性化,力求独具特色,别出心裁,往往会朝着新、奇、特等方面考虑.

3.用字规范化

当前中国已进入工业化和信息化时代,电脑的运用进入各行各业,姓名中一些难辨认的冷僻字符已影响了人们正常交往和工作.为适应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需要,姓名中要使用规范字,不使用冷僻字,实现人名规范化.姓名始终是一个人的符号和标志,它像一个艺术品,反映出起名者的精神和价值取向;同时,姓名也是人们交往的纽带,用字简单明了,意义深刻隽永,叫起来顺口又好记,这才是我们取名应追求的真谛.

总之,汉语人名背后包含了诸多的社会文化,人名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性别汉语人名有不同的特点,语言是特定社会的语言,没有能够完全脱离社会而孤立存在的语言,因此,对人名的研究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马雪松.正在悄悄变化的农村人名一个村的人名调查[J].江西社会科学,1997(10).

[2] 苏培成.谈人名中的异体字[J].语文建设,2001(5).

[3] 张书岩.从人名看50年的变迁[J].语文建设,1999(4).

[4] 申小龙.汉语与中国文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5] 李益德,李学杰.汉语人名用字管窥[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5(1).

[6] 丁夏.称谓与文化[J].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1995(4).

[7] 姚亚平.现代汉语称谓系统变化的两大基本趋势[J].语言文字应用,1995(3).

【作者简介】

习觅哲,任职于咸阳师范学院国际交流学院,助教,专业: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上接第118页)

【参考文献】

[1] 章传家.科学发展观.人民出版社,2007.1.

[2] 王保存.外国军队信息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2008.4.

[3] 徐长安.军事文化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2009.1.

[4] 罗胸怀.中国空军纪事.编译出版社,2010.4.

[5] 王道伟,李杜卿.军事文化.蓝天出版社,2011.4.

【作者简介】

周丽萍(1972-)女,吉林长春人,空军航空大学社科系人文室副教授,硕士.

(上接第123页)

的统一的.

蒲松龄在小说中取得的巨大成就无疑和他向前人学习有关,“转益多师是汝师,”他的文学主张之一就是“集腋成裘”.蒲松龄对六朝志怪小说的系统接受和借鉴升华,这也是《聊斋志异》能够成为一部经典名著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 干宝撰 ,汪绍楹校注.搜神记[M].北京:中华书局,1979.

[2]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 .北京:中华书局,2010.

[3] 蒲松龄.聊斋志异[M] .北京:中华书局,2011.

[4] 刘叶秋.魏晋南北朝小说[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5] 段启明主编.中国古典小说艺术鉴赏辞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作者简介】

胡培新 (1980-)男,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职研究生,西安美术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