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社会保障时期的社会保障思想渊源

更新时间:2024-02-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164 浏览:15591

摘 要 :要了解社会保障发展的思想渊源即社会保障的发展动力,我们就必须先了解社会保障的发展历程,在其发展历程中找出规律、总结经验,以此对我们今后的社会保障的发展有所启示.学界划分标准很多,郑功成教授将社会保障的发展划分为这三个阶段:1、前社会保障时期2、济贫制度的形成、发展阶段3、现代社会保障的形成、发展、成熟和完善时期.本文主要探寻了前社会保障时期即社会保障发展的第一时期的发展历程,从中探寻早期社会保障的思想发展

关 键 词 :社会保障发展历程;前社会保障时期

社会保障作为一种为暂时或永久失去部分或全部生存能力的人提供基本生活帮助的制度或实践,受到经济、政治、道德、历史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并构成了推动其发展进步的动力.然而不同时期,各因素对保障实践、制度、理念等影响的方式、强度是不同的,也就决定了社会保障发展的历史差异性.[4]

要了解社会保障发展的思想渊源即社会保障的发展动力,我们就必须先了解社会保障的发展历程,在其发展历程中找出规律、总结经验,以此对我们今后的社会保障的发展有所启示.学界划分标准很多,我们按郑功成教授将社会保障的发展划分为这三个阶段:1、前社会保障时期2、济贫制度的形成、发展阶段3、现代社会保障的形成、发展、成熟和完善时期.本文主要对前社会保障时期的社会保障思想进行总结和研究.

一、前社会保障时期思想渊源及时间发展

社会保障作为超越家庭保障之上的一种生活保障机制,源远流长.古代社会里的互帮互助、救灾、济贫、恤孤等活动是现代保障制度的直接来源,因此,社会保障的历史几乎可以追溯到全部人类历史.


前社会保障时期是指从人类社会产生到民族国家形成、政府对福利保障事业干预、制度化保障形成前的这一历史时期,对应于人类历史上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及早期封建社会.这时期主要孕育了萌芽保障实践行为的深厚思想渊源,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早期的自助、互助济贫等保障实践行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萌发原始氏族部落内部成员自助和互助行为的,主要是氏族部落发展延续的需要和人类心底的深深的道德感.原始人类的认识与实践能力还不足以与自然界对抗,个体无法生存于自然之中,亦无法发展,更别提抗衡天灾人祸.属于服从自然的阶段.在原始社会演化的过程中,在强大的自然界面前,人类在与洪水、猛兽、饥恶作斗争的过程中、从生产实践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互助是可以互利的!互助使人类得以生存发展延续下去,使生产力得以发展.原始人类逐渐有了文明的意识,互助互利也被赋予道德的色彩.这一时期的社会保障的特点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性质上是施舍.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地位的不平等,并且,当时没有法律来制约统治者的行为,因此,灾民和贫民能否得到救助是非常不确定的,接受救助的人是要付出一定代价,即要接受统治者的领导和驱使.

2.根本目的是防止被统治者反抗,维护政权.这与现代这社会保障制度有根本的差别

3.保障项目有限

4.保障水平低下和效果有限,统治者救助并不能保证灾民们脱离危机,甚至不能保证他们的生存.

从人类社会发展史来看,道德贯穿于社会保障发展的始终,并为其提供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实践规范.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互助仅限于氏族部落内部,对于氏族内部的老弱病残会得到大家的照顾,对氏族部落以外不仅不是一视同仁,而且争食争地,相互残杀,从这里看但是的保障还是相当初级的,非常具有局限性.互助互利促使原始社会更加激烈的竞争,种族和部落的责任感增强,部落种族开始在竞争中分化,产生阶级,人类文明进入奴隶社会,这种互助共济的习俗被继承和延续,逐步被制度化,成为早期国家公共权力的重要职责之一.

二、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制度发展

1.鬼神信仰的原始宗教观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最早源于上古时期的部落互助传统,在强大的自然面前,部落成员只有团结互助才能获得生存的机会.这种部落共同成员的互助共济、彼此体恤的习俗就成为人类社会最早出现的带有社会保障意味的行为.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对世界和自然的认识程度有限,以为灵魂可以独立于人体之外,因此,在中国古人的的思想中产生了鬼神信仰,认为鬼神是一种超自然的神奇力量,人们寄希望于向鬼神祷告以求其降福免灾,保障生活安宁.

2.天命神学论

天命神学论是中国古代极其重要的宗教观念,影响极为深远.典型代表人物有:

(1)这种观念最早见于周初的文献中,周统治者以“天”、“天帝”取代了殷商时期的“帝”“上帝”作为人格化至上神的称呼,并提出了天赏善罚恶的观念.周文王治岐期间,大力实施仁政,提倡怀保小民、惠鲜孤寡的裕民政策.西周王朝建立初期,统治者吸取夏商王国经验,十分重视利民保民,实施德政,经过历代统治者的推动,其民本思想也得到传承.

(2)春秋战国时期孟子认为天命是人力所不能改变的,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

(3)汉代的董仲舒在此基础上,提出“天人感应”思想.

因此,这一时期,人们要想免除灾祸,使自身的基本生存权利得到保障,就必须顺从天意,虔诚祷告,这种依仗“天神”的社会保障思想仍然带有浓重的迷信色彩.

3.大同社会论

代表人物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他认为,大同社会的基本目标是保障所有社会成员的生活.

三、中国古代社会保障思想及影响

中国古代传统思想中,社会保障思想不仅丰富,而且自成体系,构成中国社会保障实践的思想渊源,直接影响到当代中国的行政及社会保障制度安排.

儒家的开创者孔子在本体论上继承了殷商的“天”,但以武王伐纣牧野之战以弱胜强的史实论证了“天”的本质是“仁”,一举将万物万事之本体― “ 天”化.可见,民众的经济生活得以保障是“仁政”之目的、标志之一.由“仁政”思想催生的仓储后备思想和赈灾赈济思想.依此思想,中国古代历朝历代普遍重视粮食的普遍性仓储:以本乡所出,积于本乡;以百姓所余,散于百姓,则村村有储,缓急有赖,周济无穷矣.即使做不到如此普遍的仓储,亦必有从至地方的层层官仓,官仓重要功能之一,即为备不时之需,是为天下粮仓.有的官仓直接称作义仓,以显其专用救灾性质.历代君王均将其视为安定、统御天下的基石之一,所谓天下之本.本固则民安,民安则天下定矣.仓储为了后备,后备即赈灾赈济.墨子影响之深远博大,儒家的仁爱思想亦得以发扬光大,超越血缘关系而涵括社会.孟子即言: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至汉代,《太平经》作为道家经籍,亦深化阐发了源自先秦的上述互助互利思想.在此思想影响下,先秦及两汉,中国已形成了诸多群众性互助组织.如墨者团体,财物成员分享.如五斗米道,亦以财物共享共济为宗旨,吸引了众多百姓参加,甚至构建了一个地域性的早期太平社会.[3]

综上,这一时期是社会保障思想开始萌芽发展的时期,为以后的社会保障实践行为奠定了思想基础,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早期的自助、互助济贫的保障行为,随着人类社会走向文明,这一时期社会保障“目的性”十分明显,即逐渐发展成统治阶级的消防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