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的三个维度

更新时间:2024-02-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443 浏览:17851

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发展中的一个根本问题.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不但是给占世界总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条路,更重要的是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当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已经取得巨大成就同时面临一系严峻考验,资本主义的制度危机日益加重同时深刻弊端日益暴露的历史关头,从中国的实践出发,认真总结和思考一下社会主义本质的问题,对于我们更好地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的三个维度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同时他们根据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科学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建国以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新的实际相结合,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道路,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创新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概括起来,对于社会主义的本质的认识,存在着三个不同的维度.

1、社会主义的制度.首先是基本经济制度,就是指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及其构成.社会主义社会不同于资本主义和其他一切剥削制度的根本特征就在于它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在《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这样说:“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恩格斯也曾明确指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同现存资本主义社会“具有决定意义的差别当然在于,在实行全部生产资料公有制(先是单个国家实行)的基础上组织生产”.新中国成立后,通过社会主义改造,我国建立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结束了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100多年来人民灾难深重的历史,消灭了剥削制度,各族人民真正成了国家的主人.这一根本变革,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围绕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进行了不懈探索,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在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上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以及由中国领导的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构成的基本政治制度.在建党90周年大会上,总书记指出:“经过90年的奋斗、创造、积累,党和人民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的成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一重要论断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为社会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可靠的制度基础.

2、社会主义的目的.首先是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即生产为了谁的问题,它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根本性质和根本要求,是社会主义不同于资本主义制度的重要标志.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所谓的共产主义社会就是这样一个社会,“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列宁曾说过,社会主义生产“就是如何使全体劳动者过最美好最幸福的生活”.斯大林提出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这一重要范畴,用来概括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即:“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对社会主义的本质作出了新的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十六大以后,党又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对社会主义目的的这些论述,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追求,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方向和动力.

3、社会主义的属性.社会主义的属性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发展目的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以及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种领域和各种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反映了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用“自由王国”、“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自由人的联合体”等来概括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特征.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提出了要坚持公与私、物质与精神、经济与政治的辩证统一的原则.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又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没有就没有社会主义”、“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重要论断,使我们对社会主义本质属性和本质要求的认识更加全面、更加完善.

上述三个方面从不同角度概括和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准确把握了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科学认识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关键.社会主义制度是社会主义的目的和属性得以产生的客观基础,离开了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的目的和属性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社会主义的目的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追求,离开社会主义的目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就失去了方向和动力;社会主义的属性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表现形式和内在要求,离开了社会主义的属性,社会主义的目的的实现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就无法落到实处.因此,社会主义的目的、制度和属性这三个方面是一个内在联系的不可分割的有机的整体.只有在上述三个方面的有机联系中,我们才能完整准确地说明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历史和现实中出现的对于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些片面认识,都与不能正确理解上述三个方面的内在联系有关.

二、关键在于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在社会主义的三个维度中,基本制度特别是基本经济制度的维度是最根本最重要的.这是因为,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即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构成,是一个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它决定了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以及分配和交换的形式,决定了一个社会经济制度的基本性质和发展规律,也从根本上决定了一个社会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根本特征.在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一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都离不开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基础.脱离了这一基础,就会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基,破坏社会的稳定,迷失发展的方向,丧失前进的动力,导致社会的混乱.

在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中,公有制处于主体地位.我国的宪法明确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有人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追求社会公平和公正、和谐和,而不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这种认识的错误在于把社会主义仅仅当作了一种价值观念和道德追求,而否定了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制度存在的意义.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不是从人类公平、正义等理性原则出发来批判资本主义,并在此基础上构想未来的理性王国,而是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矛盾运动的历史趋势出发,提出解决这些矛盾的客观条件和现实选择.脱离开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抽象地谈论公平、正义、和谐、等原则,就必然使社会主义从科学的理论退化成为空洞的口号和道德的说教,使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得不到及时切实的解决.


从收入分配的方面看,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共同富裕.而实现共同富裕与基本制度的完善是密切相关的.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分配决定于生产,也就是说,基本经济制度是决定收入分配关系的根本因素.从当前的实际情况看,弄清这一问题需要区分两类性质不同的收入差距:一类收入差距发生在普通的劳动者之间,主要是由于不同部门、地区、行业之间劳动者的素质或贡献和生活费用的差别造成的,比如,高科技部门劳动者的收入高于一般的劳动者,城镇居民的生活费用高于农村居民的生活费用.同时,也与现实中存在的行业垄断、劳动力市场不完善等不合理因素有一定关系.这类收入差距体现了按劳分配的要求,有利于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对于其中不合理的因素则需要采取措施进行调节.另一类收入差距发生在不同的财产占有者之间,特别是资本的所有者与劳动者之间,主要是由于人们在财产(包括资本、房地产、各种金融资产和经济资源)占有特别是生产资料占有上的差别造成的.这类收入差距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如果没有有效的调节,必然会导致财产占有和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即一极是财富在少数人手中的不断积累和增大,另一极则是大多数人生活的相对贫困.这就是马克思揭示的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对于我国目前是否存在两极分化问题,社会上有不同的认识.但是,两极分化问题作为一种趋势和日益临近的威胁已是不争的事实,对此,我们不应当回避,而必须严重关切,高度重视.同时需要明确,导致贫富两极分化趋势的主要原因,绝不像有的人认为的那样,来自所谓的国有经济的垄断和政府的过多干预,而是来自财产占有差别日益扩大和劳动与资本利益的分化.因此,实现共同富裕固然需要加大收入的再分配调节的力度,包括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增加公共支出、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等措施,但初次分配体制和财产关系的公正合理才具有根本的意义,这就是:坚持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保障劳动的基本权益,完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提高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普遍较快地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此外,还要构建能有效拉近贫富差距的税制体系,加大对财产性收益和资源利用的税收调节,依法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更好地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三、手段和目的的辩证关系

无论是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论述,还是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都既包括了社会主义的目的,又包括了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是目的与手段的辩证统一.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体现了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则是实现社会主义目的的根本手段,社会主义的手段和目的是辩证统一的、不能分割的.

改革开放前经常出现的一种片面性,就是脱离开生产力的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的目的而片面强调社会主义制度的纯粹性,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不到应有的提高.针对这一问题,在改革初期,我国理论界展开了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大讨论,强调了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摆正了生产和需要的关系.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同志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另外一种片面倾向,即拜物教的倾向,表现为对货币、资本和GDP的崇拜等.马克思曾经用商品拜物教来说明市场经济的特殊性质,意思是说,在市场中人与人的关系被物化了,货币成为了一切价值和财富的尺度,人们的生活完全屈服于市场的自发力量的统治.特别是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最大限度地追求剩余价值是社会生产的根本目的,广大劳动者则只是资本增殖的工具.马克思主义不否认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在历史上的进步意义,因为正是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才能为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奠定基础.但是,毕竟这是一种以剥削他人劳动和扭曲人的本质为代价的社会制度,是需要克服和超越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就单个人和单个企业来说,商品关系和市场机制对他们来说仍然是一种自发的盲目的异己的力量,追求市场价值或利润仍然是他们的生产目的.但是,从整个社会来说,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社会生产的目的已经不是剩余价值的最大化,而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同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区别所在,也是我们当前推进民生导向的经济政策和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根本依据.

如何认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也涉及到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因此必须坚持效率优先,只要把蛋糕做大了,其他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这种观点也是不正确的,扭曲了目的和手段、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不断地发展生产力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广大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人的全面的发展.而更好地满足广大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又有利于生产力的健康发展.因此,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效率与公平是内在统一的、相互促进的.正如同志指出的:“社会主义应当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力,也应当实现资本主义难以达到的社会公正.从根本上说,高效率、社会公正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

四、深化对社会主义属性的认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制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是通过具体体制和制度体现出来的,反映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这就形成了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种属性.比如,在分配中体现为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和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在经济运行中体现为计划与市场的有机结合;在对外开放中体现为独立自主与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统一;在政治制度上体现为人民的政治制度;在文化上体现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等等.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与社会主义的具体属性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长期以来,我们对社会主义有哪些属性,这些属性是如何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的,是通过什么样的具体制度、体制和机制体现出来的,以及如何才能切实保障社会主义的属性得以实现等问题,认识和研究一直比较薄弱,影响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

比如,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全体人民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所有制形式,公有制的性质要求其管理过程必须充分体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共同意志,因此,经济也是公有制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当前,国有经济管理中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不足之处,如权力缺乏约束、管理者以权谋私、垄断企业收入过高、重大决策不够规范等,引起了群众的不满.这些问题的产生与国有资产管理中的监督机制不健全有关.因此,要创新和加强对国有资产管理过程的监督,创新和完善人民群众参与国有资产管理的体制机制.从宏观上,要加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以及社会各界对国有资产改革和管理过程的监督;从微观上,要加强国有企业内部劳动者对企业经营管理的监督.同时要进一步提高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其经营管理中重大事项的公开性和透明度.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与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实践中不断坚持、完善、深化和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走向胜利的根本保障,也是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的本质和根本意义所在.

(责任编辑 吴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