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在社会管理实践中的价值

更新时间:2024-02-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5865 浏览:70162

[摘 要 ] 社会管理创新实践在内涵上与社会建设的区别在于,突出了国家、政府的角色担当,强调社会管理实践中要改变原来的传统社会管理模式,建构新的社会管理机制,以实现社会管理的目标,并以此来促进良好社会秩序的形成.而当代中国在社会阶级、阶层的结构、城乡的结构、社会组织的结构、社会生产分配的结构、社会家庭人口的结构变化所带来的挑战是社会管理创新的深刻根据.法治对社会管理创新实践具有保障的价值.重视法治当然与中国社会推行市场经济有着内在联系.法治可以有效克服“物欲化”要素对社会管理创新实践带来的异化.社会管理创新实践的法治建设涉及如社会的立法、依法行政、法律的救济机制、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等.

[关 键 词 ] 法治 社会管理 创新实践 价值思考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管理创新实践必然与法治有着内在联系.但我们有必要深入分析社会管理创新实践发生的依据,法治在社会管理创新实践中的价值及其具体的表现等.

一、社会管理创新实践的内涵

新时期在社会管理创新实践内涵上学界有不同的理解. 有学者把社会管理创新实践看作是社会建设的一个方面,笔者认为这其实是误解.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这二者虽然有紧密的联系,但所指在角度上存在明显区别.社会建设突出社会自身的角色担当,通过社会的发育、发展来改善民生事业,涉及如社区建设、社会组织建设、社会工作队伍建设、志愿者工作、社会基本公共怎么写作体系建设等.社会管理则突出国家、政府的角色担当,当然在对社会事业管理过程中还有一些社会组织的加入.社会管理创新实践是对各类社会公共事务所实施的管理活动进行的研究,主张要改变原来的传统社会管理模式,建构新的社会管理机制,以实现社会管理的目标,促进良好的社会秩序的形成.

提出社会管理创新实践,当然反映了党和政府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变迁所形成的深刻思考,学界对这个问题已有多方面的讨论,但笔者赞成有学者从社会结构角度做的分析[1],认为社会管理深入说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引起的社会结构的变化,才能看到社会管理创新实践内涵的丰富性,把握住社会管理的传统方式为何必须要做出调整,以适应社会不断发育、进步的要求.从社会结构角度做的分析,笔者认为其中有必要突出以下一些方面的问题.

其一,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变化带来的挑战.原有的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比较简单,在计划经济时期集中于公有制或集体所有制两种所有制条件下,主要由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干部和知识分子所组成;而现在已转化成在多种完全不同的所有制条件下,形成极为复杂多样的阶级阶层结构,在这个阶级阶层结构中,人们的利益诉求有时甚至是相互对立或冲突的; 社会阶级、阶层结构所带来的变化,反映到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的调整上如何解决好劳资关系、不同阶级阶层关系、贫富关系等就成为新形势下社会管理创新实践的重要问题.[1]


其二,城乡结构变化带来的挑战.现代化的过程是一个工业化的过程,它必定对中国原来的乡村生活带来巨大冲击.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现在中国有两亿多农民已离开了自己所熟悉的土地,农民这个阶层形成一股庞大的流动人口涌入城市开始了对他们来说全新的城市生活,城乡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结构性变化对如何处理好城乡关系、解决好城乡的统筹发展成为新形势下社会管理创新实践的重要问题.

其三,社会组织结构变化带来的挑战.原来的社会组织相对比较简单,人们都被统一于行政系统中成为“单位人”,国家权力和众多分散的社会成员由行政化的单位组织起来,单位不仅是生产单位,同时是生活单位,职工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文化娱乐乃至子女入托上学、家庭邻里纠纷等等,都由单位统一安排、管理.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政府行政职能的转换,它由过去对社会生活领域的大包大揽,转为主要以社会公共权力持有者的身份,通过法规和政策来调整或干预社会生活.随着社会的发育,大量的社会组织得到发展并在社会上有所担当.这种社会组织结构变化对如何处理好政府在解决社会民生问题的角色及其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等,成为新形势下社会管理创新实践的重要问题.[2]

其四,社会生产、分配结构变化带来的挑战.改革开放30 多年,我国从一个单一所有制转化为多种所有制并存,由计划经济模式转化为市场经济模式,收入分配由过去高度单一化、均等化转变成多样化、差别化,这种社会生产、分配结构的变化,在现实社会发展中出现了如收入差距的过于扩大、严重的一些分配不公现象,并且还与在某些地方的权力腐败相联系等,如何调整好社会生产、分配结构变化带来的问题,使不同所有制企业得到良好发展,建立起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等,成为新形势下社会管理创新实践的重要问题.[3]

其五,社会家庭结构、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挑战.原有的社会家庭往往人口众多,家庭成员大都在一个大宅院中生活,社会的变迁加速了家庭小型化的发展;同时,我国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过去本来可以由家庭和代际帮助解决的如养老、单亲抚养、心理障碍、残疾、代际冲突等问题,都转到社会中成为社会问题,而原来行政所可以担当的系统现在已不复存在,如何适应社会的这个变化成为新形势下社会管理创新实践的重要问题.[4]

当然社会结构上的这些变化都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内在联系,面对这些变化,原来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社会管理模式已不再适应.而社会管理涉及的问题多数是与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住房、公共交通等民生问题有关,属于不同于一般商品供给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怎么写作问题.要通过一系列的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与社会主义政治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形成政府有效调控、市场合理竞争、社会有序治理的局面,平衡好社会不同利益要求,构建和谐、包容、有序的社会.

二、法治在社会管理创新实践的价值

但在社会管理创新实践中,我们要体现法治在其中的价值.可以说,这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重要观点.党的十八大报告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体系问题上提出,社会管理创新实践必须以法治作为保障[1].我们国家是在经历了很长的人治历程后,在世纪之交郑重地选择了法治.中国十五大报告指出:“依法治国, 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 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 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中国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中国十八大报告又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从“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到“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再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反映法治建设的目标与要求的愈加明确与深入,我们必须要以法治的精神统帅社会管理创新实践, 用法治的眼光审视社会管理创新实践,用法治的方式解决社会管理创新实践的难题. 重视法治当然与中国社会现在推行市场经济有着内在联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法治对社会管理创新实践具有基础性意义.对市场经济有这样的概括即法制经济,这是很深刻的.市场经济的活动当然会影响、制约社会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等活动.一般说,市场经济是一种开放的经济,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每一个当事人都充分认识到自己的独立存在及价值,他们都是不同的利益主体,都有自身独立的要求,人们之所以要进行市场交换,因为他们都认识到自己本身并没有能力生产出自己所需要所有的物质生产资料,同时又没有权力命令他人无偿地提供这方面的帮助,因此就有了与他人进行交换的需求.市场上利益主体进行交换,双方都以主体的身份出现,而为了保证这种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行,就需要法律来予以保障.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不再有能力对经济活动大包大揽,政府如果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就会使整个经济秩序陷入混乱.而社会管理创新实践要深深受到市场经济活动特点对它的影响.社会管理创新实践主要涉及国家、政府的角色承当.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从最初的商品交换到扩大的市场经济,都不断要求政府要依法行政,无论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住房、公共交通等民生问题等社会基本公共管理等方面,都应当把依法行政内涵于其中,使社会管理创新体现出公正、和谐的品质.

但事物往往具有复杂性.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法治具有内在的需求,但同时其内涵的‘物欲化’要素使人们可能对自身利益做不正当的诠释而消解法治的约束,这就进一步提出社会管理创新实践对法治的呼唤.所谓物欲化,就其倾向而言实质是对物质的过分崇拜、过分迷恋的现象.它把人从自由自在的生命主体沦为崇尚享乐,没有情趣和理想,均为消费与所支配或满足的工具.而这种现象使得某些人或组织为一己的利益不择手段,这是我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实践会面临的深刻的矛盾.[2]

在人类历史上,商品经济及其文化较之自然经济极大地促进了人的发展,因而具有伟大的历史进步作用.与自然经济的生产主要是生产使用价值不同,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主要是交换价值的生产,获利成为其经济活动的基本动力.马克思深刻地揭示了商品生产的动力机制:“劳动的目的不是为了特殊产品,即同个人的特殊需要发生特殊关系的产品,而是为了货币,即一般形式的财富,[3]交换价值之所以在再生产过程内部结构中具有实在的根本意义,因为只有在实现交换中,资本才能达到自我增值的目的.而交换关系总是表现为某种“物”即货币,货币是同商品并存的一种普遍起作用的社会存在形式,这样也就产生了人与人关系的“物化”即人的独立性是借助于货币这种“物”来实现或表现.人类的生产这时出现二重性格.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有效地发挥和调动了人们主体的积极性,所创造的巨大物质财富为人类个性自由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人类开始有了越来越多的时间可以从事科学,艺术、文化等精神活动.另一方面则形成了人对物的依赖代替了人对人的依赖.虽然在历史上这种关系打破了以血缘为纽带的人身依附关系,造就了人的独立性,但它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人表现为完全屈从于货币的权利.这就成为物欲化形成的根据.就是说,市场经济发展、资本的生产,虽然为人的自由发展提供了物质手段和条件,但市场上资本的生产方式的目的又有其对立的一面,即它不是从对人的发展的意义上,而是从资本增值的角度来衡量的.商品经济原则渗透到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并力图按照商品的形象来改造整个世界.一切人都依赖商品而生活,或者说,在一定程度上,一切人都成为商品,形成一种独特的经济统治或“政治强制”.物欲化成为社会市场经济最为本质的内容之一.物欲化影响到社会管理创新实践,就有可能使社会管理权力运行商品化,创新实践者的独立、自由、主体性变为过分张扬的人欲,权力与权力进行交换,根本改变创新实践以民为本的本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强调法治在社会管理创新实践的保障作用的价值就凸显了出来.

三、社会管理创新实践的法治建设涉及的主要内容

法治当然是通过具体的法律实施表现出来.法治涉及法律规则、法律原则的应用,最为重要的是体现公平、正义等精神.这种法治精神与人治相对立,确立法律至上的权威性.现代社会管理错综复杂,千头万绪,涉及如社区管理、社会组织管理、社会基本公共怎么写作建设的管理等,突出国家、政府在其中的角色担当,把法治贯穿于社会管理创新实践所涉及的内容十分的丰富,也有学者在这个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讨[1],笔者认为有必要特别注意以下一些方面.

首先,是完善社会立法问题.全面加强和完善社会领域的立法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实践的重要前提.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30 多年的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形成,我们在社会领域的立法也取得不少积极的成果,如《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就业促进法》等一批涉及社会管理的基本法律法规颁布实施, 为调整社会关系、规范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但必须看到社会建设的内容十分丰富,我们重视社会立法的时间并不长,还有很多领域没有展开,另随着社会管理创新实践的发展,我们还要重视从发展社会主义政治、保障公民权利、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等角度的立法工作,切实把社会管理创新实践纳入法治化的轨道.而社会立法的内容都与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在立法实践上也要进行创新,要加强立法前的调研和立法后的评估,要确立良法之治的观点.

其次,是依法行政、推动社会自身建设的问题.社会的转型给行政执法工作带来很大的挑战,但政府始终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主导性力量.政府必须要适应形势要求,依法向社会提供公共怎么写作, 依法对社会事务进行规范管理,依法调解社会事务中的相关矛盾等.但社会管理创新实践上突出的是政府如何依法进行社会管理创新,转变原有的管理模式,创设社会依法自我管理的模式,积极培育社会组织的发展等.国务院于2004 年3月提出《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2010 年10 月又提出《关于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要求行政执法过程中解决好行政执法主体、权限、程序以及流程图等,各级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要严格规范、公正执法, 实行政务公开, 强化行政监督和问责.行政执法的目的在于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好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等方面的问题.群众越是关心的,说明事情越是重要,积极改进和创新执法方式,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在社会管理、怎么写作中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再次,法律的救济机制问题.社会管理创新实践涉及人民群众切身有关的多方面利益,司法部门在遇到纠纷时必须坚持司法为民、怎么写作为先的原则.司法要为社会管理创新实践机制的科学运行、社会管理主体依法履行职责提供法律保障.但社会管理创新实践对司法部门来说也存在要探索新机制的问题.在一定意义上说,司法的过程,即是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正常的秩序、促进社会公正的过程.司法机关的运行不应当是孤立的,而应当积极与我国人民调解制度建立起有效的体系,培育社会自身的纠纷解决力量.“调解优先、调判结合”的原则、司法与大调解相配套的纠纷解决机制创设、司法公开制度的推行等,都是社会管理创新实践在司法领域的反映.另要深化司法改革,维护司法公正,保证司法廉洁,充分发挥司法在惩治犯罪、监督公权、教育民众、预防违法犯罪等方面的职能作用等,这也是社会管理创新实践在司法建设上的有效尝试,有利于不断提升司法怎么写作社会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最后,法律实施中法律意识的培养.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一个重要的基础就是培养公众的法律意识.通过30多年改革开放的发展和法制的建设,我们国家以高速度的方式完成了西方发达国家用上百年时间所走完的发展历程,但其实这种进步主要反映在法制的显型系统中,这种高速度的发展不可能使中国法制的隐型系统也跟上这个变化.[2]而加强法制宣传,弘扬法治的精神,培养公民崇尚法治、维护法治的权威,是要通过动员组织民众依法理性有序地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怎么写作,习惯于按照法律程序、利用法律手段,理性去表达利益诉求,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实践来解决的.社会管理创新实践要体现法治精神,民众法律意识的增强也是重要的方面.当然这是一个长期的建设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