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社会中的大学因素

更新时间:2024-03-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5144 浏览:68035

【内容摘 要 】大学是时代的影子,时代是大学的身子.大学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力源、思想库,它通过日积月累的基础研究和直接怎么写作社会的应用研究,担当着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引擎”及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桥梁.大学的每一次历史性跨越都是以国家的重大战略变革为背景,抓住经济社会发展的时机,实现“华丽转身”,进入新境界.注重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对接,实现教育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双赢,是大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 键 词】经济社会;大学;发展.

【作者简介】陆军恒,河北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主要从事教育管理研究.

当今中国,大学命题之重要,是不言而喻的.大学正在日益走向社会的中心位置,社会对大学的关注程度与日俱增.大学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大学与社会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这些是人们谈论大学时常常被提起的话语,而又往往是感到说不清楚的问题.看来,大学有什么“用”,怎么“用”大学,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是值得认真讨论一番的.

一、大学从来都是有用的

1.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力源当首推大学.在一个区域、在一个国家甚至在全球范围内,大学越来越成为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因素.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大学的作用日益凸显,大学立足于所在的地区,以多种形式怎么写作当地、怎么写作当下,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发动机.高水平大学都是瞄准世界科技的前沿,大学紧紧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不断增强怎么写作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做到对同领域内的国际领先科技心中有数,及时了解行业和企业的情况,知道企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别有多大,有的放矢地产生更多怎么写作地方的先进技术和科研成果,找到有效怎么写作经济社会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大学内部具有丰富的知识积累,蕴藏着巨大的创新潜力,大学的智力全面,搞基础研究的、搞工程技术研究的、搞装备的、搞信息的、搞管理的一应俱全.而且,大学里明白人多、专家、教授以及有着强烈求知欲的年轻学子荟萃于此.利用大学的优势,建立起大学和社会共享的知识平台,打破政府、产业界与大学之间的壁垒,把大学知识储备和企业的现实设想、目标追求在新的平台上统一起来,双方朝着一个方向去努力,把大学的智力资源嫁接到企业、嫁接到政府、嫁接到农村.改变大学只围绕单项技术、单一需求来展开或提供单一科技怎么写作的模式,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高校自身的人才资源和教育资源优势,主动与各级政府、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建立广泛的联系与合作.让研究成果由文本的存在变为实践的过程,使理论的空中楼阁变为现实的地面建筑,让教授的技术怎么写作与工程现场零距离结合,将技术创新从概念操作变为实实在在的经济产值,实现企业与大学的“无缝对接”,使科研成果惠泽民众,给人民带来实惠,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贡献.“一个城市要想在当代诸多的挑战中抓住机遇,在发展中抢占先机,占领发展制高点,就必然依托教育的发展,尤其是要依托高等教育的发展,尤其需要现代大学的支持”[1].美国硅谷之所以能诞生苹果、惠普、英特尔等一大批世界著名的高科技企业,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因为这一区域有一批大学和科研机构.当然,高水平人才不仅仅是在学校里培养的,高水平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社会、离不开参加“真刀实”的实践的锻炼.


2.大学与社会达成良性互动则能获得共赢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大学发展的根本动力.大学是时代的影子,时代是大学的身子[2].只有环顾时代生活的真实情景,我们才可能对大学的发展方向做出准确的判断.大学要了解自己立足的这方土地,必须服一方水土,防止出现现代化“孤岛”现象.因为,“大学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不可避免地受到其他社会子系统的影响,并由此生成大学自身成长的战略取向和策略方法.因而,现代社会既催生出人们认识大学的渴望和迫切要求,又促成大学日益融入社会的各项联系之中”[3].大学的每一次历史性跨越都是以国家的重大战略变革为背景,抓住经济社会发展的时机,实现“华丽转身”,进入新境界.这是大学发展的历史线路图带给我们的启示.

大学通过与企业的联合,解决科研与经济脱节的问题,推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盘活多元创新因素,调动多种创新力量,寻找未来发展的资源和战略支撑.一所大学水平的高低,是由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决定的,也是由为社会怎么写作能力的强弱决定的.纵观当今世界高水平大学的发展,几乎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把怎么写作社会作为重要的理念,自觉怎么写作于国家、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发展,既重视学术的生成与提高,又推崇学术的实践,既注重学理的探索,又崇尚学识的实际运用.美国的斯坦福大学就是一个典型代表.1951年斯坦福大学通过出租土地和转让技术的方式建立起斯坦福工业园,开创了企业依托大学的产学合作新模式,改变了大学与世隔绝的“高楼深院”的形象,把走出“塔”的大学带进了工农业生产第一线,解决了教学、科研和应用相互脱节的问题,使大学更深入更广泛地融入社会生活.20世纪90年代以后,斯坦福大学突出“创新”在办学格局中的位置,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硅谷迅速发展,实现了大学怎么写作社会的决心,成了美国大学参与社会怎么写作、走向跨越式发展之路的范例.

可见,经济社会的发展是离不开大学的,当然,大学也不能自我封闭的办学.

二、选准大学的可用之处

1.大学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引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基础学科做支撑,而大学则是国家基础性研究的主要力量.基础研究的创新是创新活动中最原始、最根本、最重要的创新.虽然一些超前的、具有前瞻性的基础研究,往往在短时间内难以显示应用的前景,直接经济效益也往往不大明显.但基础研究是我们面向未来的储备, 会影响到一个国家的整体科学技术水平.据统计,迄今为止足以影响人类生活方式的重大科研成果70%出自大学,而全世界大学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人数占同期获奖人数的四分之三左右.美国基础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1901年至2000年的一百年间,美国共有二百零四人获得诺贝尔科学奖,有一百七十人是大学教授[4].最优秀的大学极为重视与眼前用途无关的基础学科的学术研究.剑桥大学的麦克斯韦通过自己建立的过程式推导而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二十四年后为实验所证实.这一伟大发现当时并没有直接的经济目的,可是,它却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人,尤其是大学里的人,决定性地影响了经济世界,决定性地影响了整个社会.

据说韩国政府要成立五十个以基础科学为主的研究中心,每个中心每年投入的经费为一千五百万美元.1980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詹姆斯克罗宁说:“现在人们不太重视基础科学,认为这些东西离我们的生活很遥远,但是要知道,许多改变我们生活的技术都是从基础科学研究的成果中发展出来的.”大学所学的知识,立竿见影能派上用场的确实不算多,恰如哈佛大学校长劳伦斯萨默斯2002年在北大演讲时所说,要花一段非常漫长的时间,才能估量一所大学对人类知识的贡献.不仅如此,大学应该高瞻远瞩,诱导培育新的发明,发展可能影响深远的思想,哪怕要等到这些发明和思想开花结果,得花上十年甚至百年的日子[5].看来,重大发明和创造的历史意义并不完全是用现实的价值能够衡量的.发达国家普遍重视基础性研究,20世纪80年代初,世界五个发达国家基础性研究经费使用比例分别是:美国60%,日本57%,前联邦德国72%,法国、英国都在90%以上[6].如果长期不注重基础理论研究、不强调源头创新,没有超强、独到的东西,必然导致科研水平的下降,导致大学教授的专业水平混同于一般工匠.高水平大学的建设不能一蹴而就,而应是一个长期积累,不断创新,持续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经过若干代学人的接力奉献,需要多种学术气脉的长期汇聚,需要经过一番又一番的酿造功夫.

学术研究与怎么写作区域发展虽然不完全是正相关关系,但两者绝非对立关系.社会需要科学家、理论家,也需要能将理论进行试验,能将理论转化成实践的工程技术人才,还需要大量的按蓝图进行施工、按要求实行管理、按规范开展怎么写作的技能型人才.在二战期间,美国一些著名的研究型大学就投入了为战争怎么写作的具有强烈应用特征的研究,承担了许多重大科技项目.例如,固体燃料、火箭研制由卡内基理工学院进行,雷达研制由麻省理工学院和约翰霍普斯大学进行,武器理论和链式反应研究由芝加哥大学进行,气体发散研究由哥伦比亚大学进行,电磁分离与钚研究由伯克利加州大学进行,还有哈佛大学、威斯康星大学等大学的参与[7].二战后,美国的许多大学纷纷把怎么写作社会作为大学的基本功能之一,它已经同专业教育、科学研究等理念紧密相连,推进产学研结合,催生创新的趋势日益明显.

2.大学可以担当起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桥梁.温家宝总理在2012年全国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引导高等院校的科研力量为企业怎么写作,更好地实现产学研有机结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将研究成果、技术专利转化为现实的产品,把技术和市场连接起来,大学大有可为.把大学内的东西转化为大学外的东西,让大学成为企业的孵化器,成为中间桥梁,大学需着力培养能将科学技术与升华需求连接起来的人才,这样的人才既要有技术研发能力又要有企业管理水平,既要有科技素养又要有人文精神,既要有“顶天”的视野,又要有“立地”的韧劲.大学应当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参与者,促进科技成果与社会资本的有效配置.避免企业及市场需要的新产品和新技术找不到提供者,科学技术与市场需求脱节,大学的许多科研成果常被束之高阁,不为社会所接受、所应用的“二律背反”现象.

企业对科技的渴望非常强烈.不少企业在遇到一些科技问题后,常常因为没有一个畅通的渠道和合适的处理方式,得不到大学或者科技人员的有效帮助,而使问题搁浅.大学要抓住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带来的战略机遇,怎么写作好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怎么写作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怎么写作好现代怎么写作业的发展[8],把大学的知识创新能力与企业的创造能力结合起来,找到结合点、切入点和生长点.大学怎么写作企业既要着眼于解决重大难题和重大科技问题,又要重视企业日常出现的具体问题.创新不一定是颠覆性的,也不一定是革命性的.把产品设计得更细微化一点、更人性化一点也是一种创新;把怎么写作做得更细致一些,品质把关更严一些,也会为创新提供更可靠的基石[9].

企业通过现代科学技术的“嫁接”,发挥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对科技发展的推动作用,建立全面的成果转化体系,会大幅度地提高产品附加值,甚至带来根本性的变化.但是,如何把学术性的东西和产业研究相互联系起来,这是一个挑战.

美国大学十分重视技术转让工作,早在1964年,就有若干大学联合成立了“大学专利公司”,一些大学还在校内设立了许可证办公室,专门为当地企业提供购写学校科技人员开发的商业性技术的许可证怎么写作[10].一个好的科研成果出来,相关人员就会向一些风险投资公司推荐该成果的技术优势、投资额度和市场前景,风险投资公司如果对这项技术感兴趣就会投资开发.如果能够开发成功,往往能带来十倍甚至百倍的回报.斯坦福大学成立的专利办公室,以专利许可和技术转让的形式把斯坦福大学的先进科研技术转向硅谷,保护了创新者的知识产权,让学者的创造潜能也得以最大限度的释放.我国武汉大学的一项举措同样给人以启发.他们提出这样的口号:“吃的是湖北的粮、喝的是湖北的水,怎么写作湖北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武汉大学计划通过实际行动,给湖北实现跨越式发展当好科技库、人才库、思想库,目前已出台《武汉大学科教兴鄂行动计划》,并成立了武汉大学湖北发展问题研究中心.为确保大学的研究成果能切实怎么写作地方经济,保证可操作性,学校还通过动态管理,先实践、后给付、后奖励,实效考核等等一系列政策机制,促推大学科学研究的成果转化、技术转移再上新台阶.

大学不仅是我国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原始创新的主力军,也是解决国民经济重大科技问题、实现成果转化、技术转移的生力军.

三、用大学的效果会很好

1.大学怎么写作社会的真正内涵在于创新和引领.大学是一种智力化、学术化的知识密集型机构,是思想活跃、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量的群体.大学必须走在社会的“前头”,不仅以学术观点、科研方法的不断创新,解答社会普遍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还为社会提供未来发展所必需的知识、技术和思想.大学要想在现实社会中立足,取得社会的认可和信任,就要将自身的科研成果源源不断地转变为新的高科技成品,大学怎么写作社会的真正内涵在于通过知识的不断创新,怎么写作和引领社会发展的未来.并且,大学在社会发展需求中也使自身不断走向进步.这样做,大学所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才能化解.

美国奥斯汀大学校长福克纳说:“大学要怎么写作于地方经济,帮助所在地区解决社会问题也是大学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时“大学必须研究当地未来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方面,这些情况既紧迫又容易察觉,把好脉方能更贴切地为地方怎么写作.大学不能看到市场需要什么就设什么,那种量体裁衣式的怎么写作,是不会高效的,也是不理性的.为回应社会的挑战,大学对社会的怎么写作必须由“参与”“迎合”向“指导”“引导”转变,要从“别人要怎么做”拓展到“我们能够怎么做”,进而提出“未来应当怎么做”,引领企业摆脱简单的借鉴和狭隘的模仿.

加强企业与大学的互动,使大学建立起主动怎么写作经济社会发展的自我调节机制.大学和企业之间的这种互动,可以促进智力资源与生产要素的结合,使新技术和新思想能及时移植到企业,帮助企业加快技术创新,大学也能在双方的互动中提高办学水平.大学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学科发展谋得更多的资源[11].大学要从现实的需求出发,站在学术巅峰往世界知识宝库中不断融入自己的创造.蔡元培先生曾言:“教育指导社会,而非随逐社会者也.”大学要为社会怎么写作,但也不能仅仅定位于为现实怎么写作,要实现从支撑向引领转变.英国高等教育家埃里克阿什比说:“如今在所有的社会组织机构中,能胜任人类远大目标的指导任务和人类未来利益的管理任务的,似乎以大学最为适宜.如果这是大学恰如其分的职能,那么,大学为公众怎么写作最需要的工作等是把大学独具的多种学科的多类智慧,用到解决适应社会变化的研究中去.”[12]

2.大学在社会发展需求中不断走向进步.大学的职能并非是大学与生俱来的,而是社会发展需求的不断变化与大学不断满足这种需求变化的结果,是在不同历史时期被社会分别赋予的.从英国红衣大主教纽曼倡导的古典人文主义教育到德国学者、政治家威廉冯洪堡的科学主义与新人文主义相结合的教育,再到美国的“威斯康星思想”以及后来怎么写作社会的追求,大学的功能在不断地增加和增强.我国大学需不断学习世界一流大学的有益做法与成功经验,更多、更广、更深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流,用自己怎么写作地方的诚意和努力打动地方,打通大学与社会的联系渠道.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的智力支持,大学有责任向社会贡献出自己的智慧,大学的发展更要实践的推动和社会的支持.

当前,产学研结合己经成为技术创新的一种重要形式和主要内容,大学应不断创新产学研结合模式,组织地方政府、大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金融机构组建战略联盟,形成科学研究――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企业孵化器――高新技术企业――工业园区协调发展,做到学术研究、知识转化和产业集群的全部链条不断裂,不出现短板,达到整体优化.在现实中,大学比较重视科研成果的原始生成阶段阶段的工作,重视科研论文的发表,企业比较重视的是产业的形成和效益的产出.恰恰是中间阶段、中间环节往往被双方所忽视,成为最为薄弱的环节,而这个环节恰恰又是大学施展社会怎么写作功能绕不开的空间地带.大学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要,选择重点合作的科技领域,积极吸引企业、政府、相似度检测组织、金融机构、工商业团体等广泛参与、共同合作、共同开发,实现教学、研发和产业化等环节形成一体化,迅速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化进程,形成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产学研联合模式,提升和推进着大学的科技创新、怎么写作社会的功能.

面向社会,依靠社会,怎么写作社会,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建,注重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对接,实现教育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双赢,是大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注释:

[1]朱善璐:《中外著名大学校长纵论高等教育“变革的力量”》,载《光明日报》2010年5月6日.

[2]王建华:《“大学的三种概念”》,载《高等教育研究》2011年第8期.

[3]王卓君:《中国大学外部经济关系研究》第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侯建国:《寻找原始创新的源头活水 加快一流研究型大学建设》,载《中国高等教育》2010年第18期.

[5]丘成桐:《把脉高等教育》,载《解放日报》2010年1月24日.

[6]朱国仁:《论高等学校职能的限度》,载《教育研究》1999年第1期.

[7]沈 红:《美国研究型大学形成与发展》第60页,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8]马跃华:《厦门大学帮助地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纪实》,载《光明日报》2010年7月26日.

[9]陈志列:《创新内涵应不断拓展延伸》,载《光明日报》2012年3月14日.

[10]沈 健:《充分发挥大学独特优势努力怎么写作地方科学发展》,在全省大学领导干部暑期学习研讨会上的报告(政策文件)2009年12月4日.

[11]储召生:《寻找地方大学学科建设的“发力点”》,载《中国教育报》2011年4月14日.

[12]阿什比:《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第7、149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