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医患关系的社会因素

更新时间:2024-03-2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340 浏览:19614

【摘 要 】 分析影响医患关系的因素,认为除了医患双方自身因素外,还包括传统观念的影响,医学模式的转变,市场经济的影响,医疗卫生体制的影响,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转变观念,树立以人为中心的怎么写作思想,运用多种手段加强医患双方的沟通.

【关 键 词 】 医患关系;影响;因素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71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996-02

医患关系是医疗人际关系最重要、最基本的关系,更是现实生活中社会关注的热点与焦点,医院改革的重点与难点.因此,众多的专家学者都在关注这一有着极大现实意义的问题.

医患关系的状态主要由医务人员和病人双方决定,前者如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医德医风等,后者如病人的基本素质、文化修养、经济基础等;一般认为,只要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就能建立起良好的医患关系.但事实上,作为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的一种,医患关系必然还受到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而实践也证明,单纯地强调医生的职业道德或病人的责任都不能给医患关系带来根本性的改变.可以说,现在医患关系的紧张,除了医生的职业道德问题,如:见死不救、冷漠马虎、拜金主义等.还有病人的素质问题,如:时有发生的医生被辱骂、殴打、致伤、致残、致死等性质极其恶劣的恶性事件外,更普遍地源于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医学模式的转变、医疗卫生体制的弊端等社会因素的影响,而后者又常常因被忽略而造成公众对医疗卫生行业的不理解.故笔者认为,由于面临“诚信危机”,医疗卫生行业必须主动努力去重建诚信、重塑形象,而改善医患关系正是其根本;要改善医患关系,除了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病人的素质外,还应认识到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为改善医患关系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1.影响医患关系的社会因素

1.1 传统观念的影响 医务人员因对医学知识技术的垄断而占主导与优势地位,病人被动地依赖于医务人员的诊治,所谓“求人三分矮”,甚至有病人认为“连命都交给医生了,还在乎什么态度”,这种心理上的落差造成了医患间关系的不平等,且病人往往主动放弃自己的权利,这也助长了医生的“优势”心理.尽管现在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已使不少医院不得不以病人为“上帝”,但多年养成的“优势”心理却一时难改.这主要表现为医疗机构多是以“医家”为中心,更多地是从方便医院管理、方便医生工作的角度出发,结果给病人造成了极大的不方便.如医疗活动中少数医务工作者丧失了职业操守,价值取向发生偏差,最终被金钱、权利所俘虏.药品制造商和经销商为医院及医务人员追求“高效益”起了催化剂的作用.医药挂钩、开单提成成了部分医院获得高额利润的“宰人工具”,于是党风廉政建设,行风整改、败活动成为“一纸空文”.对于来医院接受卫生怎么写作的病人,在其卫生怎么写作需求中,“看病手续程序繁琐、复杂”;“医务人员面孔冷漠、怎么写作不到位”等现象比比皆是;现在,虽然部分医院已有较大的改善,但传统的惯性思维导致医院确实不能真正做到以“病人”为中心.比如我们仍然可以听到这样的抱怨:医院建筑如迷宫,病人反复来回跑上跑下,既不方便又耽误了宝贵的治疗时间;怎么写作内容单调,不能满足患者多层次的卫生怎么写作需要;就医程序不合理,频繁往返于不同楼层间的诊断、检验、医技等科室,对病人及家属来说难以承受,所以常有病人在医院里出现各种不该出现的事件,可见,不消除传统观念的束缚,就不能满足病人的需要,就必然导致公众的不满.

1.2 医学模式与公众意识的转变所带来的影响 医学模式已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一现代医学模式要求不单从生物学角度,更要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考虑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治疗、预防、康复、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等一体化怎么写作,这就需要医院和医务人员改变观念,要从维护生命安全与促进健康角度来宏观考虑诊治方案,要与病人及家属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建立起诚信合作关系.而不少医务人员却仍习惯于把病人当作疾病的载体,只见“病”不见“人”,把病人“物化”.医务工作者在诊治过程中,注重仪器检查,没有耐心倾听病人的主诉,治疗过程“机械呆板”,没有“因人而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症下药.在技术方面,不少医生不能综合考虑病情;在态度方面不少医生则表现为生硬、不耐烦、冷漠,少有关心病人和换位思考.

社会公众也许并不清楚医学模式的变化,但其健康意识及需求又大大提高.如人大代表在人大会的提案中明确质疑:患者究竟有无知情权?人们希望在治病的同时能得到被关心、被尊重的满足感,而不是简单地被“打发”;希望能得到医生耐心的解答,而不是多张检查单与一大包带来承重经济负担的药物.可见,社会公众已产生了更高的需求.医务人员的观念及怎么写作水平却未与时俱进,医患矛盾也就在所难免.

1.3 市场经济的影响 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医疗卫生怎么写作是一种市场行为,医务人员的怎么写作对象,不管是病人还是健康人,都是消费者.医务人员凭其“优势”居于导向地位,做什么检查、吃什么药均由医生决定.这一切都缺乏客观统一的标准来衡量与监督,这为医患矛盾的产生埋下祸根.

由于社会公众的消费意识逐渐成熟,社会公众在对上述“劣势”无可奈何的同时,开始用市场行为的标准来衡量医疗怎么写作的价值与,如怎么写作质量与费用.据毕节市某医院2008年对200位出院病人的满意度调查,80%的患者对医院收费不信任,并提出附列详细清单的要求.而现实情况却是,一些民营或公办医院,特别是乡镇医院在收费问题上仍是“暗箱”操作;另一些医院即使提供费用清单,但重复收费、多收费、高收费等现象无处不在.另外,不少人还质疑:医院里厕所与电梯该不该收费?病人的营养与膳食为何总是名不符实等总之,医疗怎么写作还存在许多让消费者不满意的地方,这也是经常导致医患关系产生矛盾的原因.

也正是随着人们消费心理的成熟,越来越多的人对医疗质量感到担心,如不断发生的医疗责任和技术事故,多年来不断见于媒体.尽管是少数现象,但影响极其恶劣,严重影响了医患关系的改善.面对指责与抱怨,一些医疗怎么写作机构的传统思维无法真正面对市场经济下的变化,既不改进又不注重沟通,必然更令公众不满,从而加重了医患关系的紧张. 1.4 医疗卫生体制的影响 我国的医疗卫生体制在改革开放30年后的现在,已暴露出其不适应社会发展的各种弊端;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由于卫生行业的改革滞后,暴露出来的弊端未及时得到解决,因而更激起了社会公众的严重不满.其中尤以药价居高不下为甚.说明医患间矛盾非常尖锐.

社会公众一般都将药价居高不下归咎于医院,这确实毋庸置疑.据了解,许多药品的出厂价都非常低,而零售价却往往高得吓人,经销商、医院及医生获取了高额的利润.大多数医院的药品收人占全部业务收人的30-70%,有个别医生每月的“回扣”费等灰色收入就高达上万元.为何医院与医生要置职业道德与社会公众的不满于不顾而如此行为呢?大多数医院医生也有苦难言;医疗技术的收费又较低廉,不能充分体现知识的价值.因此,为了生存发展,医院只能依赖于较高药品收入利润来发展经济效益,少数医生更肆无忌惮地开大处方以挣“效益”,忽视了医疗质量的提高和社会效益.

2.对策

现阶段社会因素的影响十分不利于建设良好的医患关系,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必须加以改善.

2.1 真正全面树立“以人为中心”的理念,提高怎么写作意识 由于市场竞争的压力,不少医疗机已重视这一问题并已开始改革,这是一种进步.但少有医方从职业道德及患者权利方面出发作主动努力;只有主动,才能把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落实到医疗怎么写作的每一环节中,从而让消费者满意.因此,所有医务人员都应转变观念,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思想,一切从病人利益出发;如:营造优美的环境,让病人得到身心的洗礼和照顾;公开费用以使病人放心消费;根据病人的需要提供体检、预约、出诊、陪医等特别怎么写作.同时要认识到除了病人,健康人也需要人怎么写作,为“真正人”开展体检、咨询、健康教育等.总之,要从细节上体现人性化,让消费者获取优质的怎么写作,真正实现互利互惠,双方共赢,从而改善医患关系.

2.2 加快立法,切实保障病人的权利 病人应有知情权、选择权、隐私权等诸多权利.我国病人的权利得不到保护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不利于病人的健康恢复,增加病人的心理压力,十分不利于医患关系.故建议加快这方面的工作,让病人得到法律的保护,制定《患者权利保障条例》就成为大趋势.

2.3 加速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改善医患关系创造良好的氛围 如前所述,要从根本上改善医患关系,就必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这一问题早已受到重视,国务院制订的相关政策中明确针对医药体制问题提出了对策,其核心也是解决如上的热点问题.不少医疗机构也开始一些改革措施,药品连续降价,提高医技怎么写作,受到社会公众的坚决拥护.因此,只有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才能切实维护社会公众利益,从而得到社会公众的信任,消除医患关系中的弊端与障碍,最终建立诚信和信誉.

2.4 医患间缺少沟通而导致不理解也是影响医患关系的重要原因.社会公众把药价高的责任全部归咎在医院和医务人员.因此,医疗机构可运用多种现代化手段,开通、开展公共关系活动等加强自身宣传,在沟通中消除误会和不理解、建立良好的信誉度,从而促进医患关系的良性发展.

总之,社会因素的影响是造成现阶段医患关系矛盾的主要原因,社会公众都应对此有充分的认识并主动做出努力,以促进医患关系的改善.

; 陈晓红.浅析临床误诊误治的成因及对策[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3.03.

[4] 沈旭东.医疗纠纷起因分析及防范对策[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3.06.

[5] 洪冬微,岑更澄.我院医患关系影响因素调查研究.中国卫生经济,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