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危机的社区治理机制

更新时间:2023-12-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5323 浏览:68568

内容摘 要  社区在危机管理过程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鉴于目前城市社区危机管理的现状,必须改革社区危机管理体制,建立多层次的社区危机防控体系;强化居民危机意识,健全防危信息网络;加大依法治危力度,厘清社区权限责任;完善社区应急机制,适时启动应急预案;妥善做好善后工作,严格奖惩激励机制.唯有此,才能大大提升社区防危治危的实际能力.

关 键 词  社会危机 社区治理 机制

一、

作为一种客观现象,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完全避免危机的发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对社会危机的防控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是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矛盾的多发时期,加之动荡的国际局势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导致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几乎在各个领域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危机事件,其造成的损失更是惊人.据统计,2004年,全国发生各类突发事件561万起,造成21万人死亡、175万人受伤,全年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社会安全事件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4550亿元.因此,如何应对危机,特别是如何发挥社区在危机防控中的基础性作用,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社会危机的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社区的作用日益凸现.所谓社区,简言之,即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它又分为城市社区和乡村社区,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对城市社区的危机治理机制进行探讨.实践证明,社区是化解危机的基础,依托社区进行危机管理,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然而,目前的社区危机管理中存在着种种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其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人们思想上普遍存在重应急、轻防范的倾向,人们关注的多是危机事件发生后的应急处置和事后恢复,而对如何防控和化解危机则重视不够;其次,危机管理的组织机构不完善,目前仍有不少城市的社区没有配齐负责社区公共安全的专(兼)职工作人员,人力、物力、财力,特别是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等都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危机管理的要求,自然也影响到对社区居民的危机应急训练;再次,社区危机管理体制不健全,社区在危机管理中的决策和协调权力有限,社区内涉及危机管理的各部门、,各单位各行其是,危机管理资源无法得到优化整合,所以最终难以形成有效的防危、治危合力.

二、

鉴于目前城市社区危机管理的现状,必须实施社区危机综合管理,具体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高度重视社区在危机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改革完善社区危机管理体制.作为城市危机管理的最基层单位,社区在危机应急管理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为此,各地必须从实际出发,彻底改变过去政府“大包大揽”的做法,建立健全街道、居委会、居民小区和区内企业等有机统一的危机管理体制,明确各自在危机管理中的权限和职责范围,并按照“分工合作、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属地管理”的原则予以认真落实.要切实加大对社区危机管理工作的支持力度,通过调整相关政策,在不违反原则的前提下,适当增加社区危机管理的行政编制和用人权限;适当扩大用于社区危机管理的财政支出;赋予社区在危机管理方面对区内的公共怎么写作单位有一定的人、财、物的调配权;赋予社区在危机发生后对区内各政府职能部门的派出单位的综合协调权,以增强社区的防危抗危能力和管理调控能力.

第二,健全社区危机管理机构,设立多层次的社区危机防控组织.对于危机管理,多年来的通常做法是危机发生后临时成立领导小组,负责危机的处理和协调.危机结束后,该组织也就随之撤销.这种临时抱佛脚的做法,能解一时燃眉之急,但不能保长久平安.所以,建立常设的社区危机管理机构,并通过与市、区等各级应急指挥系统“并网”,形成一个反应敏捷、运行有效的危机管理网络,已是势在必行.作为一个常设机构,其基本职责就是负责社区的日常危机,包括制定本社区危机管理的目标、原则、方式和预案,组织实施对危机的监控与预警,选择、实施处理危机的预案,协调相关部门、组织与社区之间就应急培训、演练、保障、信息统计等方面的相关事宜,以及负责危机发生前后的宣传动员等.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建立健全街道、居委会和居民小区防控体系,不断完善“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社区防控网络;同时联合社区内的、卫生、消防、交通、市政、民政、新闻等相关部门或单位组成应急联动中心;此外,为强化志愿者的作用,还可借鉴美国的做法,以街道、居委会为基础,动员社区居民成立社区危机反应小组,为最终战胜危机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

第三,强化社区居民的危机意识,提高居民的危机应对能力.有效的危机管理需要全社会形成强烈的危机意识和治理共识.就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危机事件来看,暴露的首要问题是公众的危机意识薄弱,缺乏必要的危机处理常识与自救能力,该问题已成为我国危机管理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为此,首先要加强对社区居民的危机教育,唤醒居民的危机防范意识.当务之急是建立健全公共安全教育培训体系,积极开展对社区居民的危机意识教育、公共安全教育和防范技能培训.危机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各地要像抓法制教育、计算机教育那样,对中小学生就开始进行危机教育.要利用广播、电视、网络、黑板报、宣传栏等,广泛普及相关法律法规和危机防范知识,不断增强社区居民的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努力让居民认识和掌握危机爆发的规律、特征、危害及应对措施,以便尽可能使其做到危机来临时不信谣、不传谣,齐心协力,共渡难关.其次,积极开展反危机演练,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的危机应对能力.在我国,长期的和平环境使人们的危机意识淡薄,也大大降低了社会公众应对危机的能力.对此,除了破除“太平”观念,大力开展危机教育外,还应借鉴美国、日本等国家的成功做法,以当今社会可能遭遇的各种危机为检测设背景,对居民进行经常性、针对性强的应急演练.通过多形式、多层次的演练,让社区居民掌握危机来临时的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切实提高居民的危机应对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第四,加强危机管理的法制化建设,努力做到依法治危.法治是防治危机的必由之路.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我国在危机管理方面法治缺失.不但在全国范围内,尚没有一部专门的《危机管理法》,各地也没有专门的危机管理的法规,而只有一些零散的针对某类危机事件的管理制度.这凸现了我国危机管理尚处于一个无法可依的真空状态.为此,笔者建议国家立法机关尽快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危机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对相关的法制宣传教育、信息披露与发布、问责与奖惩、监督与救济、国家赔偿(补偿)、紧急情况下的特殊行政程序等问题做出明确的规定;特别是要对社区在危机管理中的责任与权限、应急训练、危机处置以及资金、技术、人员保障等作出明确的规定,使社区危机管理有法可依;建议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刑法》相关条款,加强对危机状态下违法犯罪行为的惩处力度;基层社区要克服等待思想,在目前情况下,各社区可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精神,制定本社区危机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使依法治危真正落到实处.

三、

要最大限度地降低危机造成的损失,必须有完善周密、切实可行的社区危机治理机制.完整的社区危机治理机制包括危机预警机制、处置机制、恢复重建机制和奖惩机制.

第一,建立健全社区信息网络与危情分析机制,完善社区危机预警机制.危机治理,首在预控.“危机预控不仅包括对未发生的危机进行有效预防,还要对未来情势进行预测.”国内外实践表明,建立完善的预控机制,及时发现各种安全隐患和危机事件的先兆,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就能变被动为主动,大大降低危机造成的损失.完善的危机预警机制是确保社区居民人身、财产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其核心是预警信息管理.预警信息包括突发危机的类别、预警级别、起始时间、可能影响范围、警示事项及应采取的措施等.实践证明,“信息是影响危机管理成效的关键性因素”.所以,要准确地识别和及时化解危机,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建立健全街道、居委会、社区和居民楼四级防危信息网络,通过灵敏、准确的信息监测,及时收集相关信息,特别是要建立社区信息汇报制度,完善社区舆情汇集与分析机制.这样,相关部门通过对社区搜集、汇总而来的相关信息的及时分析和处理,就可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可能引发危机的事件加以及时的防范和疏导,从而将危机消除在萌芽状态,或最大限度地减少危机损害.

第二,建立健全社区危机应急机制,完善危机应急预案.笔者在调研中发现,社区一级普遍对应急机制建设重视不够,应急预案、应急组织、应急保障等应急体系不健全,应急运行机制不畅,甚至一些社区根本就没有应急预案.所以,一旦危机发生,相关部门就手足无措;或虽有预案,但因缺乏可操作性而难以有效地施行.各地必须牢记2003年抗击“非典”斗争的教训,针对可能发生的各种危机,及早动手,尽快建立健全“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危机应急机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对其适用范围、职责划分、培训演练、危机处置、综合保障、秩序维护、监督检查等内容尽可能地制定得详细、周密,尤其要突出组织机构和指挥中心两大平台,并根据客观形势的变化而及时调整和完善,以确保应急预案的可行性.要依法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以社区为基础的政府、企业、民间“三位一体”的危机救助体系,不断完善社区救助机制.具体来说,除政府建立专业救援队伍外,各社区要最大限度地利用自身资源,动员社区群众和区内企业组建救援队伍、心理防护队伍和志愿者队伍等应急组织,形成“多位一体”的危机应急救助体系.当危机发生后,其就可立即投入战斗,协助专业救援人员展开积极的救助活动.此外,还应建立健全应急资源保障机制,尤其要做好社区应对危机所必需的重要物资、设备、资金和技术保障工作,以确保危机发生后救治工作的顺利进行,以及食品、药品、衣物、帐篷等社区群众必需的基本生活用品的供应.

第三,及时启动社区危机处置预案.一旦危机爆发,各社区应按照预案,迅速组建由社区行政首长任指挥长、相关职能部门人员参与的应急指挥中心.面对危机.指挥中心应果敢决策,快速反应,组织、协调社区各单位和居民迅速投入危机救治,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危机局势得到有效控制.要注意及时发布相关信息,做好危机发生后与公众的沟通工作,这是妥善处理危机的关键.危机发生后,由于不明真相,一般民众很容易产生一种恐慌和焦虑心理.所以,要以最佳的时机和恰当的方式,把公众欲知、应知和需知的危机信息准确地告诉他们(最好能设置一名专门发言人),使广大居民及时了解危机的性质、范围、损失程度及发展趋势,这既是对其知情权的尊重,同时也是澄清事实、终止谣言,从而保证社会稳定的最明智做法.否则,就会谣言四起,恐慌加剧,甚至引发种种非理性行为.所以,要坚持正面的舆论引导,加强与公众的沟通,以争取居民的理解和支持.


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对战胜危机具有关键性的作用.不可否认,政府是危机管理的主导力量,但民众则是主体力量.因为,现代政府都是有限政府,而动员全体社区居民积极参与,“一方面可以使公众直接了解危机真相,消除恐惧,起到稳定社会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对政府政策的支持等从而降低政府救治危机的成本”.所以,在危机处理过程中,要设法让社区居民明白,要想家庭不遭受损失,就必须充分发挥自己在危机处理中的主人翁作用,齐心协力战胜危机.要通过紧急动员.组成浩浩荡荡的反危机大军,积极开展社区自救.这样,全民参与,群策群力,就能使危机尽快得到平息,这也是美国“911”事件和2003年抗击“非典”斗争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第四,积极做好善后处理工作,严格落实奖惩激励机制.危机的善后处理是指通过各种措施消除危机造成的不良影响,恢复正常的社会运行秩序.危机结束后,首先要对危机损害程度及处置过程进行全面的评估和总结,认真分析和查找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整改措施;要认真汲取经验教训,进一步完善危机应急预案.其次,要做好善后处理和恢复重建工作,不但要从物质上帮助受灾居民尽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从精神上安抚受灾居民,治疗危机造成的脆弱的社会心理,更要因势利导,以此进一步提升公众的危机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最终实现由危机到契机的转变.再次,严格落实奖惩激励机制.本着以人.为本和“奖励有功者、鞭策落后者、惩罚不作为者”的原则,对在危机防、治过程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予以重奖,并大张旗鼓地进行表彰;对因迟报、瞒报、谎报、漏报重要信息,或延误时机、组织不力、失职、渎职以及其他不作为行为而造成重大损失者予以重罚,并依法追究其行政责任和其他民事责任,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特约编辑 杜运泉

相关论文范文